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麗



[摘 要]近年來地理過程類試題已成為高考地理的高頻考點,且難度頗大。文章以高考試題為例,探討基于逆向推理思維分析方法的地理過程的解構,從關注命題方向、重視形成過程,巧用逆向推理、解讀地理過程,落實教學策略、突破地理過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育地理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地理;地理過程;逆向推理思維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04-0090-03
地理過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要求學生能夠結合地球運動、自然環境要素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以及自然地理基本過程,分析現實世界的一些自然現象、過程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1]。隨著新課程改革實踐的深入,對地理事物“動態變化過程”的考查已成為新高考的一大亮點。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準確掌握地理過程原理,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化繁為簡,進而舉一反三,凝練地理核心素養導向的高考備考策略。
一、關注命題方向,重視形成過程
近幾年的高考地理過程類試題(詳見表1)以區域為素材,要求學生從地理的視角思考問題,運用地理原理和規律,分析、解釋地理事物的發生原因、發展過程和演變趨勢。
從表1可看出,高考地理試題重視對自然地理過程的考查,精心創設真實問題情境,要求學生通過區域地理事物或現象,從時間和空間綜合多角度進行動態分析,進而對地理過程進行論證推導。地理過程類試題,通過提供承載豐富地理信息的圖表和文字材料,圍繞真實問題情境,梯度設問,檢測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及空間想象力。近年來的高考試題設問新穎靈活,常變換設問方式和角度,突破了以往模式化的考查。
二、巧用逆向推理,解讀地理過程
正向推理思維是分析地理過程類題目的常用方法,是從已知條件出發,運用所學的地理原理和規律,根據事物發展順序,通過推理得出結論的思維方式。其優點是結合材料分析,順理成章,符合一般的認知規律,學生易于理解。但當學生遇到新的地理過程類題目時,運用正向推理思維有時會覺得無從下手,常出現起始環節把握不準、環節缺失、邏輯混亂等情況。針對正向推理思維分析地理過程的不足,逆向推理思維分析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一)環環相扣,由果溯因
發生、發展和演變是地理過程的三個階段。根據地理過程各個環節的前后銜接情況,將大時間尺度上的地理過程劃分為若干個小時間尺度,稱之為環節分段法。逆向推理思維即是由已知的結果逐步倒推原因的思維方法。在分析地理過程類題目時,可以結合題目材料中的信息,先認清地理事物,從終點出發回到起點,從結果倒推尋因,羅列提綱,一步一步地把上一個節點的原因推理出來,形成完整的因果鏈。在推理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把地理過程的每一個環節當作問題式案例來分析。如2020年高考全國Ⅱ卷第37題考查的地質作用過程,可逆推該區域發生的地質活動。
【例1】(2020年高考全國Ⅱ卷第37題節選)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礦較多,多呈帶狀分布并與斷裂的空間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積物中的金)而得名。圖1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4)說明出露的金礦石轉變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質作用過程。
分析地理過程類題目,首先要認真審題,帶著問題閱讀情境材料和圖表信息,找到與問題有關的信息,準確把握關鍵詞(包括行為動詞、中心詞和限定詞等)。本題主要考查的地質作用過程為金沙江流域的金礦石如何演化成沙金,“地質作用過程”是該問題的關鍵詞和限定詞。如認真審題,不難發現本題以出露的金礦石作為地理過程推理的起點,金沙江中的沙金作為終點。從終點出發,根據所學的地理原理進行逐個環節逆向推理,分析過程為:沙金(終點)→沙金沉積→河流流速減慢,搬運能力減弱→流水搬運磨蝕金礦石→金礦石風化崩解→出露的金礦石(起點)。
(二)梳理邏輯,排列次序
如果題目中的問題沒有具體說明起點,僅設置了限定性條件,則必須要基于限定性條件分析問題,建立其與地理事物結果之間的邏輯關系。根據圖文材料信息,從宏觀和微觀角度思考、從時間和空間著手進行逆向推理,呈現出地理事物的起點和終點,從而形成完整的地理過程。
【例2】(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第37題節選)形成玄武巖的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如圖2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巖臺地上,有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巖平頂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巖尖頂山。調查發現,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分別形成于不同噴發時期。
(2)根據侵蝕程度,指出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說明判斷理由。
本題錯誤率極高,學生大多把先后次序答反。答錯的原因主要是知識掌握不全面,一是只知道巖漿噴發可以形成火山地貌,卻不知道也可形成熔巖高原;二是只知道大空間尺度上外力可以使地表趨于平坦,卻不知道小空間尺度上外力可以使地表變得崎嶇不平。本題考查外力侵蝕作用下臺地的演變過程。從限定性條件“侵蝕程度”來分析問題,同一環境下侵蝕程度越嚴重,則原地貌被破壞得越厲害;原來部分保留得越少,說明暴露時間越長,形成時間越早。運用逆推的解題思路,整合出答案,即玄武巖形成的先后次序為: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構成平頂山的玄武巖、構成臺地的玄武巖。
(三)轉換圖文,演繹變化
高考試題考查的地理過程,往往以幾個短暫狀態或者片段特征形成的圖文信息出現,學生在分析這些被分割開來的信息時,經常出現推導過程不連貫、環節不完整的情況。為此,在根據材料中的關鍵詞和地理基本知識、原理進行逆向推理分析的同時,可快速畫出思維導圖,通過圖文轉換、圖圖轉換的方式更為直觀地呈現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過程,保證逆向推理思維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例2,可以在推理的過程中畫出玄武巖地貌的形態變化簡圖,這有利于觀察、分析玄武巖地貌的形成過程,同時可以驗證逆向推理的環節是否符合地理事件發生的邏輯順序。
(四)逆向推理,正向描述
逆向推理分析后,將地理過程按照發生、發展、演變的先后順序或因果關系,用地理專業術語完整清晰地表達出來。如例1,按學科邏輯將答案組織為正向描述:金沙江出露的金礦石,因受外力的作用,風化或崩塌、破碎,隨流水進入金沙江;金沙江落差大,流水速度快,搬運能力強,金礦石受流水不斷磨蝕進一步破碎;隨著河流落差減小,流速變慢,流水搬運能力也隨之減弱,流水所挾帶的金逐漸在河床堆積形成沙金。
三、落實教學策略,突破地理過程
(一)夯實基礎,靈活運用
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回歸教材,合理設計、開發和整合教學資源,逐步引導學生運用正、逆向推理思維方法,全面、準確地認識地理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借助圖像如示意圖、景觀圖和模式圖等,或利用多媒體手段,將靜態事物動態化、抽象知識形象化,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特征等知識點的理解。
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各類地理過程問題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多嘗試用逆向推理去分析,難度可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加強學生地理思維能力訓練,拓寬學生知識的廣度。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提前準備幾部經典紀錄片,通過播放精選的地理視頻片段,設計幾個值得探討的地理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邊看視頻邊進行地理過程的逆向推理思維訓練。
(二)改編典題,變式訓練
教師可以針對地理過程類題目進行專題研究,將常見的地理過程進行分類,并總結其中的解題技巧和經驗。教師可以列舉每一類地理過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進行針對性探研式分析。自然地理過程和人文地理過程是地理過程的兩大類別,過程排序、過程描述、過程分析和過程推測等是高考中較為常見的考點。自然地理過程考查頻率較高,常見的有地質地貌形成過程,以喀斯特地貌為例;河流地貌形成過程,以河漫灘為例;大氣運動形成過程,以熱力環流為例;某區域地理現象進退過程,以海岸線進退為例;等等。
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結合考試說明,引導學生對典型試題展開深度討論,分析地理過程中的邏輯聯系,厘清地理事物各階段的發展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挖掘其中的地理原理和規律,把握地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2]。熟練掌握典型試題后,將試題的已知條件或設問進行改編,訓練學生分別用正向、逆向推理思維分析地理過程;或將典型試題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和技能遷移應用到新的情境中。如例1中的沙金的地質作用過程與和田玉在河灘富集的形成過程相似,以此可引導學生遷移知識對和田玉的形成過程進行逆向推理:和田玉在河灘富集(終點)→和田玉沉積→河流流速減慢,搬運能力減弱→風化、外力侵蝕→地殼抬升,出露地表→變質作用,形成和田玉(起點)。通過精心整合典型試題,多角度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可以鞏固學生對地理過程基礎知識點的掌握。
(三)過程完整,表達清晰
學生在解答地理過程類試題時,經常會出現答題語言不規范、概念不清、環節缺失等現象,導致丟分嚴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訓練學生用動態的、聯系的觀點來分析問題,運用地理學科語言來描述和闡釋地理過程,以保證答案的完整性。對于地理過程類試題,平時答題要按照時間維度、因果鏈條、完整精準的要求來作答,注意地理事物發生過程的時間性、演變過程中的因果性以及過程的完整性,對每個過程都要逐一寫下來。同時,要注重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將主干知識與材料已知條件進行整合,逆向推理出答案后轉成正向描述,訓練語言表達的嚴謹性,學會詳略得當。
總之,近年的高考全國卷非常重視對地理過程類問題的考查,教師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地理過程類試題的特點,整合學科知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是正向推理還是逆向推理,都有其各自的優點,在實際做題中學生應依照二者的優點采用最合適的方法。當正向推理遇到瓶頸時,可換個角度思考,巧用逆向推理來破解復雜的地理過程類難題,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或探索學習問題所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3],切實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陳良豪.解讀高考地理過程類試題:以2016—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為例[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9(1):72-77.
[3]?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3.
(責任編輯 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