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雨
【摘要】中國戲曲藝術借助自媒體網絡的傳播優勢,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果。近期出爐的《2022抖音直播數據報告》,真實反映出自媒體網絡在促進戲曲藝術振興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和無可替代的價值。戲曲藝術工作者在自媒體空間中,憑借個性鮮明的形象塑造和對戲曲文化豐富的解構視角,使公眾感受到戲曲藝術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蘊。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媒體資源制作和直播互動等方式,可以使戲曲藝術工作者樹立文化自信,在實踐中探索戲曲藝術的傳承新路徑。
【關鍵詞】自媒體網絡;戲曲藝術;發展新貌
在今天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傳統戲曲的生存與發展備受關注。傳統戲曲相對于曾經熙熙攘攘的盛況,如今的門庭冷落既有時代發展的客觀原因,也折射出源自于內部的傳承不濟。雖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的鼎力相助,但顯然只有促進其重新回歸主流藝術生態群落,融入社會文藝傳播環境,才有可能使傳統戲曲厚積薄發,歷久彌新。正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近年來自媒體的異軍突起,無形中構建起一種全新的虛擬傳播平臺。憑借著強大的包容性與轉化能力,它成為戲曲藝術成長繁衍的一個重要場所。尤其在以短視頻傳播見長的“抖音”平臺,已然形成了集探索、實踐、交融、創新于一體的傳統戲曲文化新空間。
一、繁盛:宏觀數據結果印證戲曲藝術的別樣復興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度發展,自媒體橫空出世,它強大的社交功能改變了傳統互聯網媒體生活中以信息接收為主的局面。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在自媒體空間中表達呈現,并利用自媒體快速、便捷、高效、靈活等特點,對各種文化信息進行全面覆蓋和傳播擴散。正是由于自媒體具有以點帶面、事半功倍、點石成金的能力,因此獲得了包括傳統戲曲在內的多種藝術形式的青睞及匯聚。[1]但在百余年的發展中,傳統戲曲逐漸趨向于落寞,只有個別名聲顯赫的“大戲”仍保持著較好的社會基礎。這并非是因為傳統戲曲的唱念做打與當代公眾審美之間具有隔閡障礙,而是由于傳播渠道的狹窄造成它與公眾缺乏溝通交流的空間。如今,自媒體平臺的搭建,無疑為傳統戲曲尋覓到了一條絕佳渠道,可以在實體傳播環境之外另辟蹊徑。一方面增強與公眾互動的頻率及深度,另一方面也在對新環境的駕馭過程中得以充分反思、揣摩及突破,尋求以創新性理念和方式傳播戲曲藝術,連通當代觀眾審美訴求。
2022年4月,抖音官方平臺發布了一份《2022抖音戲曲直播數據報告》,記錄了當前傳統戲曲在這一自媒體環境中的生存與發展境況。[2]報告顯示,目前抖音平臺已通過各種形式涵蓋了三百余種傳統戲曲類型,占據了現存劇種數量近九成的份額。其中既有家喻戶曉的京劇、豫劇、黃梅戲,也有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戲、少數民族特色劇種。作為抖音信息傳播互動的主要方式,戲曲直播的開展情況同樣如火如荼。有231個劇種相繼開放過直播渠道與公眾交流,年開播時長144萬小時,場次達到驚人的80余萬次,如此龐大的開播數量展現出傳統戲曲在自媒體空間中的發展日趨成熟。直播的動力源自觀眾的喜愛,為此,抖音平臺也統計了觀眾數據,共計有多達25億人次曾經通過抖音直播間欣賞戲曲,場均人數達到3000余人次。真實的數據統計結果極具震撼力且出乎意料,原本在實體傳播環境中萎靡蕭條的傳統戲曲,竟然“墻內開花墻外香”,在自媒體環境中重現生機。
報告還對傳統戲曲抖音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度的數據統計。眾所周知,我國的戲曲藝術類型眾多,不同地域和民族均有風格迥異的戲曲劇種。不同劇種的民間成長環境不同,所受到的群眾擁戴程度及范圍有所差異,在當今社會文化環境中的拓展能力也各有不同。抖音作為一種面向所有戲曲劇種無差別提供服務的平臺,顯現出極為強大的包容性。根據數據統計結果,在傳播主體與客體兩端供需最為旺盛的戲曲大省分別為河南、安徽、廣東、江蘇、浙江,最具關注度的劇種為京劇、秦腔和越劇,基本保持了與實體傳播環境及歷史積淀方面的一致性。報告還特別指出了潮劇、廬劇、儺戲等一些瀕危小劇種,在抖音環境中獲得了生存與發展的契機,通過新平臺走進公眾視野,顯示出抖音平臺重要的文化價值。
報告還從名家進駐數量和經濟收益情況這兩個方面入手,展現出抖音平臺在戲曲社會拓展方面的潛在能力。數據顯示,當前有數十家國內戲曲院團以官方身份進駐抖音,其中不乏北京京劇院、中國評劇院、河南豫劇院團等知名院團。同時,各大劇種中的著名表演藝術家也相繼開設賬號,通過錄制短視頻作品或直播的形式傳播戲曲文化,展現個人舞臺藝術特色。同時,在抖音直播互動過程中,戲曲藝術家或行業精英與戲迷票友之間隔空互動,并實現了包括打賞、營銷和帶貨等形式的經濟收益。戲曲主播的經濟收入實現了高速增長,尤其以豫劇、秦腔和黃梅戲等劇種的主播收益最為豐厚。
報告充分展現出傳統戲曲在抖音平臺中的實際發展境況,著力通過多維度的觀察視角,以直觀的數據結果說明自媒體傳播環境的巨大能量。由此可見,戲曲藝術如今已然在抖音平臺中得到了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由初始階段的“寄居”轉變為“定居”。在實體舞臺之外所開辟的新傳播渠道可謂別有洞天,富有強勁的生命力。
二、新穎:自媒體環境中戲曲傳播主體的豐富創意
戲曲藝術自明清以來的發跡與成長可謂厚積薄發。它匯聚了中國古典文化藝術中點點滴滴的精粹,將多樣態的藝術門類融會貫通并集于一身,散發出無與倫比的魅力。但在當今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傳統戲曲由于傳播渠道的狹窄,造成了與大眾審美溝通的不暢,致使出現傳承不濟的問題。自媒體作為互聯網高度發達狀態下的產物,為戲曲及其他所有傳統藝術形態提供了一條全新的平等“賽道”,使其能夠與公眾之間建立一種無障礙的傳播交互橋梁。[3]當然,自媒體之所以能夠得到公眾的青睞,除了在信息傳播渠道所具備的各種優勢外,還包括其在內容組織方面精妙的創新能力。通過對各種藝術載體進行解構與重塑,提取最為精彩的視聽瞬間,從而滿足公眾求新求變的審美心理,獲得廣泛及深刻的文化影響力。抖音平臺作為自媒體空間中最具代表性的內容服務商之一,集拍攝、創作、發布、傳播、交流于一體,是具有獨立商業屬性的綜合化自媒體系統,代表著國內自媒體技術與生態的前沿水準。戲曲藝術在其中的蓬勃發展,擺脫了保守刻板的思維理念,打造出一片與眾不同的戲曲自媒體新空間。
一方面,沿著《2022抖音戲曲直播數據報告》所提供的線索,觀察在這一平臺中獲得良好拓展效果的傳播主體,會發現他們在形象塑造方面別具匠心,通過精良的短視頻制作成果,打造獨特的個體形象及傳統戲曲群像。在傳統戲曲舞臺上,演員的角色行當分為生、旦、凈、末、丑,司職不同的表演屬性及功能。而在自媒體空間中,傳播主體的角色則轉換為個性化的獨立形象。[4]結合自身所學的戲曲劇種、行當角色及藝術特長,為個體量身定做身份形象,從而提高公眾的辨識度,獲得公眾的喜愛。比如:青年京劇表演藝術家王佩瑜在抖音開設賬號“王佩瑜”,以專業性的視角和趣味性的方式講解普及京劇文化常識。截至2022年11月24日,共發布抖音短視頻作品208部,擁有87.6萬“粉絲”,獲得點贊230.2萬。從其短視頻的內容構成來看,“秒懂京劇”系列短片最具特色。內容短小精悍且深入淺出,通過現身說法的方式,聲情并茂地講解有關京劇文化歷史、技術技巧、規則習俗等方面的知識內容。涉獵范圍廣泛,在表述方式上更具有專業視角和語言格調,展現出王佩瑜深厚的京劇功底及豐富的見聞閱歷。賬號主體立足于京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又注重對個人藝術形象的嚴肅構建,合理分配短視頻中信息傳播與娛樂效應的比重,使觀眾獲得良好的觀感。通過對當前抖音平臺中多個戲曲劇種相關賬號的觀察,可以看出,運營能力優秀的主體大多具備作品數量多、視頻拍攝制作工藝精湛、唱念做打技巧出眾等特征。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均根據自身的優勢,著力設計打造鮮明獨立的個人形象。尤為注重個人顏值、表演技法、語言風格和作品創意方面的“精加工”,呈現出特色化的作品形態,搶占傳播先機。
另一方面,自媒體獨特的信息傳播創意以及抖音平臺在視覺化表現能力方面的突出優勢,使戲曲藝術更多的精彩內容得以充分“曝光”,增強審美效果,彰顯厚重的文化底蘊。在實體表演環境中,觀眾對于戲曲藝術的欣賞大多拘泥于舞臺空間,很難有機會領略戲曲藝人在其他場景中不為人知的風采。這對于觀眾而言,缺少了近距離深度了解戲曲文化的契機,也導致戲曲藝術社會傳播的扁平化,喪失了許多價值寶貴的文化信息。而在當前抖音平臺中的短視頻發布及直播活動中,拍攝制作者的身份多種多樣,視角也各有千秋。除了用生動的多視角鏡頭描繪精彩的舞臺表演瞬間外,還關注戲曲日常教學、劇目排練、舞臺幕后場景等多樣化且極具創意的內容,展現出新穎的戲曲藝術空間,在傳播中引發強烈的社會關注與共鳴。[5]幾年前,抖音平臺中便曾出現過“京劇《智取威虎山》演員藍天飾演楊子榮后臺搶妝”的視頻,對于許多觀眾來說,是第一次有機會看到表演間隙后臺搶妝的實況場景。緊鑼密鼓的工序操作和有條不紊的默契配合,加之演員沉穩淡定的表現,使公眾驚嘆戲曲藝術表演的復雜,更對戲曲文化的厚重底蘊贊賞有加。同樣,在抖音平臺中,還有大量戲曲教學資源,公眾不僅能夠領略到名師的教學風采,還通過這些教學過程,感受到戲曲表演一顰一笑、一板一眼背后的深刻文化機理,對中國戲曲藝術產生由衷的欽佩和敬畏。[6]
諸如上述種種活躍在抖音平臺中的個性化形象和創意內容,既有賴于自媒體所賦予的自由寬松環境,也得益于戲曲藝術工作者多年來的積淀及卓越的才華使然。
三、思考:自媒體驅動戲曲藝術的文化自信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生存與成長都必須保持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緊密關系。傳統戲曲歷經幾百年的風雨兼程,匯聚了古往今來的東方文化經典,理應得到尊重與敬仰。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并非是將其束之高閣,而是活態化地融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當前自媒體傳播機制的強大功能,有效彌補了實體傳播渠道能力的不足,更使戲曲藝術工作者重建文化自信,并找到促進戲曲藝術復蘇與振興的優質途徑。[7]
一方面,無論是業界還是社會大眾,均應當承認自媒體對于戲曲藝術發展的重要價值,并深度分析媒體傳播功能變化對于當代戲曲藝術革新的正面影響。需要指出的是,對于自媒體環境中戲曲藝術推廣的研究,并非否定其在實體渠道繼續傳播的必要性,反而是通過對自媒體渠道中傳播主體特征轉變、鏈條結構優勢及受眾審美需求的考察,來改變實體渠道的傳播內容及形式,最終促進其在實體舞臺上的繼往開來。基于這一理念,便不再糾結于將傳統戲曲與自媒體結合會造成發展的畸變。百余年來,傳統戲曲由興轉衰的過程,造成了戲曲藝術工作者信心的萎靡,如今戲曲藝術在自媒體中的蓬勃發展,無形中產生了良好的激勵效應。驚人的點擊量、關注度和互動往來,使戲曲藝術工作者感受到了被公眾的認可與喜愛。這種直觀的稱贊與勉勵甚至高于實體舞臺表演中觀眾的掌聲,令他們無比欣慰和振奮。他們在享受這一過程的同時,也堅定了繼續前行的信心。[8]
另一方面,自媒體的特色發展空間為傳統戲曲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動力,解決了實體發展環境中的實際困難,從而使戲曲藝術工作者衰減的文化自信得到了有效的彌補。一是傳統戲曲文化環境中表演空間的狹小,使得戲曲藝術的受眾群體不斷萎縮。戲院變成了綜合性藝術劇場,觀眾的上座率也十分有限。但在抖音直播這樣的自媒體平臺中,動輒數千人甚至幾萬人的觀眾群體,令戲曲主播無比振奮,感受到了戲曲藝術炙熱的溫度和發展的希望。二是傳統戲曲表演形式的單一造成了主客體雙方的交流模式固化,并無形中產生了鴻溝。而在自媒體空間中,豐富的戲曲文化推介方式涵蓋了包括文字、圖像、影像在內的各種形態,且在每一類目下都有層出不窮的新穎創意。戲曲藝術工作者在自媒體空間的卓越表現和精彩作品呈現,與公眾高漲的熱情之間形成了相互促進的關系,共同承載與托舉民族文化自信的成長。三是傳統戲曲表演市場的經濟收益不斷下降,致使許多從業者轉行,傳承出現青黃不接。而在自媒體空間中,戲曲藝術工作者找到了一種新的經濟來源方式。它與實體戲曲市場有異曲同工之妙,均需要以卓越的技藝和勤勉的勞動來獲得回報。它解決了戲曲藝術工作者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并形成了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這顯然具有提振精神和樹立自信的功能。
《2022抖音戲曲直播數據報告》作為當代戲曲藝術與自媒體環境融合的一份階段性答卷,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更展現出未來無限的發展潛力。自媒體廣闊的空間和個性化的傳播手段,為戲曲藝術的轉型提供了高質量的實踐平臺,并以一片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展現了新時代中國戲曲藝術的無限能量。
參考文獻:
[1]吳民.戲曲生態學視域下的戲曲創作、觀演、批評探微[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1(2):72—76.
[2]北京青年報北青網官方賬號.抖音發布戲曲直播報告[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0266652943698437&wfr=spider&for=pc.
[3]彭小年,溫健琳.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傳播的困境與創新策略[J].聲屏世界,2015(10):18-19.
[4]張莉莉.淺論自媒體背景下如何讓傳統戲曲“抖”起來:以黃梅戲的抖音傳播為例[J].明日風尚,2021(1):177—178.
[5]許璐,潘越,谷大川.“文化+”背景下微媒體傳播力提升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2(9):35-37.
[6]商超余.“傳統文化+短視頻”傳播生態圈的共創路徑[J].青年記者,2020(5):50.
[7]操陽.新媒體驅動下黃梅戲產業化融合發展研究[D].蘇州大學,2018.
[8]王向輝.自媒體時代的人文精神構建[J].新聞愛好者,2017(12):79—81.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