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莉 丁柏銓
【摘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是我國當前的重要戰略任務。有效開展國際輿論引導和國際輿論斗爭,是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贏得世界對優秀中華文化的認同以及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主動設置議程、打造外宣旗艦媒體、豐富作品類型和視角層次是增強國際輿論引導表現力的重要進路;做好重大輿情應對、拓展國際輿論斗爭渠道、與國外媒體進行對話是增強國際輿論斗爭影響力不可缺少的路徑。國際輿論引導和國際輿論斗爭的效能提升統一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提升國際輿論引導效能能夠有效縮小敵對輿論的影響范圍,提升國際輿論斗爭效能有利于更廣泛地開展國際輿論引導,兩者相輔相成,高度統一,可以合力促進我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
【關鍵詞】國際輿論引導;國際輿論斗爭;國際話語權;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日益提高,在國際社會中展現了自身的獨特魅力和強大實力。然而,在國際輿論格局中,西方話語仍長期占據強勢地位,我國國家形象被誤解、誤讀甚至被污名化的情況時有發生。改變“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改變我國國際話語權現有狀況,是當前的一項艱巨任務。
國際輿論引導,是以中國的正確的價值觀為依據,將國際輿論引至正確的方向;國際輿論斗爭是對混淆是非、包含敵意的國際輿論展開輿論斗爭。兩者相互依存,高度統一。在涉及國家形象和話語權的國際輿論空間,須提升國際輿論引導效能,講好中國故事,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讓世界了解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擴大我國的輿論影響力以提高國際社會對我國的認同度;通過提升國際輿論斗爭效能、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立場和態度,讓世界了解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消除誤導和誤解,消除隔閡和偏見,并共同致力于構建“一個世界、多種聲音”的國際傳播秩序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
一、提升國際輿論引導和國際輿論斗爭效能的必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初步構建起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然而要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在國際輿論空間彰顯作用和力量,維護國家安全,增強文化認同,促進平等對話,還需要付出更多艱辛和努力。其中,提升國際輿論引導和國際輿論斗爭效能是必須堅持的路徑,也是增強國際話語權、實現發出聲音和傳播開去且取得擲地有聲效果的重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思想輿論領域大致有三個地帶。第一個是紅色地帶,主要是主流媒體和網上正面力量構成的,這是我們的主陣地,一定要守住,決不能丟了。第二個是黑色地帶,主要是網上和社會上一些負面言論構成的,還包括各種敵對勢力制造的輿論,這不是主流,但其影響不可低估。第三個是灰色地帶,處于紅色地帶和黑色地帶之間。對紅色地帶,要鞏固和拓展,不斷擴大其社會影響。對黑色地帶,要勇于進入,鉆進鐵扇公主肚子里斗,逐步推動其改變顏色。對灰色地帶,要大規模開展工作,加快使其轉化為紅色地帶,防止其向黑色地帶蛻變。”[2]這一關于思想輿論領域三個地帶的重要判斷,在國際輿論場域中也是完全適用的。在國際輿論場域的“紅色地帶”“灰色地帶”,需要開展有效的輿論引導,增進溝通、擴大共識;在國際輿論場域的“黑色地帶”,則需要開展有效的輿論斗爭,敢于“亮劍”,激濁揚清,擊潰對于中國的誹謗性的、毀損性的輿論。
(一)增強國際話語權,贏得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
長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在世界輿論格局中占據著霸權地位;發展中國家由于缺乏遍布世界的現代傳播體系和相應的傳播能力,而常處于被動失語狀態。西方發達國家根據慣有思維和價值觀念進行信息傳播和輿論誤導,形成一家獨大的話語權,對其他國家的內政外交、思想文化等形成強烈的干預和沖擊。長期以來,某些西方發達國家官方和相當一部分新聞媒體就中國所制造的輿論,飽含敵意、充滿偏見,刻意傳播對中國的偏見和刻板印象,嚴重扭曲了國際社會中公眾對于中國的認知。
經過多年來的良性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我國經濟發展、治國理政的成就舉世矚目,國家形象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因此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更多關注。然而,“一個世界,多種聲音”的目標在實現的過程中卻遭遇了重重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就是要不斷解決‘挨打‘挨餓‘挨罵這三大問題。經過幾代人不懈奮斗,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挨罵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3]解決“挨罵”的問題,有賴于提升我國的國際輿論引導和國際輿論斗爭效能。
提升國際輿論引導效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我國由此可以充分展示自身風采,鞏固國際輿論場域的“紅色地帶”,擴大輿論朋友圈和國際影響力,推動國際輿論場域的“灰色地帶”向“紅色地帶”的轉化,以此幫助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豐富世界輿論格局的話語來源,增強國際話語的平等交流,為非西方話語體系中的聲音壯大做出榜樣和示范。提升國際輿論斗爭效能,面對霸權思維和敵對思維據理力爭,可以用真實的、科學的策略和不斷壯大的輿論聯盟來抵制西方輿論霸權的誤導,逐漸減輕國際輿論場域“黑色地帶”的危害程度,幫助人們擦亮眼睛、辨別真偽、堅定立場、消除偏見。這樣做,表明我們有能力在對話中創造共同利益、分享共同價值,回擊霸權思維、實現共同發展。這既是維護、展示我國國家形象的重要舉措,也是維護世界輿論秩序、為我國贏得外部有利輿論環境的有力舉措。
(二)應對傳播格局變化,贏得對優秀中華文化的認同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智能化的算法推薦抓取用戶的眼球有方,信息和話語的發出、接收、分享、反饋越發演化成新媒體空間的圈層格局,情感化和同質化的分享成為更普遍的信息繭房認知方式,也因此帶來了信息傳播和話語空間的喧嘩嘈雜。在這樣的復雜情境中,提升國際輿論引導和國際輿論斗爭效能,用科學的方式方法增進溝通共識、倡導共同價值理念,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不僅帶給我們源源不斷的智慧力量和彌足珍貴的價值引領,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彩呈現。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習俗、精神都應該被充分尊重,而國家民族之間的交往也迫切需要在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的精神力量促進下,在文化認同、思維認同和價值認同的共同語境中進行廣泛的合作和交流。
積極適應傳播環境和傳播方式的轉變,提升國際輿論引導效能,可以讓世界看到中國的發展,聽到中國的聲音,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人們的信息交往和話語交流注入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壯大國際輿論場域“紅色地帶”的影響力;可以讓世界人民在人類共享的優秀文化理念和精神財富中建立更廣更深的聯系,彼此分享人類智慧的優秀品質和精神傳承,增強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面對新媒體傳播環境中信息嘈雜、輿情復雜的特殊情況,應對當前西方話語霸權在網絡輿論中的惡意影響,必須提升國際輿論斗爭效能,在正確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的統領下,消除捕風捉影、以訛傳訛、惡意中傷、蓄意抹黑的錯誤言論及其影響,增進理解,擴大共識,遏制國際輿論場域“黑色地帶”的蔓延,避免“灰色地帶”的誤解誤讀擴散,加強正能量的傳播,提升各國公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促進國際輿論空間的自我凈化。
(三)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提升就重大問題對外發聲的能力
國際輿論空間長期存在“西強中弱”的狀況,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一,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地位和話語霸權的長期影響;其二,西方發達國家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導致中國被誤解誤讀;其三,我國國際傳播實力和影響力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處于相對弱勢的境地,不足以讓全世界都聽到我國發出的聲音,看到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國家形象。
提升國際輿論引導效能,以國際社會能接受的方式展示中國國家形象,擴大我國國際輿論朋友圈,壯大國際輿論場域“紅色地帶”聲威,加速“灰色地帶”向“紅色地帶”的轉化,有發出我們自己聲音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在涉及中國國家形象的重大國際問題傳播和討論過程中,在本來就存在力量不平衡狀況的話語空間內,如果缺乏自主發聲機會或者所發聲音微弱,人們特別是跟我們有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的諸多個體,在嘈雜信息的裹挾之下和先入為主的框架議程之中,往往容易形成誤解、誤讀甚至是偏見。社交媒體時代的情緒感染和圈層傳播又會將誤解、誤讀、偏見繼續放大和加深,勢必影響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在世界范圍內深入人心。
提升國際輿論斗爭效能,面對國際輿論中懷有敵意的部分,有針對性地展開輿論斗爭,讓世界聽到、聽懂我們的聲音,從而有力抵制這一部分輿論,消除其負面影響,顯得格外重要。由于國際傳播的特殊性,我國外宣主流媒體謹慎有余、時效不足,反擊的力度和效度不盡如人意。有效開展國際輿論斗爭,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能夠在對外傳播實踐中吹響媒體集群對外發聲的集結號,形成強大合力,有效抵制國際輿論場域“黑色地帶”產生的錯誤影響,進一步完善我國國際傳播話語和敘事體系,促進深入研究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習俗的人們在接收信息時的使用動機和習慣,進行差異化傳播,用更加符合傳播特性的話語和敘事體系弘揚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
二、提升國際輿論引導效能的進路
國際輿論引導較之國內輿論引導,基本的原理應該是相通的;但引導的對象更加廣泛,引導的內容會更多涉及國際事務,會更多關涉中國的國家形象被國際社會中公眾所認可的問題。在這些方面,同國內輿論引導側重點有所不同。另外,須在國際輿論場域中的“紅色地帶”和“灰色地帶”進行輿論引導,強化我國真實、立體、全面的國家形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而貢獻中國力量,提升我國國際話語實力和影響力。
(一)主動設置議程,搶占國際輿論引導先機
在當前的國際環境和媒介環境中,進一步提升我國國際傳播的實力和影響力,首先應該重視并且積極實施主動而科學的議程設置,搶占國際輿論引導先機,開展更有目標、更有針對性的有效傳播。須積極建構以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為表征的國際輿論話語體系,為進行國際輿論引導確立準則和框架。闡釋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特色的新概念具有顯著的含義錨定功能,“中國夢”“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概念在國際話語競爭的廣闊天地之中迅速成為典型標志,成為中國國家形象和責任擔當的代名詞。新范疇強調的是確立人們對事物認知和概念理解的意義框架,幫助人們進行信息解碼。在一些關系國家形象的敏感問題和重大問題的編碼過程中,尤其要及時、準確、有力地設置理解框架,防止負面解讀的陰影扭曲真相、混淆視聽。新表述是創新表達方式,通過故事化、情感化的傳播技巧,讓新概念和新框架得以深入人心。
根據人們的文化特點和信息需求特征,提前做好議題準備,是國際輿論引導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應積極利用智能媒體的分析推薦,做好海外用戶信息和輿情分析,及時做好調查研判,形成目標議題,“想別人之所想”,打好有準備之仗。在國際輿論的“紅色地帶”特別是“灰色地帶”,面對復雜的信息環境和輿論環境,面對人們可能因為陌生和差異而造成的認知困惑和理解障礙,通過提升國際輿論引導效能,精準設置議程,按需提供內容,讓世界及時了解我國的態度和做法、處理問題的方式和目標、為共同發展作出的努力和貢獻,可為我國的國際話語權提升贏得更廣泛的理解和支持。
(二)打造外宣旗艦媒體,增強國際輿論引導影響力
做好國際輿論引導工作,我們須在傳播內容上堅持做好議題準備,有的放矢,先聲奪人。除此以外,還要在傳播平臺的打造方面精心籌劃,讓國際輿論引導的重要議題內容借由合適的傳播力量,更加順暢地進入他國公眾的視野。
我國外宣主流媒體的格局規模有所擴大,傳播能力有所提升;但面對當前國際話語競爭和傳播渠道競爭的雙向壓力,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提升國際輿論引導效能,除堅持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的主題統領外,還需要大力打造旗艦媒體,增強外宣主流媒體的傳播實力和影響力,這樣才能確保我國的寶貴財富和精神力量順利出海、傳播四方。近年來,全新的國家級對外傳播機構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開播,下設歐洲、美洲、非洲三個分臺以及英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紀錄片六個頻道,入駐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等西方主流社交媒體平臺,積極打造多平臺融媒體傳播矩陣。《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國家級媒體和各省級主要新聞媒體都積極打造新型傳播平臺推動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對外傳播。這標志著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中,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之下,我國國家級和省級媒體一方面繼續在國內傳播領域保持傳統優勢,增強規模化、集約化、平臺化的綜合傳播實力;另一方面積極建構國際傳播新矩陣,打造新時代對外傳播的實踐創新平臺,找準自身特色,不斷增強對外傳播的實力和影響力。用自己的創新創造在國際輿論空間進行議題設置和輿論引導,打造令人滿意的作品,效果不同凡響。
(三)豐富作品類型和視角層次,增強國際輿論引導的表現力
除傳統的文字報道和廣播電視報道外,國際傳播作品呈現方式不斷改進、優化,漫畫、動畫、短視頻、紀錄片等視覺沖擊力強的作品類型異軍突起,積極適應當前信息傳播方式和人們信息需求的變化,與傳統作品類型交相輝映、形成合力,使國際輿論引導更為有效。近年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獎獲獎作品突出表現為以文字、圖片、視頻和H5等多種形式精心打造專題報道,向世界傳遞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輿論引導效能,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個方面對我國的國家形象進行真實、全面、立體的展示,讓世界看到蓬勃發展、守正創新的中國社會新面貌。關系國計民生、受到國際輿論關注的重大選題常常集中在政治、經濟領域,除此以外,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的信息傳播和話語競爭也不容忽視,可借此闡釋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抓住人類共同價值觀進行有效國際輿論引導,還需要增加普通人視角,增強國際輿論引導的說服力和親和力。近年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獲獎作品《義烏這座城》《埃德溫馬爾:歸期未有期》《一個美國人眼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我不見外:廈門大學美籍教授的中國故事》《從“天凈沙”到“維多利亞”——愛德華一家在婺源》等都是通過普通外國人的日常視角展示中國國家形象的點點滴滴,起到了“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窺一斑而見全豹”的引導作用。
〓三、提升國際輿論斗爭效能的途徑
當前世界局勢風云變幻,國際輿論空間體現出復雜因素和競爭沖突的疊加效應。提升國際輿論斗爭效能,對關系到我國國際形象的重大問題必須立場鮮明,及時發聲,拓寬傳播渠道,注意斗爭方式,回擊敵對輿論,堅決抵制惡意丑化中國的錯誤行徑,努力消除錯誤輿論的負面影響,爭取國際支持,擴大中國的國際話語權。
(一)重大輿情應對:堅定中國立場、堅持事實依據、堅持主動公開
當遭遇涉及我國國際形象的重大突發事件負面輿論時,應在第一時間表明鮮明立場,通過合適路徑,科學有效展開國際輿論斗爭。因為這些事件或者輿情相對來說影響力大,影響范圍廣泛,短時間內引爆輿論造成的危害十分明顯。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重點打造的國際評論欄目《國際銳評》,始終堅持站在國際輿論斗爭的最前沿,根據重大國際問題和負面輿論波動,主動出擊、公開真相,及時發出強音。在輿論斗爭的話語戰場上,《國際銳評》一方面主動強勢發聲,吹響號角;另一方面在斗爭策略上有理有節,邏輯清晰,情感自然,說服力一目了然。新冠疫情暴發后,為及時回擊西方不實言論對我國國家形象的抹黑和攻擊,及時消除“中國隱瞞論”“中國原罪論”等錯誤輿論的負面影響,《國際銳評》在國際輿論場域的“黑色地帶”,首先通過外宣媒體各種形式的新聞報道和評論作品披露事實真相和提出我方觀點,用事實證據攻破謠言、謊言,直接找出并公開西方媒體移花接木的造假證據;其次,通過對比疫情之下中外在治理方面的諸多差異,批駁西方使用話語霸權所作的片面解讀和頑固推行的雙重標準;最后,巧妙運用斗爭策略,通過大量展示醫務工作者和志愿服務者等普通中國百姓的抗疫事跡來反擊西方對我國抗疫努力的否定,通過大量展示中國積極參與病毒研究、疫苗研發等國際合作的事實,使西方對我國的造謠抹黑不攻自破。
(二)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組合出擊,拓展國際輿論斗爭渠道
如今,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社交媒體平臺的突飛猛進讓所有人都可以成為信息、觀點的接收者和發出者,傳播和交流的時空界限被打破,人類命運在地球村中更加緊密相連。傳統媒體有其自身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曾經長期占據人們獲取外界信息主要來源的顯赫地位;但是其傳播過程往往是信息單向流動,反饋互動能力較弱。在當前的傳播格局之中,社交媒體的影響力自然是不可小覷。須將傳統媒體的權威影響力和社交媒體的廣泛滲透力有機結合,拓寬中國聲音的對外傳播渠道,增強傳播效果。一方面,外宣主流媒體在堅守傳統輿論陣地的同時,可以主動在社交媒體平臺注冊賬號,增加和拓展國際傳播發聲渠道,形成組合傳播之勢,提升國際輿論斗爭效能;另一方面,還可以借力“網紅”民間話語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加大發聲力度和覆蓋范圍。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已成功運營英語‘劉欣工作室、希伯來語‘小溪工作室、日語‘A醬工作室等60余個多語種‘國際網紅工作室。其個人及品牌欄目在海外平臺吸引了大量粉絲,在復雜的國際輿論斗爭中展現出強大的力量。”[4]此外,還有一批生活在中國的“洋網紅”群體,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會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感受進行中外傳播比較,客觀地講述自己發現的中國之美、中國之好,表達出對中國的熱愛和認同,同時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真實感受反駁有關中國的不實言論或偏激話語,用他們個人的方式和強大影響力還原事實。我國外宣主流媒體經常及時報道、轉發“洋網紅”的真情實感,借助普通“外人”的第三方視角和社交表達的親和力增強國際輿論斗爭的實際效果。
(三)與國外媒體加強對話,提高國際輿論斗爭效率
世界的發展多元并存,傳統媒體在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以后不斷出新。在國際傳播的舞臺上,講述中國故事的中國媒體一方面要做大做強,有實力有能力發出自己的聲音;另一方面,也需要積極吸引他者的目光,尋求他人的幫助,在“造船出海”的同時積極嘗試“借船出海”,借力國外傳播平臺,積極開展國際輿論斗爭。
CGTN女主播劉欣與美國知名媒體記者圍繞貿易戰影響中國百姓生活、知識產權保護、香港問題等重要問題進行媒體對話,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社交媒體平臺引發了持久和熱烈的討論,成為現象級話題。從跨洋對話到直播發聲,從自我表述到展現交鋒,針對關系到中國國際形象的敏感問題、重大問題,通過西方主流話語平臺、借由西方媒體的傳播實力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在與西方媒體的對話中直接進行有力有效的國際輿論引導和有理有節的國際輿論斗爭,及時公開公布新聞事實,通過說明釋疑解惑,找出對方不實之處,亮出我方鮮明觀點,邏輯嚴密消除污名。這些做法既鞏固了我國在國際輿論場域的“紅色地帶”,又推動了“灰色地帶”向“紅色地帶”的轉化,還有效抵御了“黑色地帶”的負面沖擊。可以看到,借助國外的媒體平臺,以對話的方式發出中國的聲音,能夠擴大中國聲音的傳播范圍并提升發聲效果,增強中國新聞媒體在國際輿論斗爭中的影響力,提高傳播效率,有效遏制國際輿論場域“黑色地帶”的負面影響,并推動其逐步改變顏色。
四、國際輿論引導和國際輿論斗爭效能提升的關系
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在國際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發揮著積極參與和建設引領的作用。提升國際輿論引導和國際斗爭效能,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相輔相成、高度統一。國際輿論引導,是面對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實情但對中國沒有惡意的引導對象所作的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傳播和疏導;國際輿論斗爭,則是中國針對懷有惡意的特定輿論傳播主體進行的輿論批判、輿論抗擊和輿論反制。兩者對象有異、方式有別,但都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引領下,為國際話語空間的健康發展進行的積極實踐和有效推進。提升國際輿論引導和國際輿論斗爭效能,共同作用于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實踐以及維護世界輿論格局的和諧發展、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目標的實現。
(一)提升國際輿論引導和國際輿論斗爭效能統一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
講好中國故事及其精神力量和思想力量的背后,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根本目標的導向引領在發揮作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是中國聲音、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作出的世界貢獻,它深刻地揭示了國與國之間和諧合作發展和權責共擔關系的重要意義。提升國際輿論引導和國際輿論斗爭效能的路徑和方法,正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的指引下進行的探索和創新。對于我國來說,提升國際輿論引導效能,是在立足自身強大和發展的現實基礎上,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現狀和發展的未來目標,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正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精神力量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的實現做出努力和貢獻,讓我們的朋友和伙伴,讓人類大家庭中的成員增進了解,互相欣賞,在為了共同目標努力的過程中攜手同行。我們要通過主動出擊設置議題、壯大外宣旗艦媒體實力、豐富傳播視角和樣式等方法加強國際傳播的輿論引導能力,讓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能夠有實力、有舞臺、有空間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讓中國力量、中國價值、中國精神發光發熱,吸引更多的輿論盟友和相互支持。
提升國際輿論斗爭效能,可以在斗爭中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吸收有益的經驗,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聽懂中國的聲音,了解中國的處境,理解中國的立場,體會中國的困難,感受中國的精神,改變相當一部分外國公眾原先對中國的模糊或錯誤觀念和判斷,使其盡可能準確地看待和分析并不全面或者并不完美的現實世界。通過堅定中國立場、堅持事實依據、堅持主動公開以及發揮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的組合效力,增強國際輿論斗爭的綜合實力。提升國際輿論斗爭效能的目的,是反對某些西方發達國家的話語霸權,改變以強權壓制和剝奪他國話語權的專橫行徑,通過輿論斗爭的方式贏得世界各國對中國的了解和理解,擴大彼此認同的輿論閾值范圍,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的指引下,和而不同,共同發展。
(二)提升國際輿論引導效能能夠有效縮小國際輿論斗爭中敵對輿論的影響范圍
提升國際輿論引導效能,實施柔性引導策略,能鞏固國際輿論場域的“紅色地帶”,能在“灰色地帶”不斷施展影響力,擴大具有理解和共識基礎的聯盟,積極傳播正能量,以輿論的力量從一個重要方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體目標;同時弘揚中國智慧和中國精神的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讓世界輿論場域中的中間地帶不斷縮小,讓各國公眾對中國的理解由含混變為清晰,視角由陌生變為親切;中國所進行的國際輿論引導,影響的范圍更大,達成的共識更多。通過如上努力,能積極推動國際輿論場域中的“灰色地帶”不斷朝著“紅色地帶”轉化,能夠有效減少“灰色地帶”向“黑色地帶”的蛻變。不僅如此,還可以使“黑色地帶”不斷縮小存在空間,使“黑色地帶”的輿論不被公眾信任、失去原有的市場。讓國際輿論場域中的霸權思維及其負面影響被曝光,讓不利于人類發展共同目標實現的“黑色地帶”被孤立。進而言之,還能增強與“黑色地帶”斗爭的底氣和實力,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國際輿論場域中各國公眾的科學素養和分辨能力,讓人們擦亮眼睛,不受誤導和迷惑,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必須通過開展有效的國際輿論斗爭才能解決的棘手問題,減輕提升國際輿論斗爭效能所花費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讓中國公眾和外國公眾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中。〓
優秀的國際傳播作品在國際輿論引導中發揮了顯著作用,同時也在展示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的過程中凸顯了中國國家形象的正能量,從國際輿論影響的整體范圍和深入程度方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用話語霸權污名化、妖魔化中國的錯誤行徑進行了漂亮的正面出擊,效果異常顯著。我國新聞媒體在正面出擊的過程中出奇制勝,讓國際輿論場域的“黑色地帶”自然而然縮減,其間存在的意在曲解中國的模糊視角和片面誤讀越來越難以為繼。
(三)提升國際輿論斗爭效能有利于更有效地開展廣泛的國際輿論引導
提升國際輿論斗爭效能,對敵對輿論實施剛性反擊的策略,在國際輿論場域的“黑色地帶”及時回應、表明立場,拓展發聲渠道、加強國際合作,能夠有效打擊國際上的敵對勢力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錯誤行徑,幫助人們正本清源、分辨是非,認識到片面解讀和故意誤讀的危害性,確立在正確的價值觀引領下的認知目標,促進國際輿論引導的實施效果更加深入人心。在國際輿論場域的“黑色地帶”加大斗爭力度,提升斗爭水平,能在精準定位下及時消除危害程度較大的負面輿論影響,消解“黑色地帶”,杜絕“灰色地帶”向“黑色地帶”的轉化,讓負面國際輿論的影響范圍得到更有效控制,用輿論斗爭的方式和效果增強國際輿論引導的正能量。在此過程中,既明確表態、強烈反擊,又十分注意增強正義聲音的感染力、展現事實的雄辯力,在抗擊敵對輿論的同時壯大自己的聲勢,贏得更多的認可和肯定。在當前的社交媒體時代,通過短視頻評論的方式開展兼具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特性的國際輿論斗爭,能夠迅速搶占民間意見市場,帶動輿論話題流量,在熱烈積極的關注氛圍中夯實民意基礎,及時進行權威解讀。剛性反擊敵對輿論,其內核在社交媒體的親和力和黏合性的作用下會得到進一步發揮。這充分體現了在國際輿論場域“黑色地帶”有效開展斗爭,就是在助力“灰色地帶”向“紅色地帶”的轉化,標志著“紅色地帶”的影響在不斷擴大。
五、結語
提升國際輿論引導和國際輿論斗爭效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是我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有效路徑;是我國在全球化的發展大潮中,面對國際輿論空間的開放競爭、傳播環境的顯著變化、人們信息需求和意見表達的復雜多元的格局而進行的積極探索和實力提升;也是對國際輿論場域中對中國懷有敵意的輿論的主動回應和回擊,是以真理和真相示人。中國特色、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的展示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傳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達成,改變西方某些發達國家的話語霸權的現狀,以上這些方面都需要我們在國際輿論空間中積極作為、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年10月16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1026/c1024-32551597.html.
[2]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1204/c38547-30440485.html.
[3]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求是,2016(9).
[4]陳怡.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核心點、切入點、創新點[J].中國記者,2021(10):6-9.
(馮莉為南京曉莊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丁柏銓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