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洋 吳立 王成


[摘 要]文章以古詩詞與高中地理的融合為研究對象,指出古詩詞與高中地理教學融合的必要性: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主要載體、是落實教育部對地理教學提出的新要求、符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設計理念?;诮虒W實踐,針對古詩詞與高中地理融合存在的對古詩詞的選擇與解讀會存在誤區、把握不好學科融合的方式與尺度、對學情的調查研究不夠充分等問題,提出教學改進措施:教師應該加強古詩詞的學習,提高自身水平;巧妙設置融合角度,古詩詞與地理教學的融合要“因課制宜”;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開發課程資源,豐富古詩詞走入地理教學的形式,為古詩詞與高中地理的有效融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古詩詞;高中地理;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04-0083-04
古詩詞是具有特定格律規范的文學體裁,包括詩和詞。地理教學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組成形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地理教師為引導、以地理文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實踐活動,其直接依據是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1](簡稱“新課標”)。與舊版地理課程標準相比,新課標的重要變化之一是強調了初中地理課程應與其他課程的部分內容相關聯,突出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v觀中學地理課程筆者發現,高中地理課程與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相銜接,初、高中地理教學之間相互聯系。因此,義務教育地理課標提出的“跨學科交流”“學科融合”對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也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诖耍疚倪x擇古詩詞和高中地理教學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古詩詞與高中地理有效融合的必要性、存在的問題和教學啟示。
一、古詩詞與高中地理教學融合的必要性
古詩詞意蘊豐富,其內容與多門學科都有交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利用好古詩詞,找到古詩詞與學科知識的結合點并進行滲透,就能夠帶給學生內容更豐富、視角更廣闊的課堂。因此,古詩詞與地理學科進行融合是新時代背景下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滿足學生學習需要與促進學科更好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
地理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教師如果能對古詩詞進行正確的解讀、有意識地將古詩詞融入地理課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1.借助古詩詞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是學生能夠用綜合的視角來認識地理環境的能力和思維方式,主要包括要素綜合、時空綜合與動態綜合。教師要明確古詩詞也可以成為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重要素材。比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第五章第一節講述了自然地理環境要素通過物質循環與能量交換,形成一個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體現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那么,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入詩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引導學生從植被、土壤等角度分析古詩詞中的地理現象,進而培養學生的要素綜合思維。
2.借助古詩詞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認知是學生能夠運用空間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比如古詩詞中的“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是我國北方冬季景觀的真實寫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是杜牧筆下的煙雨江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西北地區的遼闊草原與雄渾大漠……描寫我國各個地區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的古詩詞有很多,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選擇并將其應用于地理課堂,讓學生在重溫古詩詞的過程中,領悟劃塊(區)認識區域的思維方式[2],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3.借助古詩詞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主題。人地協調觀是人們對人地關系所秉持的正確的價值觀。從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到歌頌左宗棠的“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從劉禹錫筆下的“九曲黃河萬里沙”到如今的著力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若教師能夠將古詩詞背后的地理意義融入教學中,學生就能夠在朗朗上口的古詩詞中更好地體會到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感受地理學的自然美、人文美以及地理學科特有的人地關系協調美,樹立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地理科學態度,增強人地協調觀。
4.借助古詩詞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月相變化是一種常見的天文現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節的活動窗“開展簡單的天文現象觀測活動”,其中包括觀測并記錄月亮的位置和形狀。我國古代詩人借詠月言志,與月亮陰晴圓缺有關的古詩詞有很多。在課堂知識講解過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觀察,并完成表1的填寫,比較詩人“筆下的月亮”與自己“眼中的月亮”。將古詩詞中的月相與觀察月相的實踐活動相結合,既能使學生深刻地了解月相變化的周期性,又能使學生學習“回歸生活、令其終身受用的地理”,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二)是落實教育部對地理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2014年教育部指出,要在課程建設和課程標準中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3]。2016年,教育部明確高考試題中要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4]。古詩詞與地理試題可以直接融合,也可以間接融合。2014年高考江蘇卷引入《桃花源記》,讓學生通過古詩詞語言推斷“桃花源”所處的地形和影響其發展的因素。2017年高考全國Ⅲ卷也體現了古詩詞與地理試題的融合,題目中展示了一幀剪紙作品,剪紙作品中反映的是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景觀。通過將古詩詞與地理試題的間接融合,考查了文化地理、區域地理的自然特征與景觀差異的相關知識。高考試題是學科教學的指揮棒,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古詩詞與地理教學的有效融合,一方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地理課程融合的具體表現,另一方面也符合“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首先,將古詩詞融入地理課堂,能夠落實地理教學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學生具有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其次,收集、整理、分析古詩詞中的地理信息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以及地理信息的加工能力,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具備高考評價體系中提出的“關鍵能力”。此外,2022年教育部正式發布的“新課標”也強調了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強調地理課程應該與其他課程一道,在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下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古詩詞與地理教學的有效融合符合教育部對地理學科提出的新要求。
(三)符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設計理念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5]的頒布,對地理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新要求和新建議。以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為例,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無論是在章節結構還是內容設計方面都有明顯的改變。尤其是人教版新教材引入了大量的古詩詞,這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與教材設計者對于家國情懷與文化自信的重視。因此,地理教師也應該在新舊教材的對比中認識到古詩詞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與地位,對教材中的古詩詞進行深入挖掘,并將其引入地理課堂,實現古詩詞與地理教學的有效融合。
本文對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地理學科知識與古詩詞結合的案例進行了整理,統計結果見表2。
二、古詩詞與高中地理融合存在的問題
隨著學科融合等教學理念的提出,地理教師開始有意識地將古詩詞融入地理課堂,但是通過教學實踐和課堂觀察筆者發現,古詩詞在與高中地理融合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對古詩詞的選擇與解讀存在誤區
首先,部分教師在選擇古詩詞時,認為古典詩詞都是好的、對的,這種想法并不完全正確。比如《將進酒》中的 “奔流到海不復回”描寫了黃河的“歸宿”,雖然有文學的意境美,但是不夠嚴謹。而一些教師在融合時并沒有對古詩詞進行辯證思考,一味地將古詩句與水循環的內容相結合,這樣反而對教學效果產生了負面影響。
其次,部分教師或學生有時會誤解古詩詞的意思。比如在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一節后,分析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所體現的天氣系統,如果不仔細思考,也許會認為這句詩描述的地理現象是“暖鋒過境”。實際上,此“春風”非彼“春風”,此“梨花”非彼“梨花”。詩人將落在樹上的冬雪比作梨花,描寫的是“冷鋒過境”??梢?,對古詩詞理解不到位,不僅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而且會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二)把握不好學科融合的方式與尺度
在教學中,古詩詞與高中地理融合的方式過于單一。一種常見的融合方式是只在課程導入中提及古詩詞,教師會通過古詩詞聯系地理知識,設置問題情境,展開教學。但是一直到課程結束,教師都沒有再次回歸到學科的融合點中。古詩詞成為一種工具,在地理課堂中“曇花一現”,沒有真正實現與地理教學的融合。另一種常見的融合方式是,當教師講解完某一部分的知識點時,會列舉相關的古詩詞并且提出問題:這些古詩詞描寫或者反映了怎樣的地理現象?如在“常見的鋒面系統”新課講述完畢后,教師列舉出有關鋒面系統的古詩詞并提出問題:古詩詞中的天氣現象是由什么天氣系統決定的?雖然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但是過于碎片化的舉例會使課堂產生一種“割裂感”。學生只需憑借正在學習的地理知識便可以輕松回答教師的問題。學習成了簡單的“刺激—反應”所形成的聯結,課堂變成了形式上的“學科融合”。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不高,這不利于提升學生分析地理信息、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形式上的“學科融合”并不可取。同時,古詩詞作為漢語言文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融入地理課堂時,有些教師無法將其與語文課堂中的學習區別開來,出現本末倒置、過度融合的情況,把握不好學科融合的方式與尺度。
(三)對學情的調查研究不夠充分
為了使地理課堂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大多數教師會從教的角度出發將古詩詞融入地理教學,沒有考慮班級學生的學習水平與學習需要。在學生的學習歷程中,對古詩詞的學習會早于地理知識的學習。奧蘇貝爾在學習理論中強調:有意義學習就是將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并且學習遷移理論也強調了正遷移的重要作用,所以部分教師理所當然地認為古詩詞是學生地理學習的“認知??奎c”。將古詩詞引入地理學習的理想化結果是,學生可以通過接觸相對熟悉的古詩詞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地理學科知識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解讀古詩詞。但是當學生的古詩詞基礎較為薄弱時,古詩詞就不能成為有效的地理課程資源,它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反而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成為學生地理學習的負擔。因此,學情決定了古詩詞融入地理教學是否能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6],地理教師要做到“以學定教”。
三、古詩詞與高中地理融合的教學啟示
(一)教師應該加強古詩詞的學習,提高自身水平
教師的知識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文化科學知識。對于地理教師來說,古詩詞屬于文化科學類知識。教師如果想實現古詩詞與地理教學的有效融合,僅靠來源于語文課本的知識是不夠的。如今,與古詩詞相關的教學資源有很多,比如詩詞類綜藝《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音頻《古詩詞遇見中國地理》,書籍《跟著古詩學地理》等。教師在課余時間可以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學習,以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與信息加工的能力。只有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才能帶給學生視野更寬廣的課堂,更好地實現學科融合,教師才能成為學生地理學習路上合格的“引路人”。
(二)巧妙設置融合角度,古詩詞與地理教學的融合要“因課制宜”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為了避免形式上的學科融合,地理教師須擺脫以往將古詩詞碎片化、機械化的融合方式。如在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地理語言描述從“清明時節雨紛紛”到“黃梅時節家家雨”,再到“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的原因。與列舉出古詩詞讓學生識別是哪種天氣系統相比,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能夠鞏固學生課上學習的地理知識,另一方面能使學生在“識別地理現象”的學習中達到“解釋地理因果關系”的更高學習目標。同時,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教師問一句,學生答一句”的“形式問答”,師生共同探討古詩詞中有價值的地理問題,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對地理課程資源的深入開發與應用。
(三)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
學情是設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也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情的變化,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難易程度不同的古詩詞資源。了解學生學情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談話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等。在開發課程資源時,地理教師可以與語文任課教師進行交流,了解本班同學的古詩詞學習情況,這樣選擇古詩詞資源時會更加具有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也能夠有的放矢,最大限度發揮古詩詞對地理教學的正遷移作用。
(四)開發課程資源,豐富古詩詞融入地理教學的形式
除了將古詩詞與地理課堂的融合體現在新課講授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情特點,設計開發與古詩詞有關的專題課,比如對古詩詞中的鄉土地理教學資源進行開發。以安徽省為例,安徽省作為南北交融之地,其中的一些地理現象值得思考,并且古詩詞中的安徽美景數不勝數,比如池州杏花村、滁州瑯琊山、宣城敬亭山、蕪湖天門山、宣城的桃花潭與謝朓樓……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與安徽省有關的古詩詞,開展與古詩詞有關的地理專題課,師生共同探討與地理知識相關的問題。一方面,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另一方面,這樣也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落實區域認知與地理實踐力,從古詩詞與地理融合的角度掌握家鄉的名片,在熟悉的鄉土地理情境中加深對家鄉的認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此外,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科滲透,蘊含科學現象的古詩詞近年來也成為考試題中的一道獨特風景。地理教師可以開發與當地有關的古詩詞試題,巧妙變換出題角度,豐富古詩詞融入地理教學的形式。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袁孝亭.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14-03-28)[2023-01-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考試中心修訂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EB/OL].(2016-10-11)[2023-01-16].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610/t20161011_284284.html.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6]? 劉詩蕾.地理古詩詞資源挖掘及其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責任編輯 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