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星煜
[摘要]新媒體的出現與發展,給傳統的電視新聞媒體帶來挑戰,致使電視新聞媒體不得不積極進行新聞傳播體制改革,以提高電視新聞的傳播效率。文章詳述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特點,包括新聞傳播時效性明顯增強、新聞傳播互動性大幅提高、新聞傳播趨向全媒體化、新聞傳播具有全時性等;進而提出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新聞傳播創新策略,首先,強化觀眾的新聞傳播意識,包括重建觀眾的新聞接收習慣、深化觀眾的“社交傳播價值”認知、提供新聞推送的個性化定制服務,其次,提高新聞內容的可傳播性,包括采編更具個性的特色新聞、加強新聞內容的深度報道、匯入多元化新聞采編風格、豐富新聞內容采編視角,再次,豐富電視新聞傳播形式,包括促進5G技術與短視頻的融合、引入動畫技術詳解新聞內容、加強與觀眾的實時互動,最后,提高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養,更有效地提高電視新聞傳播水平,促進電視新聞事業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新聞傳播;特點;策略
新媒體技術的出現與發展,革新了電視新聞傳播媒介體系。特別是5G技術、“兩微一端”以及短視頻平臺等的不斷發展,電視觀眾越來越偏好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獲取、評論、轉發信息,收看電視新聞的觀眾也逐漸減少。如何提升電視新聞的傳播力,實現長遠穩定的發展,是電視新聞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有必要積極探索新的電視新聞傳播路徑,促進電視新聞事業持續發展[1]。
一、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特點
(一)新聞傳播時效性明顯增強
電視新聞是否具備強時效性,直接影響電視新聞的收視率。在傳統媒體占據市場主流的時代,社會公眾主要通過收看電視新聞來獲取新聞資訊,即便新聞所述事件的時效性較弱。進入新媒體時代后,電視新聞的這一弊端暴露。因為在新媒體環境下,社會公眾能隨時隨地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獲取最新的新聞事實,了解新聞事件的發展走向。而且,新媒體具有轉發功能,新聞觀眾能立即將了解到的新聞事件轉發到朋友圈,促使新聞事件相關人員及時做好應對準備或者制訂、調整原有相關決策,從而大大增強新聞傳播時效性[2]。
(二)新聞傳播互動性大幅提高
在傳統媒體占據市場主流的時代,電視新聞是單向傳播的,接收新聞資訊的觀眾無法實時發表個人對新聞事件的看法,更不能及時對當局政策提出建議。進入新媒體時代后,通過“兩微一端”等新媒體,社會公眾能隨時隨地獲取新聞資訊,并通過在線投票、實時評論、轉發分享等操作來表達個人意見,與新聞發布者、其他新聞接收者展開互動,這樣能夠切實提高新聞傳播效率,電視新聞傳播互動性也大幅提高。
(三)新聞傳播趨向全媒體化
全媒體化是新時代新聞傳播最鮮明的特點[3]。在傳統媒體占據市場主流的時代,新聞主要通過電視、報刊等媒介傳播,且主要以音頻、圖片、文字的方式進行傳播,感染力、影響力相對較差。進入新媒體時代后,由于新媒體傳播不受時空限制,且新聞內容展現形式多種多樣,新聞傳播呈現全媒體化特性。具體表現為:一篇新聞報道可能同時包含文字、圖片、音頻以及視頻,能多維度刺激新聞觀眾的感官,從而吸引新聞觀眾主動關注、轉發評論新聞;新聞既可通過電視媒體傳播,又可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傳播,新聞觀眾的碎片化時間的利用率顯著提高。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要盡可能應用多樣化媒介傳播新聞資訊。
(四)新聞傳播具有全時性
全時性是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另一主要特點。在傳統媒體占據市場主流的時代,電視新聞主要在特定時間段播出或者復播,且播放次數僅為1至2次。新媒體技術的出現與應用打破了這一局限。在新媒體技術的加持下,新聞觀眾可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查找、了解乃至收藏最新的新聞信息,跟蹤新聞事件的發展動態。即便是在深夜,新聞觀眾也能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獲取新聞信息。因此,在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創新新聞傳播策略時,電視新聞工作者要強化新聞發送、接收的全時性[1]。
二、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新聞傳播創新策略
(一)強化觀眾的新聞傳播意識
電視新聞工作者要在新媒體環境下穩步有序地提高電視新聞傳播效率,必須先轉變觀眾獲取新聞資訊的理念,充分發揮觀眾的新聞傳播作用。
1.重建觀眾的新聞接收習慣
電視新聞工作者要合理安排新聞資訊的推送類型及時間點,吸引觀眾關注電視新聞。例如,電視新聞工作者在人大腦思維相對活躍的早晨,向觀眾推送綜合性新聞;在人身心相對疲憊的中午,向觀眾推送富有趣味的互動性短視頻新聞或H5場景新聞;在人全身心放松且休閑時間較充裕的晚上,向觀眾推送專題新聞或者深度報道,滿足觀眾沉浸式接收電視新聞的需要。久而久之,電視新聞觀眾將重建新聞接收習慣。考慮到觀眾無法每日準時準點接收新聞資訊,電視新聞工作者還須在推送新聞資訊的同時將新聞資訊上傳到“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平臺上,以便觀眾能隨時瀏覽新聞,并參與新聞資訊的轉發[2]。
2.深化觀眾的“社交傳播價值”認知
電視新聞觀眾是否能自覺主動地轉發電視新聞,直接影響電視新聞的傳播力。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傳播電視新聞時,要深化觀眾在新聞傳播方面的“社交傳播價值”認知,鼓勵觀眾主動將新聞轉發到微信朋友圈、微博上,促進新聞的裂變式傳播,使更多觀眾了解新聞事實。例如,電視新聞工作者在播報關于“果農水果滯銷”的新聞時,在電視畫面上同步顯示新聞二維碼,鼓勵觀眾掃碼并將新聞鏈接轉發到微信朋友圈、微博上,吸引其他觀眾參與愛心助農活動,有效提高電視新聞的社會與經濟價值。
3.提供新聞推送的個性化定制服務
每個電視新聞觀眾都有其信息接收偏好,若電視新聞工作者能為不同類型的觀眾提供新聞推送的個性化定制服務,減少無效新聞信息的推送,觀眾將更樂于接收、閱讀乃至轉發新聞。這要求電視新聞工作者善于利用大數據技術,定期跟蹤分析電視新聞客戶端、“兩微”終端觀眾接收和轉發新聞的數據,充分把握觀眾的需求,了解其新聞閱讀偏好,再結合大數據精準算法,合理劃分觀眾類型,為其精準推送個性化定制新聞,不斷提高電視新聞的收視率[3]。
(二)提高新聞內容的可傳播性
現有實踐證明,電視新聞觀眾更樂于轉發分享有深度、有溫度、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因此,要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促進電視新聞的有效傳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在新聞內容上多下功夫。
1.采編更具個性的特色新聞
無論是“兩微一端”還是短視頻平臺上的觀眾,其都更愿意閱讀和轉發獨家新聞。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在采編新聞時,要積極分析同類新聞、同一事件的不同報道的內容差異點,從同質化內容中尋找個性化切入點,比如,從觀眾的新聞評論出發,將優質觀眾評論融入新聞以充實新聞內容,形成更具個性的特色新聞,引導觀眾從不同角度理解新聞本身。電視新聞工作者也可以基于客觀新聞事實報道,以界面滾動方式展現高質量的觀眾短評、優質精評,從而大大提高電視新聞觀眾閱讀、轉發新聞的興趣。
2.加強新聞內容的深度報道
要想在新媒體環境下促進電視新聞傳播,電視新聞工作者不能單純依賴新媒體技術,而應重點關注新聞內容本身,否則觀眾會對“新瓶裝舊酒”的形式化新聞傳播產生反感情緒。對此,文章建議電視新聞工作者通過大數據的“追根溯源”功能,深挖新聞事件,增加新聞報道的深度。例如,電視新聞工作者可以縱向延伸新聞內容,豐富輿情分析角度,報道新聞事實的細節,增強新聞的說服力;將艱澀的數據、難懂的術語轉化為表格或者可視化圖片,使觀眾感受到新聞的“深入”之處,更主動地參與新聞傳播。
3.匯入多元化新聞采編風格
電視新聞采編質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電視新聞的傳播效率。這就要求電視新聞工作者從觀眾的新聞閱讀偏好出發,創新新聞采編風格,使觀眾主動接收并轉發新聞。例如,電視新聞工作者可以將嚴謹、嚴肅、枯燥的新聞語言轉化為生動、有趣、形象的網絡語言、方言、俗語等,豐富電視新聞內容的人情味,讓觀眾感受到新聞的溫度;改變以往平鋪直敘的電視新聞播報方式,以講故事的方式向觀眾講述新聞事件的情節、懸念以及細節,增強觀眾對新聞的客觀認識;在保證電視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引入電影敘述手法,巧妙地應用一組或多組鏡頭突出電視新聞內容的“爆點”或者線索,使冗雜的新聞真正成為簡潔而有趣的新聞,充分調動起觀眾的轉發分享欲望[4]。
4.豐富新聞內容采編視角
電視新聞工作者多視角展現新聞事件,拉近觀眾與新聞的距離,這樣不僅能強化新聞本身的吸引力,還能大大提高觀眾轉發、傳播新聞的熱情[5]。例如,電視新聞工作者在國慶節來臨之際報道關于“獨屬中國人的浪漫儀式感”的新聞時,既要注重采編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儀式、各地遍布五星紅旗的盛況,又要注重走訪城鄉居民社區,從城鄉居民慶祝國慶節的方式出發,包括親朋好友聚餐慶國慶、街頭巷尾的店鋪布置國慶裝飾等,充分體現“獨屬中國人的浪漫儀式感”。換言之,進入新媒體時代后,電視新聞工作者要進一步助推電視新聞傳播,提高新聞傳播水平,必須將新聞本身與觀眾聯系起來,使觀眾的“看新聞”不只停留在“看”的層面。
(三)豐富電視新聞傳播形式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傳播形式也成為影響新聞傳播效率的關鍵因素。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要注重從實際出發,想方設法豐富電視新聞傳播形式。
1.促進5G技術與短視頻的融合
5G技術的嵌入與應用,為移動終端快速接收、呈現電視新聞提供了強力支持[6]。特別是5G技術與時下流行的短視頻的融合,大大提升了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所以,電視新聞工作者可嘗試將時間較長的電視新聞剪輯成多個亮點突出、畫面超高清的短視頻,并通過“兩微一端”、短視頻平臺等傳遞給觀眾,使觀眾能隨時隨地掌握新聞事實或者跟進新聞發展。若條件允許,電視新聞工作者可嘗試以多個連續性短視頻的方式深化觀眾對新聞事件的認知,逐步引導觀眾對新聞事件產生情感共振與認同,進而刺激觀眾自覺轉發新聞、評論新聞等,促進電視新聞傳播[5]。
2.引入動畫技術詳解新聞內容
動畫作為有效調動人體視聽覺感官的信息傳輸載體,深受廣大民眾推崇。進入新媒體時代后,動畫技術愈發成熟,與電視新聞的融合難度大幅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為電視新聞的趣味化傳播提供了強有力支持。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可將枯燥、嚴肅的新聞轉化為可視化的動畫類新聞,使觀眾能快速了解新聞事實。特別是對尚未推行新政策、新制度、無具體現實案例的新聞,電視新聞工作者可使用動畫模型進行動態化解釋說明,盡可能滿足電視新聞觀眾的新聞審美需求,從而促進電視新聞的有效傳播。
3.加強與觀眾的實時互動
隨著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不斷融合,電視新聞工作者利用新媒體手段加強與觀眾的實時互動成為電視新聞傳播的關鍵。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有必要在熟悉新媒體應用方式的基礎上,改變自身的嚴肅形象,更主動地與觀眾進行新聞互動。例如,電視新聞工作者依托“兩微一端”、短視頻平臺同步播報電視新聞時,可以開放“評論”或“彈幕”功能,使觀眾能就新聞事件實時發表自身看法,以便電視新聞工作者快速調整新聞播報內容,輸出最新的新聞要點。同時,針對觀眾提出的疑問,電視新聞工作者要盡快獲取準確答案并回復觀眾,精準地向觀眾輸出新聞內涵、知識、價值觀等,從而提高觀眾收看、評論乃至轉發分享電視新聞的積極性,為電視新聞品牌的塑造、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注入活力。
(四)提高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養
作為電視新聞制作與傳播的主體,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傳播專業素養影響新聞傳播的質量。因此,要在新媒體環境下提高新聞傳播水平,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先提高專業素養。電視新聞媒體可選派骨干人員學習最新的新媒體技術,包括短視頻制作技術、與觀眾互動的專業話術等;調整電視新聞工作者的談吐、行為方式,使之更具親和力,進而吸引觀眾與之主動互動,為觀眾提供良好的新聞閱讀體驗。
三、結語
綜上,電視新聞媒體有必要緊跟新媒體發展趨勢,結合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特點,從觀眾意識、新聞內容、新聞傳播形式、電視新聞工作者的素養等角度出發,想方設法提高電視新聞的吸引力,為觀眾提供更優質的體驗、更優質的新聞服務,以強化觀眾傳播電視新聞的主動性與自覺性,促進電視新聞傳播實現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靜.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09):66-68.
[2]方友平.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策略探析[J].傳播力研究,2021(16):7-8.
[3]邵晶婕.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策略分析[J].傳播力研究,2020(28):33-34.
[4]戶延明.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策略[J].記者觀察,2020(23):45-46.
[5]杜新萍.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短視頻化的傳播策略[J].記者搖籃,2021(06):8-9.
[6]崔妍.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做好新聞傳播工作的策略[J].記者搖籃,2021(08):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