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萍
摘要:固定資產在國有企業資產中的占比較大,且管理水平和質量的高低對制定生產經營計劃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探索如何將固定資產管理由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細化轉變,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以滿足企業自身發展需求及相關管理部門要求,避免管理因素造成國有資產損失,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國有企業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性保障,是值得關注和急需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在闡述固定資產管理對企業發展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指出國有企業當前在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全壽命周期管理
一、引言
固定資產是國有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必要資料,為積極應對市場壓力,提升國有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加強固定資產管理十分必要。只有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有效的管理辦法,優化配置有限的企業資源,提高資產利用效率,才能在深化國企改革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二、國有企業加強固定資產管理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降低生產經營風險
國有企業的固定資產從初始購置、建設到后續維修維護都會占用大量資金,如果不重視固定資產的管理,可能會有資金流失的風險,嚴重時甚至會危及到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
(二)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資源消耗
固定資產在資產總額中的占比較高,且單項價值一般較大,如果能根據實際需求適時采購,可以降低資金占用成本。在固定資產的正常使用過程中,修理維護費也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生產型企業的修理維護費會占生產總成本的8%左右,操作人員實時掌握資產狀況,對其及時進行必要的保養,使資產處于比較良好的運行狀態,可以降低固定資產的維修成本。優化固定資產管理流程,減少非必要的管理環節,盡量做到人崗匹配,并明晰各個環節所涉及業務部門的職責,可降低人工成本,進而創造更加優良的利潤。
三、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固定資產項目儲備不夠合理
一是在進行項目儲備時,使用部門和實物管理部門未對需替換資產的性能和運行狀況進行科學評估便制定采購計劃,可能造成急需替換的未列入采購計劃而無法實施,而實際采購的又未及時投入使用,從而導致固定資產的閑置。二是計劃發展部門更多關注的是計劃執行情況,往往缺乏對公司生產布局的全盤考慮,對各需求部門提交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審查不嚴格。三是資產需求部門和計劃發展部門對固定資產的定義、分類標準等不夠清楚,并且在項目儲備過程缺乏財務部門的參與,不能準確區分購置對象是屬于資本性還是成本性支出,造成應作為固定資產管理的部分資產費用化。
(二)賬實不符
1.價值記載不準確
國有企業一般固定資產種類繁多,實物存放地點較為分散,加之存在保管不善因素,或者發生災害等不可抗力事件后實物資產已毀損滅失,而使用保管部門未及時履行報廢手續,形成有賬無物的情況。在項目儲備時未準確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成本性支出,造成應作為固定資產核算和管理的資產在財務入賬時計入成本性支出,沒有與實物資產對應的固定資產卡片和臺賬,形成有物無賬的情況。因為不同類別的固定資產所對應折舊年限不同,甚至差別較大,一旦分類錯誤,每月計提的折舊金額便不準確,從而影響到企業所得稅和凈利潤,并且由于分類錯誤其預計使用年限與實際使用年限偏差較大,可能導致實物資產已無法使用時而賬面剩余可使用年限較長。
2.卡片信息不準確
固定資產卡片通常應記載固定資產編碼、資產名稱、資產分類、資本化日期、資產狀態、期初期末原值、期初期末凈值、累計折舊、資產存放(坐落)地點、折舊成本中心、設備編碼等。對于資產價值方面的信息財務比較容易掌握并及時更新數據,但資產分類需要前端業務部門根據資產的具體使用性質和功能進行劃分,使用保管部門在實物資產調撥、退役、報廢等事項發生后未及時履行相關手續和系統維護工作,造成固定資產實際的使用保管人、折舊成本中心、資產狀態、存放地點等與系統載明信息不一致,這種信息不對稱使資產管理人員和領導層無法了解到最真實的固定資產情況,對固定資產的管理和投資決策造成不利影響。
3.盤點工作落實不到位
實地盤點是管理固定資產的重要手段之一,大部分國有企業對固定資產一年只進行一次盤點,而且采用抽盤的方式。更有甚者為應付年報審計或者上級單位檢查,不認真組織資產使用保管部門、實物管理部門、財務部門進行現場盤點,僅以固定資產臺賬為基礎在盤點表上簽字確認,這種盤點方式不能核實實物資產是否尚在,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賬實不符。
4.在建工程轉資不及時
國有企業部分在建工程項目大,建設期比較長,項目建設過程可能因各種原因進度滯后,在達到可使用狀態后建設部門遲遲不組織驗收,也不及時向財務部門提供暫轉固的相關資料,致使實物資產已投運,賬面未在固定資產核算,資本化日期滯后,少計提折舊的情況。
(三)固定資產利用率低
一是現代設備更新迭代速度越來越快,部分初始投資的固定資產不再適用便退役轉入庫房保管,未能使其充分發揮價值;二是由于對固定資產缺乏定期的保養和檢修,在可能縮短固定資產使用壽命的同時增加維修成本;三是需求部門的采購計劃和執行時常大于實際需求量,購置后超需求部分未投入使用,成為閑置資產,既未創造價值且占用了大量資金;四是老舊設備、淘汰設備未進行報廢處置或者對外轉讓,留存庫房形成低效無效資產。
(四)管理系統信息化程度不高
將信息化與固定資產管理有機結合能夠實現數據資源的有效整合,使管理活動更具針對性。比如,通過財務管理系統與前端設備管理系統進行數據實時傳輸與共享,可以使固定資產管理人員掌握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例如是否發生過故障、基本運行狀態是否良好、具體檢修或者維修時間等。目前大部分國有企業已應用了類似ERP系統的先進管理軟件,由于所處行業的特殊性,為了從多維度、多視角、多途徑掌握固定資產情況,單純的ERP系統不能完全滿足該需求,一般需與其他管理系統相互鏈接貫通,但在系統兼容、數據接口、數據稽核、數據集成與共享方面存在問題,對信息化系統建設形成一定阻礙。
(五)固定資產報廢處置不規范
部分國有企業的固定資產缺乏有效的管理,且運行年限已久,有的無法正常使用,有的實物甚至毀損遺失,加之國有企業對固定資產報廢管理比較嚴格,根據固定資產原值大小設置了相應的審批權限,由于審批流程冗長,存在未履行或未及時履行報廢審批相關手續便進行處置的情況,也有報廢資產在價值回收處置過程中未經專業機構評估價值,以低于市場價格殘值回收,從而造成經濟損失。
四、加強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的措施建議
(一)加強項目儲備管理
一是需求部門結合固定資產運行情況和生產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科學的儲備計劃,相關審查部門嚴格審核新增固定資產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二是完善更新替換固定資產的依據,公司內部檢修部門定期開展設備檢修和資產性能評估工作,盡可能形成檢修管理臺賬,對存在安全生產隱患、性能低下的設備加以備注,并交于固定資產使用保管部門和實物管理部門,為固定資產項目儲備提供參考依據;相關業務部門對擬被更新替換的固定資產出具技術鑒定報告,準確評估是否具有繼續使用價值,測算后續維修成本與更新替換資本性支出。三是前端業務部門深入學習固定資產管理制度,能準確判斷資本性和成本性支出,做好固定資產管理和財務核算的前置工作。
(二)夯實固定資產賬卡物一致工作
首先,提高固定資產卡片準確性。固定資產使用保管部門嚴格按照固定資產目錄和實物資產功能準確判斷資產類別,實物歸口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加強建卡審核。后續使用管理過程中涉及的調撥、退役拆除、報廢、技改等變動,使用保管部門及時履行相關審批手續并進行信息維護,同時實物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定期稽核數據,對不一致的情況立即要求相關部門完善和整改。
其次,部門協同確保轉資及時性。對達到使用狀態的固定資產,建管部門應在規定時間內組織資產使用保管部門及相關部門現場盤點,形成完整、準確、詳細的固定資產交付使用明細,并交于財務部門辦理入賬。由于財務部門不易掌握在建工程實施進度,不能很好的督促建管部門辦理轉資工作,因此需建管部門按照施工計劃開展建設工作,并及時反饋在建工程進度情況。對達到可使用狀態,但遲遲不辦理轉資的情況,應嚴肅問責和予以考核。
最后,落實盤點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固定資產清查機制,實物資產管理部門每年至少要組織一次全面固定資產盤點,出具清查盤點報告,對盤盈、盤虧情況進行詳細說明及原因分析,總結管理過程中的不足,為后續改進提供借鑒。在盤點過程中發現由于保管不善等人為原因造成固定資產盤虧、毀損、隨意調撥的,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二是完善基礎臺賬管理,使用保管部門從固定資產入司起,應將固定資產的類別、技術參數、使用保管人員、坐落地點、生產廠家等做好設備臺賬登記,后續該固定資產相關的任何變動都及時進行數據維護;財務部門根據使用保管部門提供的資產信息建立固定資產卡片及臺賬,并每月稽核雙邊數據是否一致,存在不一致的及時核實并修改。三是借助信息化系統輔助盤點工作,每項固定資產賦予帶芯片的二維碼標簽,內置芯片可同步固定資產相關管理系統數據,盤點時通過掃碼即可核查實物資產與設備臺賬和資產臺賬是否相符。四是相關部門加強協作,使用保管部門、實物管理部門、財務部門等共同參與盤點,審計部門嚴格履行職責,監督盤點過程,防止盤點工作流于形式。
(三)逐步實施全壽命周期管理
固定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是從固定資產入司至報廢,在整個縱向時間上進行全面的管理,會把固定資產的所有信息記錄存檔,固定資產相關管理人員可隨時獲取管理現狀等信息,并制定相應的處理措施。為更好的實現全壽命周期管理,需要做到:一是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例如賦予每項固定資產五碼(包括項目編碼、物料編碼、資產編碼、設備編碼、實物ID),并將帶有FRID的碼貼附或懸掛在固定資產上,在后續的管理過程中相關系統進行任何信息的變動將同步更新到二維碼,通過五碼便可追溯該資產的所有詳細信息,二是樹立全員參與固定資產管理的意識,除財務部門外,物資部門、工程建設部門、運維檢修部門、生產業務部門、信息通信部門都需要參與到固定資產管理的工作中來。
(四)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統
一是根據資產結構、業務流程、行業特質、精益化管理程度等實際情況,將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系統嵌入到ERP系統中,并在ERP系統原有功能的基礎上根據管理需求自開發功能代碼,提升管理精度和深度,并可與不同性質或類別的設備管理系統建立映射關系,實現數據實時同步和共享;二是梳理制定通用的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標準,規定固定資產代碼體系以及固定資產記錄信息標準,明確固定資產價值管理的細度標準,建立設備技術對象類型與固定資產分類、細分類之間的映射關系。三是建立統一標準的固定資產增減變動、運維業務流程,建立基建技改項目管理、實物資產前端與固定資產財務后端管理的業財協同和數據集成,實現資產與設備聯動,確保賬卡物在動態上保持一致。
(五)多措并舉盤活存量資產
一是定期檢修并評估固定資產運行狀況(由公司內設專業部門或請第三方機構進行)、提出并擬定大修、技改計劃,對利用率低、經濟效益差的資產進行性能、功能方面的提升,延長可使用年限,既能減低安全生產風險,還能充分發揮資產的效力。二是對于暫時閑置的固定資產,可以對外出租;根據生產管理等需要可轉換固定資產性質或用途,例如可對閑置房產進行升級改造,轉化為辦公場所、職工住房、生產用房等。長期不使用或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的固定資產可對外轉讓。業務類型和資產類別上具有相似性,設備通用性較強,可建立線上固定資產庫房,進行系統內調撥,亦或是搭建線上交易平臺,各個公司將供需情況上架到平臺,最大程度上內部消化,既可提高固定資產利用效率,也可將資金保留在國有企業系統內部,在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方面具有雙重效應。三是對于淘汰設備、無修護和利用價值的陳舊設備進行報廢處置,有利于降低運維和保管成本,降低生產運營安全風險。
(六)加強報廢處置管理
首先,實物資產管理部門應組織專業鑒定人員對擬報廢資產開展技術鑒定工作,鑒定人員從功能性、實用性等方面做出專業判斷并出具報廢技術鑒定報告,其次,使用保管部門和實物管理部門嚴格按照相關管理規定履行報廢審批程序,切勿因審批流程繁瑣而打“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算盤,尤其是提前報廢、單項資產大金額報廢、車輛報廢方面。再次,財務部門賬務處理前必須仔細審核報廢資料和程序的完整性、合規性,守住最后一道防線。最后,物資部門及時開展固定資產殘值回收工作,應該做到每項報廢資產與處置金額對應,避免眾多資產混雜打包,制造侵占國有資產的可能性。
五、結束語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浪潮下,國有企業要想穩固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撐地位,需要適時轉變管理理念,強化管理手段,加大管理制度的執行力度,綜合運用信息化管理系統,最大程度發揮企業資源的效力,提高固定資產利用率和收益率,建立并逐步完善固定資產管理長效機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促進國有資產充分創造經濟效益,奠定國有企業良好發展的基石。
參考文獻:
[1]于千賀.關于加強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的思考[J].現代商業,2021 (23):164-166.
[2]官晨興.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管理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探析[J].產業創新研究,2021 (19):120-122.
[3]孫嫻嫻.淺析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幾點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國商論,2020 (21):105-107.
[4]趙君.淺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1 (12):148-149.
[5]徐雅妮.淺談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策略[J].商訊,2021 (30):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