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英漢交替?zhèn)髯g初學者口譯筆記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論述英漢交替?zhèn)髯g初學者口譯筆記教學質(zhì)量提升策略:重視譯前準備,強化專項訓練,完善筆記方法,加強實戰(zhàn)演訓。
【關鍵詞】英漢交替?zhèn)髯g 初學者 口譯筆記 筆記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6-0141-04
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永久落戶廣西首府南寧市,廣西每年都會舉行大量外事活動,對外交流日益頻繁,需要大量優(yōu)質(zhì)的口譯人才。為了更好地促進廣西與世界各地交流合作,廣西越來越多的高校更加重視培養(yǎng)高層次、應用型、專業(yè)性強的口譯人才。做好口譯筆記,對口譯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英漢交替?zhèn)髯g初學者口譯筆記存在的主要困難、困難成因及改進建議等進行探討,以期對口譯教師更好地開展筆記教學工作有所啟發(fā)。
一、口譯筆記主要難題
口譯教學旨在培養(yǎng)口譯能力過硬的優(yōu)秀學生。一名優(yōu)秀的譯員應掌握并能靈活運用聽辨理解、意群切分、信息加工、記憶存儲、口譯筆記、有效輸出等多項必備的口譯技能,其中口譯筆記連接聽辨和輸出兩端,在口譯活動中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口譯筆記技能直接影響口譯的整體質(zhì)量,因為譯員短期記憶容量十分有限,在源語信息大量輸入及長時間高負荷工作的情形下,需要借助筆記減輕大腦記憶負擔,提升信息存儲與提取效率。在口譯教學和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譯員尤其是剛接觸英漢交替?zhèn)髯g的廣大學生在口譯筆記方面存在一些突出困難,直接影響口譯工作質(zhì)量,這應引起口譯教師的高度重視。
筆者通過校園調(diào)查問卷、集體座談交流、個別溝通交流、觀摩口譯演訓、查閱學生筆記、聽取口譯錄音等途徑,分類整理出英漢交替?zhèn)髯g初學者在口譯筆記中普遍存在的六個方面突出困難,簡要概括為六個“不”:
(一)關鍵要素記得不全
很多剛接觸口譯不久的學生對口譯筆記存在錯誤認識,認為記得越多越好,不區(qū)分關鍵要素和普通信息,往往在記錄普通信息時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關鍵要素遺漏掉。發(fā)出100份調(diào)查問卷,在收回的97份有效問卷中,有90人表示存在這一問題。筆者通過邀請21名初學口譯的學生集中座談、邀請15人進行個別談話、抽查45份口譯筆記,發(fā)現(xiàn)存在“關鍵要素記得不全”情況的人數(shù)分別為20人、12人、44人。可見這一困難在口譯初學者中特別突出,幾乎覆蓋歷次受訪的所有口譯初學者,綜合比例高達93.3%。
(二)重要信息記得不準
做筆記時,初學者因對源語中對比關系、因果關系、時間順序等邏輯關系理解不到位,對這些重要信息記錄有偏差、不精準,常出現(xiàn)張冠李戴、句式雜糅的情況,最后使口譯效果大打折扣。這種情況在被調(diào)查的口譯初學者中普遍存在,97份有效調(diào)查問卷中,有92人表示存在這一問題;21人集中座談中,有18人表示經(jīng)常性存在這一問題;抽查的45份口譯筆記中,有39份不同程度存在這一問題。“重要信息記得不準”這一困難,在口譯初學者中綜合比例高達91.4%。
(三)筆記層次記得不明
初學者習慣用并列式、水平式、橫向式方式記錄信息,不習慣用遞進式、垂直式、縱向式方式記錄信息,未能合理、清晰地標出意群之間的邏輯關系,筆記層次不分明,結構混亂,條理性不強,與源語層次感難以形成有效的對應關系,導致口譯質(zhì)量降低。該現(xiàn)象在有著口譯經(jīng)驗的部分譯者身上也存在,但在初學者身上更為明顯。在抽查的45份初學者筆記中,38人的筆記不同程度存在層次混亂問題,比例高達84.4%,其中甚至有6人的筆記完全沒有條理和層次。
(四)縮寫符號記得不熟
口譯初學者通常還未能借助特殊符號、簡筆圖像、偏旁部首、縮略詞等方式建立起符合自身習慣和喜好的固定筆記系統(tǒng)。因初學口譯,他們從教師和學習資料等方面習得的縮寫技巧和符號知識比較有限,未能熟練掌握和運用常用的、較科學的筆記符號,因此造成筆記困難,影響口譯效果。這個問題也十分普遍,97份有效問卷中,有91人表示存在這一困難,占比93.8%。
(五)口譯筆記記得不快
不少口譯初學者在聽辨的過程中難以有效兼顧聽辨和記錄,邊聽邊記的能力較為欠缺,很多時候雖然聽懂了源語材料,但書寫反應慢,在記錄重要信息時速度跟不上,導致常出現(xiàn)漏記、錯記關鍵要素的情況。有時還因書寫漢字速度慢、有些漢字不會寫而卡頓,影響筆記速度和效果。這個問題在口譯初學者中比較突出,在收回的97份有效問卷中,85人表示不同程度存在這一困難,占比87.6%。
(六)口譯筆記解讀不暢
口譯初學者在做筆記時,由于記錄的多為零散信息、記錄格式不規(guī)范、筆記邏輯結構模糊、意群層次不清晰、忘記筆記符號所代表意思、無法快速辨識自己所記筆記等各種原因,導致口譯輸出時解讀筆記速度慢、效率低,吞吞吐吐,不流暢,無法輸出完整句子,甚至遺漏重要信息,嚴重影響口譯輸出效果。在受訪者中,普遍存在“口譯筆記解讀不暢”的問題,97份調(diào)查問卷中有93人表示存在這一問題,21名參與集中座談的初學者中有19人表示自己經(jīng)常遇到這一問題,這一筆記困難現(xiàn)象綜合占比高達94.9%。
二、原因分析
口譯初學者在口譯活動中出現(xiàn)各種筆記困難,其背后存在著各種原因,既有學生自主練習和探索不夠的原因,也有口譯教師關注不夠的原因,應引起口譯教育工作者特別重視。經(jīng)過研究分析,我們把這些原因概括為5個方面,簡要表述為5個“缺乏”:
(一)對源語缺乏透徹理解
口譯初學者在口譯活動尤其是英譯漢交傳過程中,普遍存在對源語素材整體理解不透徹、把握不全面的問題,導致做筆記時不自信、拿不準,最后要么憑猜測胡亂記,要么干脆長時間不記錄,導致漏記關鍵要素、錯記重要信息。收回的97份有效調(diào)查問卷中,有86人表示不同程度存在這種情況;參加座談的21名口譯初學者中,有16人表示對源語素材存在不同程度的陌生感。對源語缺乏理解,綜合占比高達86.4%,可見這是導致口譯筆記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口譯教師對學生這方面的情況關注不夠,未能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
(二)對精力缺乏科學分配
口譯活動需要兼顧源語聽辨與信息記錄兩個方面,也需兼顧筆記辨認與譯語輸出兩個方面,這就需要對精力進行科學分配,做到“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尤其是如果聽辨、記錄階段精力分配不好、兼顧不當,則直接影響辨認、輸出階段的發(fā)揮,降低口譯活動整體質(zhì)量。在對影響口譯初學者筆記質(zhì)量的原因分析中,133位受訪者中有116位認為精力分配不科學是重要原因之一,綜合占比達87.2%,其中有9人表示,為了減少對聽辨理解的干擾,曾有過棄用口譯筆記的經(jīng)歷;有72人表示,曾因試圖記錄所有細節(jié),在筆記上投入過多精力而導致聽辨精力缺失,出現(xiàn)嚴重漏聽誤聽情況。一些口譯教師缺乏組織學生進行精力分配的專門訓練,也使得一些學生在聽辨和記錄的精力分配上憑著感覺走,有的甚至無所適從。
(三)對符號缺乏強化訓練
口譯人員需要借助口譯筆記來補充大腦短期記憶、即時記憶的不足,但把全部或大量源語信息都記錄下來是不現(xiàn)實的,在精力分配和時效進程上也不允許,這就需要借助一套簡便易行的簡寫、縮寫符號系統(tǒng)來幫助儲存信息。但一些口譯教師對這方面指導不足或強調(diào)不夠,學生也普遍缺乏自主強化訓練,難以通過借鑒他人和自我創(chuàng)新這兩條途徑建立起自己慣用的一套符號系統(tǒng)、縮寫系統(tǒng)、邏輯層次標記系統(tǒng),因此在口譯筆記中普遍存在記錄格式不規(guī)范、邏輯結構模糊、層次不清晰、無法辨識自己的筆記、忘記筆記符號代表意思等符號識別困難和運用困難。
(四)對書寫缺乏速度訓練
不少口譯初學者因為平時書寫漢字和英文的速度偏慢,又缺乏專門的速寫訓練,所以口譯筆記質(zhì)量不高。進行速寫訓練可以提升書寫速度,減少出現(xiàn)重要詞匯、關鍵漢字因突然不會寫而卡頓的情況,還可以訓練書寫上的應急轉換能力,將有些突然忘記寫法的詞匯、漢字快速轉換為其他方式記錄。受訪的口譯初學者中,有87.3%的人極度缺乏或比較缺乏速寫訓練,這是影響口譯筆記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原因,應引起口譯教師高度關注。
(五)對記錄缺乏穩(wěn)定情緒
口譯活動是一項持續(xù)時間較長、兩種語言之間不斷即時交會和切換的工作,對口譯人員而言是一項強度很大的腦力勞動兼體力勞動。口譯初學者在臨場前和口譯過程中,尤其是遇到較為陌生的源語素材、臨時遺忘某個關鍵單詞、漢字、符號的書寫時,特別容易情緒緊張。反映在記錄筆記上,情緒的波動容易導致記不下、記不全、記不準甚至記錄空白的后果。收回的97份有效調(diào)查問卷中,82人表示做口譯筆記過程中情緒比較緊張,4人表示高度緊張和不知所措,3人填寫了存在情緒緊張的其他情形。口譯初學者書寫筆記時情緒緊張綜合占比高達91.8%,這應引起口譯教師高度重視。
三、教學建議
項目組在通過調(diào)查問卷、集中座談、個別溝通等方式征求提升口譯初學者筆記質(zhì)量的意見和建議的同時,還采取到外校聽課、實地調(diào)研、專家座談等形式相互交流筆記教學中的經(jīng)驗。項目組成員深入梳理歸納自身口譯筆記教學實踐心得,結合來自各方的意見,最后從改進口譯筆記教學的角度,把提升口譯初學者筆記質(zhì)量的意見概括為以下四點建議。
(一)重視譯前準備
口譯活動的譯前準備工作對整個口譯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做好口譯筆記、提升譯語產(chǎn)出質(zhì)量至關重要。口譯教師應反復強調(diào)口譯筆記的關鍵作用,引導初學口譯的學生積極主動做足做好筆記開始前的相關準備,包括對源語相關素材多收集、多閱讀、多了解,切實增加知識儲備;指導學生勤加練習有關素材涉及的關鍵漢字、單詞和符號的書寫,做到駕輕就熟,等等。教師通過一段時間細致耐心的教學引導,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逐步養(yǎng)成譯前精心、充分準備的習慣。好習慣一旦養(yǎng)成,學生在做口譯筆記時就會事半功倍。
(二)強化專項訓練
口譯教師應有計劃地安排學生開展強化精力分配的專項訓練,讓學生通過一段時間有意識的改進工作,努力做到源語聽辨和信息記錄之間精力分配趨向科學合理;指導學生開展強化短期記憶專項訓練,這可分階段進行,先借助母語,再借助英語作為訓練工具,通過“播放錄音+即時復述”“播放錄音+同時記錄”等訓練模式提升短期記憶的能力和效果;指導學生開展強化書寫速度專項訓練,通過速寫訓練提升有限時間內(nèi)信息記錄準確率和拓寬信息記錄面;指導學生開展穩(wěn)定情緒專項訓練,通過多練習增強信心,穩(wěn)定書寫筆記時的情緒,同時加強臨時記憶空白、字詞卡頓等緊急狀況下心理調(diào)適和應急轉換能力訓練,減少情緒波動。
(三)完善筆記方法
口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專門指導初學口譯的學生注意總結完善口譯筆記的有關方法,通過圖形符號、標點符號、數(shù)字符號、字母符號、箭頭符號、漢字偏旁、國名地名和組織固定簡寫等方式形成一套較科學的縮寫和符號記憶方法。教師在日常筆記教學中應加強簡寫、縮寫的示范,收集分享著名譯員總結推廣的常用、慣用筆記方法,尤其是靈活運用符號的技巧和清晰標記意群邏輯層次的做法。在筆記方法上,口譯教師可引導初學口譯的學生在學習借鑒他人經(jīng)驗做法的基礎上大膽自創(chuàng),反復練習,形成習慣,逐步形成一套得心應手的筆記方法。教師在筆記方法教學中也應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借鑒,提升筆記方法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四)加強實戰(zhàn)演訓
口譯教師應非常清楚,口譯包括口譯筆記是一項實操性極強的工作,譯員需要經(jīng)過大量的實戰(zhàn)演訓甚至經(jīng)過相當數(shù)量的正式口譯活動鍛煉,才能從口譯初學者的狀態(tài)躍升到一個新層次和新高度。實戰(zhàn)演訓是綜合性的演訓,鍛煉的是譯員全方位的口譯能力,包括口譯筆記能力。口譯教師應時刻牢記,大量的實戰(zhàn)演訓是口譯初學者提升口譯筆記整體能力和質(zhì)量的必經(jīng)之路,在這方面沒有捷徑可走。口譯教師應有意識地設置實戰(zhàn)場景,有計劃地引導口譯初學者進行實戰(zhàn)演訓,創(chuàng)造實戰(zhàn)演訓條件,鼓勵作為口譯初學者的學生勤加練習。口譯教師可將綜合演訓列入教學計劃,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實戰(zhàn)綜合演訓,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項訓練,使他們鍛煉筆記基礎技能、逐步積累經(jīng)驗心得,克服各類筆記困難、解決各種突出問題,為提升口譯筆記質(zhì)量、提高口譯整體水平、突破初學者層次奠定堅實基礎。在多年的口譯教學實踐中,有一點筆者深有體會,只要口譯教師指導耐心細致、方法科學得當,學生的口譯筆記質(zhì)量就會穩(wěn)步提升。
英漢交替?zhèn)髯g教師對口譯初學者筆記普遍存在的困難應給予高度重視,深入了解各種突出表現(xiàn),然后從學生和教師兩個層面剖析成因,進而引導和幫助學生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指導學生提升口譯筆記質(zhì)量的過程其實也是教學相長、相得益彰的過程,學生筆記困難所在處即應成為筆記教學的著力點,學生筆記質(zhì)量提升所需策略方法即應成為筆記教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只有挖掘筆記困難成因,有效破解難題,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筆記質(zhì)量,穩(wěn)步提升口譯水平。
參考文獻
[1]蔡小紅,方凡泉.論口譯的質(zhì)量與效果評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
[2]高彬.英漢交替?zhèn)髯g筆記中的語言選擇發(fā)展規(guī)律:基于口譯學習者的橫向研究[J].中國翻譯,2019(1).
[3]王文宇,周丹丹,王凌.口譯筆記特征與口譯產(chǎn)出質(zhì)量實證研究[J].外語界,2010(4).
[4]肖麗.學生譯員英漢交替?zhèn)髯g筆記困難實證研究:基于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有聲思維調(diào)查[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18(1).
[5]徐海銘,柴明颎.漢英交替?zhèn)髯g活動中譯員筆記困難及其原因的實證研究:以國際會議職業(yè)受訓譯員和非職業(yè)譯員為例[J].外語學刊,2008(1).
[6]張志新.口譯學員交傳筆記特征及發(fā)展趨勢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8(9).
[7]Gile,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8]González,Marta Abuín. The Language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ersNotes:Differences across Levels of Expertise[J]. Interpret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Interpreting,2012(1).
注:本文系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育廳2020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2020KY0401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貴燕,講師,研究方向為漢英交替?zhèn)髯g。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