李倩
中小學是開展德育的關鍵時期,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引導是培養學生道德行為的關鍵因素,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近年來,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助推了素質教育的發展。但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挑戰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小學生的思想也在隨之發生變化,這些變化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一)逆反心理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戰
在《心理學大辭典》中,逆反心理的解釋為客觀環境與主體需求不相等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即帶有強烈的抵觸情緒。當前中小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強的逆反心理,這對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1.教育對象自身存在問題,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逆反心理。首先,中小學生的思維會受到網絡的影響,他們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取大量的信息,但是學生年齡小,鑒別能力弱,無法很好地甄別網絡信息,甚至會接觸到部分不良信息,從而產生消極影響。其次,中小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他們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顧及他人的感受。最后,中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越是教師禁止的行為,他們越是好奇,想要一探究竟,這也體現了其逆反心理。
2.心理健康教師的教學存在問題,導致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逆反心理。部分心理健康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影響,沒有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被動接受,對教師的教學產生懷疑。另外,部分心理健康教師以自身為課堂主體,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心理健康教育難以發揮實質性的作用。
3.社會環境的影響,導致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逆反心理。當前,社會環境紛繁復雜,學生面對各種各樣的信息,他們通過自己的雙眼看世界,通過自己的體驗感受周圍的事物,對各種行為有自己的認識和判斷。學生有時會發現,教師所講與現實生活有一定出入,從而對教師產生不信任心理,甚至對教師的教學產生抵觸情緒。
(二)留守兒童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戰
留守兒童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特殊群體。一些父母進城務工時,將孩子留在家里讓爺爺奶奶看護,或是委托親戚照顧。不論是哪種形式,都會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關懷,難以形成健康的心理。
1.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由于父母進城務工,留守兒童缺失來自父母的教育。家庭教育對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起到示范作用,而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言傳身教,他們缺乏道德行為榜樣。另外,兒童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強,他們看不到父母就會感到不安,自我防衛意識就會加強。漸漸地,他們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形成溝通障礙,教師難以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2.家庭結構的穩定性被打破。部分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當父母出去打工后,他們會時刻處于一種恐慌的心理。孩子會在這種狀態中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變得沉悶、抑郁。沒有堅固穩定的家庭結構,孩子的性格、行為變得飄忽不定,也就難以形成健康的心理。
3.監護人的溺愛。大部分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輩的教育能力有限,他們對孩子的關愛僅限于吃飽穿暖,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現代社會發展迅速,老年人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他們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有時無法理解孩子的思想與行為,因而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時,難以產生良好的效果。
簡而言之,對留守兒童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面臨多方面的挑戰,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征,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還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幫助,改善社會德育環境,助力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二、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對策
(一)加強對德育重要性的認識
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培養個體的心理品質,德育的主要作用是培養個體的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奠定了必要的心理基礎,德育對心理健康教育來講是一種發展與升華。比如,一個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正常交往,就更易于形成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這個學生心理不健康,自卑、孤僻、不信任他人,其道德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心理健康教育依賴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對德育重要性的認識,有助于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1.學校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狀況。教師是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主要引導者,加強教師對德育重要性的認識,有利于在學校各個學科中落實德育。學生是德育的主要對象,加強學生對德育重要性的認識,是增強德育效果的必要前提。
2.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性格、品質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因此,加強家長對德育重要性的認識,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家庭教育環境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影響,改善家庭教育環境對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應改善家庭德育環境,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重視對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家長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通過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使孩子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
3.優化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一是要重視對道德的正面宣傳,比如在社區宣傳欄張貼人們喜聞樂見的德育圖片和宣傳標語,深化人們的道德認識。二是凈化網絡環境,尤其是中小學生關注的網絡論壇,可以推出心理健康教育討論專題,讓學生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促使學生提高道德素質。三是發揮媒體的宣傳導向作用。這些措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助推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二)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教師要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從生活中挖掘素材,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教師可結合學生身邊的實際案例,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能有效增強教育效果。教師應采用以情動人法、社會實踐法、“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法,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發展。
1.以情動人法。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增強教育效果,教師應轉變教育思想,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首先,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與學生真誠地溝通、交流,使學生敞開心扉,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愿意接受教師的德育引導。其次,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學生,不對任何學生有偏見,培養學生誠心待人、樂于助人的良好品德。最后,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導學生,使學生更樂于接受。
2.社會實踐法。社會服務實踐活動,是學生進入實際社會環境、直接參與各種社會生活的活動。學生可以通過親身體驗,提高實踐能力,發展道德品質。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敬老院送溫暖,鼓勵學生表演節目,給老年人帶來歡聲笑語,培養學生尊敬老人的品德。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上街打掃衛生,培養學生干凈整潔、熱愛勞動的品德。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去福利院幫助殘疾兒童,使學生體會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的品德。
3.“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法。“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法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將互聯網與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比如,在課堂上,教師可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后,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為學生提供學習平臺,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圍,強化教育效果。首先,互聯網在課堂的運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直觀的畫面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生動活潑的動態視頻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強大的互聯網信息庫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的機會,同時也豐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互聯網+心理健康”法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教育的實效性。
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對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中小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佳時期,教師要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在更深層次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整合工作,以不斷提高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