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高校藝術專業肖像油畫寫生中“形”與“神”的辯證關系,提出通過培養學生以形寫神的意識、啟迪學生追求形神合一的創作境界、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等策略,促進肖像油畫寫生達到“形”與“神”統一。
【關鍵詞】形神 肖像油畫寫生 高校美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6-0165-04
肖像油畫寫生是高校美術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是直接以人物為繪畫對象的一種藝術創作方式。肖像油畫寫生教學除了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塑造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形”與“神”是肖像油畫寫生中要重點描繪和表現的對象,學生在肖像油畫寫生中對“形”與“神”和諧統一的關系理解和把握得越深入透徹,就越能將二者完美結合在一起,進而能更好地詮釋肖像油畫作品的內涵。因此,對肖像油畫寫生“形”與“神”統一的研究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教師可以將此作為肖像油畫寫生教學的切入點。
一、肖像油畫寫生中“形”與“神”的辯證關系
肖像油畫寫生中“形”與“神”統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肖像油畫作品,不管是偏重于客觀再現對象,還是偏重于主觀表現對象,都離不開對“形”與“神”的刻畫和表現。“形”是指肖像油畫寫生中人物本身的面貌、特征、姿勢和動作等較具體的、外在的、可感知的形態,有一定的客觀來源作為依據,屬于自然狀態下的客觀形態。“神”是相對“形”而言的概念,主要指人物本身的性格、神態、思想、品質和情感等,也涉及作者本身的思想、感情、態度以及畫面呈現出來的氛圍、神韻、意味等,雖然其沒有實質性的形態,但也是可以把握和挖掘的。
(一)“形”是“神”的基礎
肖像油畫作品中的“形”主要表現人物外形外貌特征,“神”則是表現人物內在性格和精神特征。形似可以更好地表現神似,但形似不等于神似,“形”與“神”統一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肖像油畫寫生只要精細描繪人物的形態,就能生動表現人物的神韻。在肖像油畫寫生中,一味追求形似,照葫蘆畫瓢地把人物造型搬到畫面上,容易使藝術創作陷入刻板的模式和一成不變的套路中;執著于對人物的五官、動態、姿勢進行描繪,概念化地理解人體的解剖結構和肌肉運動引起的細小變化,而不從整體上把握人物的精神特征與內在神韻,會令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呆板、僵硬、缺乏生氣;創作時如果不能關聯生活體驗,則會令表現內容受限,很難創作出生動傳神的肖像油畫作品。由此可知,“形”是“神”的基礎,“神”依靠“形”而存在,要使肖像油畫作品有“神”,必須先有“形”。
例如,要表現某個人高興的或悲傷的神態、開朗的或陰沉的性格、誠實的或狡黠的內心時,須刻畫一定的“形”作為基礎,這個“形”也許是具體的,也許是朦朧的,但一定是存在的并可以看見的。有“形”這個前提,可以更好地實現作者所要表現的、所要傳達的、所要揭示的“神”。此外,在肖像油畫寫生中,作者要傳達什么樣的神韻,就需要刻畫什么樣的形態,即根據“神”的需要選擇“形”的表現形式,使二者相統一、相適應。意大利威尼斯畫派畫家提香的作品《戴手套的男子》,就是通過以形傳神。人物“形”的刻畫細節有“寬大的肩膀”“結實的雙手”“淡褐色的臉孔”“流光溢彩的眼睛”“白襯衫領口下修長的脖子”等,借助細節的刻畫,作品表現了人物“青春洋溢”“風流倜儻”“柔和氣質”等方面的神韻,生動、貼切地刻畫了一名貴族青年的形象。我國南宋梁楷的《潑墨仙人圖》之所以成功地表現了人物醉態,是因為畫家對人物觀察入微,善于捕捉人物的外形和動態特征,并能用酣暢的潑墨畫法簡括細筆夸張地繪出人物步履蹣跚和沉醉的神情。我國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有許多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虹橋這一場面,橋下河面狹窄,水深流急,船上有撐篙的、掌舵的、放桅桿的、投擲纜繩的、呼喊指揮的人物,橋上騎馬的人和坐轎的人迎面而來、互不相讓地吆喝,形成了整幅作品最具藝術效果的精彩部分,這些生動的表現都得益于畫家十分細致地觀察人物在生活中的細節。
總的而言,“神”是在客觀再現對象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主觀表現,肖像油畫作品是客觀再現與主觀表現相結合的產物,具有一定的高度性和思想性。在高校美術專業課程中教學肖像油畫寫生內容,應著重引導學生認識“形”的重要性與描繪方法,為“神”的表達打下堅實基礎。
(二)“神”是“形”的支撐
對人物只進行“形”的描繪而忽略“神”的刻畫,會使人物形象“徒有其表”,缺乏靈魂、靈性。肖像油畫寫生中“形”的基本特征容易感知與把握,“神”的基本特征難以理解與表現,但不是不可以表現。在肖像油畫寫生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認識“神”對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強調“神”是表現人物內心及精神特質的重要抓手,應該在塑“形”的基礎上表現“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人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特點,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行為、動作、談吐等方式,這在一定程度折射出人物的精神氣質、內在情感或思想動機。進行肖像油畫創作之前,需要從人物共性中了解人物個性,從群體普遍性中尋找個體特殊性,由此提煉刻畫對象獨特的內在特質。因此,肖像油畫寫生教學要強調在對人物“形”的觀察中牢牢把握其個性、神態、氣質、內心等內在特質,使“神”的刻畫能夠配合“形”的描繪,表現出一定的典型性和獨特性,從而生動表達人物更本質、更真實的內在感情和思想,這是進行人物神韻刻畫的關鍵所在。《潑墨仙人圖》中刻畫人物外形的筆墨不多,但人物神情的表達十分到位,非常傳神地表現了人物帶有幽默感的醉態,這很好地說明了“神”是“形”的支撐。
(三)“形”與“神”的沖突
任何事物中都蘊含著對立統一的關系,“形”與“神”也不例外。在肖像油畫創作中對“形”與“神”的把握與控制需要有一個度,通常“形”刻畫到六分就要將重點轉向“神”的描繪,超越了這個度,容易喪失“形”與“神”的最佳結合點,造成“形”與“神”的沖突。這里的沖突特指“形”與“神”結合不和諧或不平衡。一方面,體現在人物的外形刻畫得很深入,但人物的神韻、情態表現得不夠充分、飽滿,即作者將創作的重點放在“形”上而忽略了“神”。在觀察人物模特的時候,最直觀的感受往往是針對其外形、外貌產生的,大部分作者在不斷深入刻畫、充實“形”的時候,容易因為過于關注人物模特的外在細節而弱化了對其內在特質的感受,從而造成“形”與“神”的不和諧、不平衡,甚至使“形”與“神”的矛盾沖突加劇。另一方面,當“形”與“神”出現相對獨立的狀態時,就會產生形神分離的現象,或者出現畫形無神或者畫神無形的情況。在一些肖像油畫作品中,人物本身的“神”與畫家所追求的“神”不是一個概念,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是偏重于人物本身自然屬性的精神,而后者偏重于畫家主觀構建起來的神韻。畫家構建起來的“神”在畫面中所呈現出來有可能與人物本身的“神”相一致,也有可能是相脫節的。完全忠實于客觀對象所表現出來的是人物本身的“神”,畫面中表現的“神”是畫家在人物本身的“神”的基礎上進行的提煉和升華。當畫家所表現的“神”與人物自然屬性的“神”相差甚遠時,就會產生相互脫節的情況,造成形神分離。
二、肖像油畫寫生“形”與“神”統一的有效策略
在肖像油畫寫生教學中,教師要深入闡述“形”與“神”統一的關系,在實踐中充分發揮二者的表現力,才能更好地表達肖像油畫作品的內涵。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探索肖像油畫寫生“形”與“神”統一的有效策略。
(一)培養學生以形寫神的意識
我國東晉時期的人物畫家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的藝術主張,就是指畫家在反映客觀對象時,不僅要追求人物外在形象的逼真,而且要追求人物內在精神本質的表達。肖像油畫作為一門造型藝術,所表現的人物形象不應該是冷冰冰的客觀記錄,而是畫家透過對象表面的“形”表現其內在的“神”。可以說,肖像繪畫作品是畫家感情的形象表達,是畫家理想和愿望的表現,是畫家對人物形主客觀統一的產物,反映了畫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評價。
針對高校肖像油畫寫生課程中學生容易出現的被“形”牽制、過分刻畫外形輪廓和結構特征、缺乏以形寫神意識等問題,教師應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和培養學生以形寫神的意識,使學生認識到“形”是為“神”服務的,畫“形”是寫“神”的手段,以形寫神是通過人物的外部視覺特征表現出人物的內在品質、心理特征和精神風貌等基本原理,由此糾正學生在肖像油畫寫生過程中拘泥于純客觀自然對象的摹擬和再現的認知偏差,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生動表現寫生對象的神態和精神氣質,使作品具備深層次的內涵。顧愷之的人物代表作就很好地體現了以形寫神的藝術主張,如《女史箴圖》,畫家通過悠緩自然、連綿不斷的線條對當時貴族婦女的生活進行描繪,充分展露出她們的神采。又如《列女傳·仁智圖》,畫家通過優美動人、氣脈一貫的線條塑造人物的形象與動態之間的相互關系,使人物的情思和精神面貌躍然紙上。
(二)啟迪學生追求形神合一的創作境界
形神兼備是“形”與“神”合二為一的最佳狀態,也是“形”與“神”高度統一的理想狀態。因此,高校美術專業教師進行肖像油畫寫生教學時,需要對學生的創作狀態進行調整與訓練,引導學生達到形神合一的境界。一方面,要求學生避免機械照抄照搬人物的形、不要刻意追求簡單的逼真和形似,而是在創作過程中對人物寫生對象的“形”與“神”進行仔細的觀察,如觀察人物寫生對象的外形、外貌最明顯的特征,觀察人物寫生對象的一顰一笑、言行舉止等神態韻味。當抓住人物寫生對象形神特征,再將其描繪于紙上,就能較大限度避免所創作的人物作品空洞無物、人物形象貌合神離。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形”是“神”的基礎這一要點,防止學生在肖像油畫寫生過程中完全拋棄人物的外形而一味追求神似,把神似建立在虛無的外形之上,這就能避免肖像油畫寫生失去根基,使所創作的作品能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
每一種藝術都有自身無一無二的語言,文學有語言手段、電影有蒙太奇手法、音樂有旋律節奏、舞蹈有形體動作等。肖像油畫作為造型藝術的一個種類,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在肖像油畫寫生教學中運用好獨特的繪畫語言,可以有效推動學生達到形神合一的境界。肖像油畫寫生是一種基于客觀對象的美術創作形式,不需要太多花里胡哨的創作手法,只需要根據人物進行形神描繪,即用最簡練、最概括的語言表現最豐富的感情、最深刻的思想。只有透過人物外形把握內在的精神品質、真實情感、靈魂思想,把外在的“形”和內在的“神”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二者的統一,使“形”和“神”的表現力都達到一定的高度。如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達·芬奇創作了肖像油畫作品《蒙娜麗莎》,其所表現與傳達出人物的“形”和“神”都非常到位;西班牙畫家委拉斯凱茲第二次去意大利期間,在那里完成了《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作品通過人物的“形”揭示了對象的本質和內心世界,同時也體現了畫家對教皇的人物形象個性有獨特的感受和把握,滲透和凝聚著畫家的真摯感受和思想感情。這兩幅作品都屬于肖像油畫中“形”與“神”高度統一的典范,所刻畫的肖像都是通過人物本身的“形”來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了一定的真實生活,并表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或精神特征,能夠很好地把觀眾帶入畫中,又能超越畫外,給觀眾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三)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進行肖像油畫寫生需要畫家具備深厚的思想修養和藝術修養,任何缺乏文化支撐的肖像油畫作品都顯得蒼白無力。文化藝術修養主要指審美判斷能力和藝術素養,畫家具備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對人物肖像的形神理解、刻畫會更到位。
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一是指導學生大量閱讀本學科的專業書籍,廣泛涉獵中外文學、哲學、美學、歷史等和姊妹藝術領域書籍,使學生全面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歷史、中外美術文化,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文學修養。二是引導學生大量鑒賞世界名畫,如鑒賞提香、倫勃朗、委拉斯凱茲、哈爾斯、戈雅、梵高、高更、莫迪里阿尼等畫家的肖像油畫作品,從中獲得美的熏陶、美的教育以及精神上的凈化、思想上的啟迪;閱讀畫家成長成才的故事,從畫家勤學苦練的事跡中受到鼓舞、鞭策,自覺提升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三是對學生實施全方位、多元化的專業臨摹和寫生訓練,增強學生肖像油畫寫生的技能技巧,為作品的形神結合打牢基礎。四是通過鼓勵學生多體驗生活、經歷磨煉,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使學生學會鑒別人性的真、善、美以及假、丑、惡,不斷地從生活中積累經驗,探索人的深層心理和精神需求,并結合自身情感、思想、精神的需要審視寫生對象,從而更好地化解肖像油畫寫生中形神沖突、形神割裂等矛盾,在作品中實現“形”與“神”的高度統一。
想要創作出優秀的肖像油畫作品,除了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和培養學生以形寫神的意識,還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達到形神合一的創作境界,同時要求學生進行海量閱讀、體驗生活,以提高其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最后通過長期、大量的寫生實踐活動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感受力和表現力,使其能夠創作出優秀的肖像油畫寫生作品。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2]陳朗.世界藝術三百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楊辛,甘霖.美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術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邵大箴,奚靜之.外國美術名家傳(下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譚志鋒(1982— ),研究生學歷,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油畫、視覺傳達設計。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