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玉英 付超
摘 要:審美化教學轉化主要從教學目標美、教學內容美、教學行為美和教學評價美四個維度展開和測評。新聞傳播學科的教學目標美和教學內容美主要體現于:人才培養方案中人才培養目標制定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以德育與智育雙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以及課程設置具有內在邏輯美和層次美;教學行為美主要表現為:縱向階梯式教學模式和橫向融合性教學方法的合規律、強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評價美則以學生獲得感、教師成就感的教學關系的和諧美為重要衡量標準。
關鍵詞:審美化教學;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
審美化教學是指將所有的教學要素(諸如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手段、評價、環境等)轉化為審美對象,使整個教學過程轉化為美的欣賞、美的表現和美的創造活動,教學過程成為靜態和動態和諧統一、內在邏輯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諧統一的整體,從而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習負擔,使師生都獲得身心充分愉悅的一種教學思想理論、操作模式和方法。審美化教學具體包含著三大轉化:一是將教學的各個要素轉化成對于學生來說是具有審美品質或審美價值的對象;二是將教學過程轉化成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審美欣賞、審美表現與審美創造的活動;三是將原傳統的生硬呆板的教學關系轉化為師生互為欣賞、師生共同欣賞、實現和創造教學(因素、過程、結果)美的審美關系。第三個轉化實際上是在前兩個轉化實現的同時實現的,即教學因素及過程的審美轉化成功了,教學的審美關系便成立了,教學美感的產生與體驗就有了基礎。基于審美化教學理論,本文結合河北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以下簡稱河傳新聞傳播學院)的教改實踐,分析其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中的具體應用。
教學要素是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根據著名教育家李秉德的“教學七要素說”,是指學生、教師、課程、方法、目的、反饋和環境。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審美化教學,即把教學七要素納入教學過程,轉化為教學目標美、教學內容美、教學行為美、教學評價美四個維度。其中教學目標美、教學內容美主要體現于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教學行為美主要表現在教學過程縱向連貫和橫向協調,教學評價美則以教學關系的和諧為重要標準。
一、人才培養方案的前瞻性與可行性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它規定了人才培養主要目標指向和培養路徑,界定了教學內容的基本框架和范圍,體現了教學運行的整體邏輯和流程。人才培養方案的前瞻性和可行性主要反映在人才培養目標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與時俱進和課程設置的內在邏輯,前者是教學目標美的前提和依據,后者是教學內容美的基礎。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與時俱進
在傳統教學中,側重對學生智力能力的培養,而審美化教學下的人才培養目標,既要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又要充分尊重人的個性張揚,培養具備人道主義精神、積極向上、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完滿個性的人。即關注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整體發展,從人的發展本身需要去培養人。審美化視角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新學科”建議需要為準繩,體現智育和德育雙重追求,不可偏廢其一,除了要培養學生采、寫、編、評、攝的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成長為具備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準上,制訂和調整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突出各專業特色和亮點。
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時,還要注意人才培養的整體性和個體性。所謂整體性,就是在教學中通過不同專業和課程的學習,培養人的各種知識、能力進行智育時,德育要自然地融入其中,培養“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新聞傳播人才。所謂個體性,就是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鼓勵學生發現自己、悅納自己,培養生機勃勃的個體,通過個體生命的獨特感受欣賞美,在個體的身心體驗中表現美,以個體對真善的表達創造美。
(二)課程設置的內在邏輯
教學內在邏輯審美轉化主要包括教學內容知識點、知識結構(即知識點之間聯系)的清晰化、教學過程邏輯環節和細節的清晰化、教學目標以及與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之間關系的嚴密化等幾個方面。新聞傳播學科課程體系設置需要考慮五個方面:一是“全”,即課程體系全面完整:按照一門學科知識的構成,需要開設理論、實踐、歷史、技術四類課程;二是“實”,即實際、實用:按照業界對傳媒人才基本能力的需要,開設必需的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課程;三是“新”,即社會發展新需求:按照強化“課程思政”和傳媒變革對技術依賴的增加,開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類和融媒體技術類課程;四是“廣”,即學識廣博:根據“新學科”建設需要,開設文、理、工類跨學科課程;五是“特”,即特色課程:按照學校和專業發展定位,開設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
在課程的知識梯次和內容安排上,則按照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拓展課的順序對課程進行布局,明確各時段課程的教學目標,科學有序地安排前導后續課程,達到平衡、合理、流暢,具備結構美、層次美。河傳新聞傳播學院在學科基礎課中,除了開設采、寫、編、評、攝課程外,還開設了突出“課程思政”的“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與實踐”課程、體現“新學科”的“文藝美學”課程。在專業課程中除各專業必須要掌握的知識、能力課程外,還開設了“融媒體音樂與音響”“媒介與社會發展”“融媒體技術應用”“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紅色文化傳播”等體現“新”“廣”“特”的課程,專業拓展課開設了“影視經典賞析”“微視頻創作”等拓寬視野和思路的課程。
二、教學模式的階梯式與融合性
審美化教學在縱向上采取不同學段的系統連貫設計,在橫向上注重普通、職業、專業等各種類型教育的整體協調,把學生視為發展中的生命個體進行教育。根據學習科學中的“4E+S”理論,四個“E”分別代表具身(Embodied)認知、嵌入(Embedded)認知、生成(Enactive)認知和延展(Extended)認知,“S”代表情境(Situated)認知。具身認知強調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嵌入認知強調個體的認知過程對外部環境的依賴性,生成認知強調認知發生于個體與環境的交互過程中,延展認知則強調認知不僅發生在大腦內,還能夠以某種方式延展到環境中——這四種認知都是在情境認知所強調的特定情境中發生的。河傳新聞傳播學院自2016年以來,歷經6年多的探索,形成了“學練干創一條線”的縱向階梯式培養模式和“三跨三融四結合”的橫向融合性教學方法,是審美化教學和“4E+S”理論在新聞傳播學科教學中的具體運用,遵循了審美層次階梯感美、立美、創美規律開展教學活動。
(一)“學練干創一條線”階梯式教學模式
河傳新聞傳播學院“學練干創一線條”的階梯式教學模式,覆蓋本科教學全過程,按照梯次配備、連續培養、分段突破的方式打通應用型融媒體人才培養的路徑。大一主要通過理論教學讓學生學懂融媒體理論;大二則側重校內實訓讓學生練就融媒體技能,即通過具身認知感受美;大三強化校外實踐,讓學生干好融媒體業務,即通過嵌入認知和生成認知體驗美;大四通過師生同“學”共“進”,共同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水平,即通過延展認知創造美。
“學”:實施大類招生與專業教學相結合、專業教學與方向教學相結合的“3+4+1”的課程學習模式,各專業、各方向通過核心課程、方向課程聚焦融媒體人才培養。在前3個學期,開設10門學科基礎課,使學生融媒體基礎理論學扎實。第4、5、6、7四個學期開始進入專業教學階段。如新聞學專業的核心課“大數據與信息傳播”“媒介融合報道”,廣播電視學專業的核心課“融媒體圖形圖像處理”“整合營銷傳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融合新聞學”“融媒體策劃與創意”等課程的開設提升了學生適應融媒體時代需求的核心競爭力。第8學期,進行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工作。
“練”:依據融媒體的生產流程,搭建了校內外一體化融媒體實踐教學平臺,把學生推上新聞采編一線掌握基本技能。根據融媒體生產流程再造的特點,打破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采編模式,按照圖文+音頻+視頻的形式和“一次采集、多元傳播”的要求安排學生開展實踐教學,將校內的一份報紙“河傳學子報”、一個廣播電臺“MyRadio校園廣播”、一個網站“河傳學子在線”、一個微信公眾號“河傳新聞傳播學院”進行整合,成立了師生共同參與的“融傳中心”,開展符合融媒體傳播規律的策、采、編、發工作。另外還與一些平臺開展合作,產品覆蓋圖文、音視頻等融媒體全形態,培養了學生感美能力。
“干”:教師和學生到新聞生產一線去、到縣級融媒體中心去,綜合檢驗融媒體教育教學成效,引領教學與實踐緊密聯系,增強學生立美能力,即通過與真實環境的互動,在模仿與實踐中理解理論,由應用美而涵養美、體驗美。建立教師“頂崗制度”,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到一線掛職。通過師生共同參與實踐教學,以“融標準”檢驗教育教學效果。2018年赴河北邢臺前南峪,2019年赴河北遵化市融媒體中心,傳播“抗大精神”“沙石峪精神”,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面貌;2021年老師帶領20余名新聞學專業學生到涉縣融媒體中心實踐。先后多次到內蒙古固陽縣、河北省新河縣等,開展實踐采訪、支農支教活動。
“創”:拓展創新創業教育,培育“雙師型”教師,努力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積極創美。在人才培養方案通識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中均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分別占64、32、48學時,4、2、3學分,有效保障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激勵學生在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進行跨專業、跨院系合作,進行畢業作品創新。
(二)“三跨三融四結合”融合性教學方法
“三跨三融四結合”是指:通過跨專業實現課程融合,形成思政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相加相融的課程體系,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跨學科實現資源融合,建構“新聞+技術”“傳媒+藝術”的師資隊伍和以人工智能、生物傳感、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為支撐的融媒體實驗平臺,整合校內外相關教育教學資源,實現講授與實訓結合;通過跨領域實現標準融合,以“作品變產品”的理念引領,建立“教學標準+行業標準”的學生學習效果融合評價體系,實現課堂與基地結合、學界與業界結合。
“跨專業”的第一要義是落實“課程思政”,以輿論引導力、思想引領力作為學生專業課程的基本要求和能力形成的基本要素。為適應融媒體需求,打破各專業間按照傳統媒介類型進行教學的壁壘,將“廣播電視概論”“新媒體概論”“媒介融合導論”3門課程整合為“媒介導論”,打通新聞傳播學類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
“跨學科”的關鍵是打破學科框架對專業發展的限制,與兄弟院系和校外實體合作開展復合型人才培養。藝術學、管理學、教育學、工程學教師共同參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考核大綱的制訂,充分調動和盤活全校行政資源、教學資源的存量。
“跨領域”的核心是要切實實現學界業界的互通。任課教師必須走出去到業界掛職,學生必須到行業一線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業界專家一定要請進來到課堂傳授課程,這樣的良性互動會推動學生考核標準學界業界相融,促進學生的作品根據市場需求轉化為產品。
三、教學關系的和諧美
教學美感體驗也就是師生從教與學的活動中看到自己的本質力量,看到自己的智慧、人品、情感、個性以及教學與學習技能等的神奇力量,產生清新感、輕松感、奇異感、驚喜感、神圣感、崇敬感、優雅感、成功感等體驗,從而在精神上獲得極大滿足和愉快。河傳新聞傳播學院在“學練干創”“跨融結合”中實現了“教學、科研、創作、立德樹人”四位一體協同發展全面提升,師生收獲了教學美感體驗。
(一)學生獲得感提升
經過“三跨三融四結合,學練干創一條線”的教學模式培養,河傳新聞傳播學院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普遍得到了全面提升,特別是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明顯增強。近七年,學生獲得各級各類創新創業相關獎項近200項。其中由教師指導學生共同制作的紀錄片《交通中國》第四集2021年2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在內蒙古固陽縣支農支教中拍攝的反映智力扶貧的紀錄片《心愿》,獲得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2017“聯合會杯”——中國青年影像創意大賽“最佳人氣”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的橫向課題《科技工作者風采》5部系列短視頻獲得驗收單位的高度肯定;師生在新河縣融媒體中心實踐教學中為當地拍攝的扶貧宣傳片受到新河縣委組織部的多次表揚。
(二)教師成就感增強
培養應用型人才,在“干中學”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獲得感,也讓師生共同發現了單純課堂教學、理論教學不可能覺知的知識盲點,增強了學生技能,開闊了教師思路,增加了專業自信,收獲了教學成果。教師制作的短視頻《尋石記》獲2020年“美麗中國”微電影盛典“紀錄片優秀影片獎”;發表在核心期刊的多篇論文《人物紀錄片選題策劃的創作實踐探究》《采訪前準備的常見問題及解決對策》《用新聞組照講故事的三點技巧》等是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產物。
參考文獻:
[1]趙伶俐.審美化教學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6(5):108.
[2]趙伶俐.審美化教學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6(5):109.
[3]李秉德.對于教學論的回顧與前瞻[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89(8):58.
[4]趙伶俐.審美化教學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6(5):111.
[5]范蔚,趙伶俐.審美化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38.
[6]張婧婧,牛曉杰,劉楊,等.學習科學中“4E+S”認知理論模型的內涵與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21(8):23.
[7]張婧婧,牛曉杰,劉楊,等.學習科學中“4E+S”認知理論模型的內涵與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21(8):24.
[8]趙伶俐.審美化教學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6(5):110.
項目:本文系河北傳媒學院教改支持項目“地方民辦高校卓越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及路徑”(jw202104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竇玉英(1973— ),女,漢族,河北滄州人,學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聞采編實務、網絡輿情分析;付超(1987— ),女,漢族,河北唐山人,博士在讀,副教授,研究方向:影像創作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