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擺脫了傳統的“目的論”“功能對等”等研究理論,從接受美學的視角了解文學活動的過程。從“未定點”“期待視野”“讀者中心論”三個角度分析傅雷的譯作《高老頭》。“未定點”闡述了文學作品中有很多潛在含義與不確定因素。傅雷將繪畫理論植入翻譯中,認為翻譯如同作畫,重神似不重形似。“期待視野”表達了文學作品與特定的歷史背景是脫離不開的,在翻譯時要注重讀者的審美經驗和先在理解。“讀者中心論”體現了文學作品以讀者為出發點的理念,只有讓讀者認可的文學作品才是優秀的作品。在接受美學視角下,我們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傅雷的翻譯觀,通過與其他譯本的對比更好地了解到傅譯版的精妙之處,更充分地體會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
【關鍵詞】接受美學;期待視野;傅雷;未定點;《高老頭》
【中圖分類號】H05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18-009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8.030
一、接受美學與傅譯版《高老頭》簡介
接受美學最初是一股美學思潮,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接受美學認為,美學的研究重點應在于接受、反應、閱讀,研究中心為讀者,通過研究閱讀過程中文學的接受效果來考察文學的本質。在閱讀過程中,讀者處于主動地位,其審美經驗和接受能力起著極大的作用,文學受讀者的影響極大,突出了讀者的能動性。接受美學強調讀者的地位,注重讀者意識,通過提高讀者的能動性與批判性,在作品與讀者間形成良好的互動。讀者作為文學創作的根本,在文學活動中深刻地影響著作品的發展與傳播。接受美學的主要觀點有概念有“未定點”“讀者中心論”“期待視野”等。
《高老頭》是19世紀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作品,講述了一位叫高里奧的面粉商人,中年喪妻后一心培養兩個女兒,試圖將兩個女兒送入上流社會,但無奈女兒浪蕩成性,他的愛很快就被金錢至上的原則擊垮,最后悲慘地死在閣樓之上。該書展示了舊時代的巴黎金錢至上的虛偽,人性的丑惡以及物欲橫流世界的淺薄,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揭露了舊社會金錢欲望下貪婪又丑惡的嘴臉。《高老頭》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傅雷的譯作。傅雷赴法留學,精通法語,他的文學翻譯作品累計五百萬字三十余部,其代表作有《傅雷家書》,譯著《夏倍上校》 《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等。《高老頭》翻譯難度大內容抽象深刻,不僅要求譯者外文水平流暢,還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高老頭》有很多譯本,在傅雷、韓滬麟、許淵沖、鄭克魯的翻譯版本中,傅雷的翻譯版本最早,在1963年首譯,1977年又再次出版,被評為《高老頭》的最佳譯本,也最受大眾的喜愛。
二、從接受美學的三個核心概念對比分析
傅譯版《高老頭》
(一)接受美學的“未定點”與傅雷的“神似說”
接受美學代表人物伊澤爾(Iser)認為,文學中有很多未定點,文本的意義和內涵也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而這種“不確定性”恰恰可以喚起讀者的記憶,伊澤爾在前人基礎上將“未定點”這一重要概念引入了接受美學。接受美學另一位代表人物伊賽爾也曾表示,藝術作品本身如同一副充滿人物、風景的圖畫,包含著很多潛在因素,即使畫面結構飽和卻仍有讓讀者自行想象的空白之處。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藝術作品中都會有一些含蓄的東西。中國人有留白,齊白石老先生將“寫意”爐火純青地運用于水墨畫中,西方人有between lines,也就是弦外之音。本文將通過《高老頭》傅譯版與其他譯文的對比來分析其中體現到的傅雷的翻譯觀念。
其他譯本:“美人兒都喜歡您,高里奧先生,連陽光都在追求您呢,”她說道,暗喻那個女人來訪的事情。“喲!您的眼力不錯,她可漂亮啦。”“她是我的女兒。”他不無自豪地說道。房客們看他的樣子認為他自命不凡。
傅譯本:“高里奧先生,你陽光高照,艷福不淺呢。”她說話之間暗指他早晨的來客。“嚇!你眼力真好,她漂亮得很啊。”“那是我的女兒吶”他回答時那種驕傲的神氣,房客都以為是老人故意遮面子。
這一段中,傅雷譯本和其他譯者的區別主要在于運用了“艷福不淺”“遮面子”幾個詞。從字面上看,伏蓋太太表面是在夸高老頭有福氣,但實際將高老頭的女兒錯認為他的情人,從而故意暗諷高老頭一大把年紀還和小姑娘談情說愛,這就是這句話的潛在含義,也就是“未定點”,中國畫中的“留白”。“艷福不淺”是漢語中的一個詞語,指男子得到女子歡心的福氣,傅雷在翻譯時巧妙地運用了這個詞匯,一下子將文中表面褒獎暗重嘲諷的語氣體現得淋漓盡致,而高老頭解釋時“驕傲的神氣”又活靈活現地體現出高老頭的性格,飽滿地勾勒出了人物形象。既深度還原了原文的意思,又留給讀者很多想象的空間。而其他版本將其翻譯為“陽光都在追求您”,則讀上去并不是很通順易懂,因為根據中文的習慣,“陽光”是不會追求人的,且體現不出語言背后蘊含的深層含義,而僅僅翻譯出了表層的意思。“自命不凡”本意為“驕傲自滿”“妄自尊大”,并沒有表現出原文高老頭說這話的神情以及背后的潛在意思,而“遮面子”則更生動地體現了房客們認為高老頭是在裝樣子的心態。
其他譯本:“然而,這里也確實時刻發生一些不幸,交織著惡行與善舉,因而也變得偉大而莊嚴。自私自利和唯利是圖者看見這些景象,會止步不前,感嘆一番。”
傅譯本:“然而也有些東零西碎的痛苦,因為罪惡與德行混在一塊而變得偉大莊嚴,使自私自利的人也要定一定神,生出一點同情心,可是他們的感觸不過是一剎那的事,像匆匆忙忙吞下的一顆美果。”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其他譯本中運用了很多成語或四字詞語,而成語往往具有固定性,有其完整的意思,很難在英文中找到完全對等的含義。“自私自利”出自宋代程頤的《二程語錄》,意思是只為自己打算、只顧自己利益。而唯利是圖源自晉代葛洪的《抱樸子》,指只貪圖利益,不顧及其他。兩者意義雖不完全一樣,但也沒有同時使用的必要,而且讀起來較為啰唆。其次,“止步不前”和“感嘆一番”在表達上比較程式化,給人一種過于書面、正式的感覺。傅譯版打破了形式,做到了意義層面的對等,讀起來通俗流暢,讓人一下能明白其中含義。
根據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傅雷在翻譯過程中不僅打破了原文的形式,不拘泥于四字詞語,而代之以流暢自然的語句,更翻譯出了原文潛在的意義,將文學文本中的“潛在因素”表達得淋漓盡致。傅雷的“神似說”與接受美學的“未定點”殊途同歸。傅雷認為翻譯不能死抓字典堆砌辭藻,完全按照原文的句法行事,他強調“翻譯應像臨畫一樣,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他認為文學翻譯應注重美感,要“內化我有”。中國翻譯家從古代的支謙、玄奘,到當代的錢鐘書、王佐良強調翻譯中對原文的忠實,而傅雷卻別具一格地提出了“神似說”,在中國翻譯界中具有較高的地位,成為后人翻譯的一大標準。
(二)接受美學的“期待視野”與傅雷的在選材方面的觀點
“期待視野”是姚斯在海德格爾“先在理解”和伽達默爾的“成見”基礎上提出的觀點,其強調讀者在閱讀之前的存在的經驗和理解。隨著20世紀俄國形式主義思想的發展,文學研究開始僅僅只關注作品的形式、結構等,甚至隔斷了作品與讀者的聯系。文學研究經歷了從外部為中心過渡到以內部為中心的轉變,他們將作品看作一個封閉整體,但在接受美學出現后,姚斯和伊賽爾為代表的學者開始對作品的內部結構進行改革,單純的作品研究或單純的作家研究已經逐漸被人們摒棄。姚斯強調,文學閱讀不應脫離歷史環境,應不斷挖掘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才能使作品與時俱進,煥發內在生命力與活力。以下將從《老高頭》不同譯本中選材對比分析傅雷在翻譯中體現的期待視野。
其他譯本:“而是這部小說寫完后,也許intra muros和extra讀者會灑下幾滴眼淚。”
傅譯本:“但我這部書完成之后,京城內外也許有人會掉幾滴眼淚。”
可以明顯的注意到,在其他譯者翻譯這句話時保留了“intra muros”和“extra”兩個外來詞,這兩個詞原本為拉丁文,翻譯過來是“城墻內外”的意思,而作為一部給國人看的小說,直接引用拉丁文顯然讓人難以理解,去后面翻注釋又會中斷閱讀影響讀感,傅雷將其譯為“京城內外”。“京城”是漢字文化圈對于首都的稱呼,從元、明、清以來國人口中的京城就是北京。這就符合了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經驗,因為在閱讀這部小說之前,讀者們就對京城有“先在理解”,故而傅雷的翻譯更符合國人的閱讀審美與期待。
其他譯本:“文明的車輛如同雅熱爾納城的神車,被一個較難碾碎的人擋住了去路,稍停了一下,立即又把他碾死,繼續昂然闊步地上路了。”
傅譯本:“文明好比一輛大車,和印度的神車一樣,碰到一顆比較不容易粉碎的心,略微耽擱了一下,馬上把它壓碎了,又浩浩蕩蕩的繼續前進。
“雅熱爾納城神車”是神話中的戰車,其類似于我國先秦時期的戰車,上面往往都會有一個英雄級別的人物。在印度神的紀念日中,人們會將神像放在車上游行以便信徒頂禮膜拜。“印度”在國人的“先在印象”中,顯然要比“雅熱爾納城”更容易理解。由此可見,在傅雷選材時,很注重在當前歷史環境下譯文讀者的審美經驗與期待視野,傅雷所處的時代白話文仍不太完善,沒有外語基礎的讀者恐無法理解接受新事物,在翻譯的過程中,傅雷做到了盡量去除外來詞匯,譯者作為其翻譯文學作品的第一個接受者,理解原文第一位,其次要心懷原作和讀者,在理解源語文化的同時又保留源語文化的內涵。原作者與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社會背景,受著不同的文化氛圍感染,因此在理解過程中形成的“期待視野”也不相同。所以譯者要盡可能地表達語言文化的差異,有預測目的語讀者“期待視野的能力”,培養譯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創造力。
傅雷不僅在翻譯過程中會結合歷史范圍,在選材時也會結合時代背景,優先挑選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作品。傅雷的一生處于動亂時期,在20世紀30年代末軍閥混戰時期,傅雷怕年輕人深陷萎靡而無法振作,翻譯了羅曼·羅蘭的《三巨人傳》,傳播了其中的巨人精神,期望能夠讓那個黑暗時代的年輕人能夠擺脫萎靡不振,重獲希望的種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傅雷又大量翻譯了巴爾扎克的小說,他期待每個讀者在看完作品之后,都能具有明辨善惡的能力,知道什么是是與非、美與丑,通過傅雷的翻譯,我們也體會到《高老頭》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三)接受美學“讀者中心論”與傅雷對讀者反映的關注
接受美學認為讀者在接受文學作品時需要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作品不斷被加深、推翻、修改、重建,在此過程中讀者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接受美學將讀者放在第一順位。讀者并不是一味被動接受的對象,而是一種擁有創造性的力量,讀者可以促進作品積極建設,讀者不僅能夠影響文學作品的歷史評價及地位,而且還間接的影響文學生產,讀者對文學作品的作用是積極性的。
其他譯本:“伏蓋太太本家姓貢芙朗,是一位老婦人。”
傅譯本:“一個夫家姓伏蓋,娘家姓龔弗冷的老婦人。”
在開篇描寫伏蓋公寓老板娘的句子中,除了名字音譯的不同,其最大的區別在于“夫家、娘家”與“本家”的差別,中外習俗不同,中國的規矩比較煩瑣,“回娘家”這一次最早來源于陜西,指結婚的婦女借此來聯絡兩家的感情,由于西方人比較獨立,成年后就會搬出不和父母在一起住,所以并沒有“娘家”“婆家”這一概念。傅雷在翻譯這段時使用了“歸化策略”充分地考慮到了讀者的文化習慣和審美期待,進行了創造性改良。在翻譯時,傅雷常常會在白話文中加入俗語、方言等等,使之“水乳交融、語言流暢”,通過對原作的“再創作”達到“化為我有”。
其他譯本:“你們埋在柔軟的安樂椅里,白皙的手拿著這本書,自言自語地說:也許此書會讓我散散心。”
傅譯本:“雪白的手捧了這本書,埋在軟綿綿的安樂椅里,想道:也許這部小說能夠讓我消遣一下。”
在傅譯版本中,很多動詞和名詞的使用很貼切。比如“捧”這個字側重于兩只手,手指舒展姿勢向上,更有珍視愛惜的含義,動作更加親密,也更有畫面感。而“拿”則較為普通隨便。“散心”與“定心”詞義相對,情感底色是排除煩悶,使心情舒暢,一般用于前往某處散心。而“消遣”有尋找某有意思的事打發時間,消閑解悶,基調更加輕松。由此可見傅雷在翻譯過程中對于詞匯的琢磨,每個詞都斟酌使用慎重考慮。
傅雷認為讀者的感受是至關重要的,為了了解作者對譯書的評價看法,收集建設性建議,傅雷常常在其譯書出版后進行調查,這充分說明讀者在傅雷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奈達的“讀者反映論”也注重譯入語讀者在接受信息時的反映。傅雷與接受美學的觀念一樣,都認為作品是為讀者服務的。
三、結論
本文首先對接受美學的概念進行了介紹,讓我們了解了什么事“未定點”“期待視野”以及“讀者的主體地位”。接著,在接受美學的三個核心概念下對比分析傅雷在《高老頭》中的翻譯案例,從而總結出傅雷的翻譯觀。“未定點”解釋了文學中有很多潛在因素,傅雷對詞語“艷福不淺”的運用巧妙地詮釋了該語境下背后的含義,強調了增強對傅雷“神似說”概念的理解,翻譯重在神似,謀求神形的平衡。“期待視野”強調了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之前就有先在理解和經驗,傅雷在翻譯的時候也盡量避免外來語,來迎合讀者的閱讀經驗以及習慣。接受美學以讀者為中心,傅雷也強調讀者的地位,在翻譯過程中傅雷多用“娘家”“消遣”等詞,讀起來通俗流暢,沒有生搬硬套的翻譯痕跡。
最后,在接受美學中,最重要的是將讀者放在第一位,強調讀者對作品的反推動作用,傅雷的譯作《高老頭》充分體現了傅雷對讀者的重視,并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同時肯定了譯者在此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01):21-26.
[2]穆雷,詩怡.翻譯主體的“發現”與研究——兼評中國翻譯家研究[J].中國翻譯,2003,(01):14-20.
[3]周領順.“譯內效果”和“譯外效果”:譯文與譯者行為的雙向評價——譯者行為研究(其六)[J].外語教學,2011,32(02):86-91.
[4]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伍小君.詩歌翻譯的接受美學觀——兼評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種英譯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0):56-58.
[6]張杰亨.接受美學視域下《簡·愛》中人物心理描寫翻譯的比較與淺析[J].海外英語,2020,(12):40-42.
[7]阮俊斌,張捷,戴瑩.基于接受美學的葡萄酒名稱的漢譯及其意義[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2):120-126.
[8]李貝貝,楊燕.接受美學視閾下城市宣傳片的字幕翻譯——以《中國昆明》為例[J].英語教師,2020,(5).
作者簡介:
孟昭宇,女,漢族,河北邯鄲人,天津理工大學翻譯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工程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