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欣榮
工匠精神是我國精神文明價值體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人們的工作和職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工匠精神的本質就是更好地為職業、為人民服務。在工作和崗位中相互幫助、相互分擔、相互監督、共同促進的一種嚴謹科學的態度。在我國有很多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如兩彈元勛鄧稼先、工匠之祖魯班、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等。他們對自己的職業有著超乎常人的熱情,并且在工作中投入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最后在自身崗位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工匠精神在學生漫長的求學之路中,也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影響其整個的學習生涯。以中職學校教學為例,傳統的語文教學并不能培養學生強烈的文化意識,他們很難在學習中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但如果中職語文教師能夠嘗試將工匠精神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從古至今的工匠精神文化,感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就能推動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讓學生的意志力和文學素養得到提升,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加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艱難困苦,將工匠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
所謂“工匠精神”,是職業精神的一種,是員工工作態度上的標桿。具體來講,工匠精神就是員工對工作的一種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是對工作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創新發展和務實進取的過程。工匠精神需要員工不斷地完善自己,提升自身的技能和價值,在自己的崗位和職業中發光發熱。而在中職語文課堂中滲透工匠精神,則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一種重要方式。一點一滴地對學生滲透工匠精神的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始終保持對語文的思考和熱愛,還能讓學生的文學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培養學生的良好職業素養 工匠精神在企業招聘和競爭中占據著優勢,員工是否積極進取、在工作中是否一絲不茍、在團隊中是否團結協作等都是企業考量員工的標準之一。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的提升不僅是學生的硬件需求,同時也是社會和時代發展的必然需要。工匠精神中最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就是愛崗敬業和團結協作,只有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尊重和愛護自己的崗位和職業,他們才能更好地在工作中凝聚團體的向心力,才能在未來的學習和發展中更好地適應工作、適應社會。
提高中職學校的教育競爭力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充分滲透工匠精神可以更好地提升中職學校在教育領域的競爭力。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教育,而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中職學校的數量和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中高職院校也在不斷面臨著壓力和挑戰。要想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脫穎而出、積攢良好的口碑,就需要在教育中獨樹一幟,將自己放在有利位置,具備前瞻性眼光和教育策略。而學校的教育文化是學生發展的重要方向,同時也是中高職院校在教育中的競爭優勢。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可以更好地滲透民族文化和內涵,讓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使學生能夠具備更多的競爭優勢,進而提升中職學校的競爭實力。
守舊的教育理念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師面臨著更多的教學挑戰,特別是在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上,都需要進行革新。但是很多語文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教學上固守成規,很難轉變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學理念,講解教材、題海練習已經成為一種教育固化模式。此外,語文學科的學習和未來專業上的聯系較少,而封閉式的教育又讓學生只能學習課本以內的知識,教師在課堂上一貫使用個人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整節課下來,學生因為沒有太多發言和表現的機會,而顯得非常被動,思想和身體上都感到十分疲憊。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被忽視,導致課堂的教學效果不理想,中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受到了禁錮,因此創新教學方法、融入工匠精神,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新知,才能讓學生重拾語文學習的信心。
中職學生學習基礎比較薄弱 中職學校的大部分學生對初中階段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掌握比較薄弱,加上學習興趣不夠強烈,在課堂上表現出一種比較懶散的學習狀態,導致語文學習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很多學生在中考失利以后選擇“破罐破摔”,對學習產生了厭煩心理。因此,很多學生選擇進入中職學校學習,都是本著學一技之長的初衷,從潛意識中就認為文化課的學習并不重要,只要將專業課程的內容學懂,一樣能夠就業。很多學生甚至認為學習語文學科這樣的科目沒有一點意義,只要能夠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夠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和溝通就可以了。在這種認知偏差里,很多學生忽略了語文學科的學習,他們在語文課堂中的學習積極性比較差,加上中職語文教師在管理上也存在一些疏忽,所以中職學生的語文基礎一般比較薄弱,工匠精神的滲透也同時受到制約。
工匠精神沒有納入教學評價 中職語文課堂中對于工匠精神的總結和評價不夠充分,因此很多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具體含義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因此學生對于未來的職業理想沒有具體的規劃。大多數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課本內容的教學,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和未來的職業教育,因此更沒有強烈的愛崗敬業精神和團結協作精神。總之,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感悟都不是很清晰和深入。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透過多棱鏡原理,我們可以認識到如果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件事物,得出來的結果就越多,就有更多的收獲。創新是思維發展的最高層次,是進行創造性活動的核心和關鍵,同時也是新課標發展的最終目標。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讓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去看待語文、看待工匠精神,他們才能更好地去學習語文知識。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強調要讓學生透過文中的中心句去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教學方法萬變不離其宗,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受到了束縛,很難通過不同角度去發現問題并且尋找答案。例如,在學習《過萬重山漫想》這篇課文時,作者交代了故事的發生背景,講述了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時代,穿越三峽的孤勇者承受著各方面的壓力毅然決然地去探索和創新一條未知的道路,展現了主人公身上勇敢無畏的品質。教學時,教師是否可以嘗試從不同角度剖析文章的深刻含義呢?例如,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學生能夠得到哪些不一樣的結論和體驗?文章中哪些景色讓你記憶猶新?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作者身上可貴的一些品質?基于這樣的思考,讓學生的語文思維得到拓展,讓課堂教學形式得到創新,同時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文章,以此獲得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信息。又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祝福》一課時,作者在文中對祥林嫂的言語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讓讀者仿佛看到了一個精神無常的婦女形象,清晰地刻畫出了祥林嫂在飽受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后精神已經逐漸麻木,內心的痛苦無法表達,最后度過悲慘的一生。通過一系列的語言描寫,猜想祥林嫂的身體狀況堪憂,了解到祥林嫂的性格和當時所處的地位,那么這個過程就是學生的想象過程。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教師可以讓他們腦補出一些情節,讓其大腦飛速運轉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感悟工匠精神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承擔起育人任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素養和教學能力,保持較高教學水準,更加專心投入教學。中職語文教學階段,教師往往忽略了對教材中涉及工匠精神內容的挖掘,其實很多文章中都有滲透,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工匠精神。例如,教學《老人與海》這篇課文,文章講述了一位老漁夫在連續84天都沒有釣到魚的情況下,依舊不氣餒,終于在第85天釣到一條大魚。大魚的力氣很大,想要往海里逃,但是老漁夫不肯松手,在沒有食物、沒有水、沒有任何捕魚器具的情況下,老漁夫頑強地和大魚作斗爭。在這個過程中,很多鯊魚都來和老漁夫搶奪食物,老漁夫依舊頑強地和這些大鯊魚作斗爭。雖然老漁夫一一殺死了這些大鯊魚,但是大魚也被鯊魚吃得只剩魚骨,老人沒有扔掉魚骨,拖著魚骨回家了,疲憊的老漁夫想要在睡夢中忘掉這個殘酷的現實。這篇文章中從頭到尾都隱含著工匠精神。雖然在饑寒交迫情況下捕魚十分困難,但是老人依舊沒有放棄希望,努力且專注地去捕魚。老漁夫作為一個普通人,做著普通的事情,不停地實踐,不停地堅持,他身上的專注精神是非常值得學生去學習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工匠精神就是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驕不躁,這樣才能在自己的領域達成一番成就。
科學選擇中職語文教學內容 中職學校中的語文教學活動主要是為了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讓學生的文學素養和綜合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因此,中職院校開展的各個學科的教學實踐性都比較強。例如,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個城市的發展也各具特點,呈現出不一樣的文化和特色,在中職語文課堂上對各個城市的具體特點進行詳細解說,不僅能夠讓學生更近距離地了解中國文化和地域文化,還能拓寬學生的眼界。例如,在教學《西安這座城》一課時,作者對西安這座城市的風土人情、地域環境和各種標志性建筑物進行了具體的描寫和展現,讓更多的讀者了解了西安這座城市的文化和特色。西安自古以來就有古城的稱號,不管是城南的大雁塔和曲江池,還是甜水井的四合院,都是古人匠心獨具的體現。在領略各種獨具特色的建筑物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感受西安這座城市獨特的建筑和文化,豐富人文素養的同時,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辛勤,感受在這樣的文化和物質充沛的城市中工匠精神的存在。
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和敬業精神 教師要善于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地融入一些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鉆研精神和敬業精神,進而更好地去領悟課文中的中心思想。例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時,為什么賈府的人都“斂聲屏氣”,只有王熙鳳一個人“放誕無禮”?“在世人的眼中,賈寶玉有著怎樣的人物形象,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樣的人物形象”“整篇課文在語言上具有怎樣的特點?”在講述這篇課文時,教師通常會幫助學生進行語言情境的分析,通過動作、語言和神態描寫來體會每個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對文章的分析比較簡單、比較表面,因此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徹。對此,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鉆研,分析文章的內容,避免束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大膽去鉆研,大膽去聯想,將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復活,這樣,學生的敬業精神和鉆研精神才能得到培養和體現,進而工匠精神才能得到進一步傳承。
總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孕育出來的“工匠精神”,是實現國家飛速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客觀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滲透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工匠精神對學習和工作的重要意義。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不僅是中職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中職學生為了更好地走進社會、適應社會,也應當在中職階段學習中注重樹立自身的崗位意識和工作使命感,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樂于奉獻,愛崗敬業,為自己的未來做好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