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萬功
摘 要:德育排在“五育”的第一位,這是現階段素質教育改革的核心。中職院校具體開展德育教育實踐時,教師基本上都是借助課程德育內容,采取理論及說教的方式開展教學,學習氛圍比較枯燥。此外,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還沒有實現“五育”全面融合,這也對德育教育效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對此,中職院校開展德育教育時應該立足于“五育”促進有關活動全面融合,深入挖掘相關的學習資源,構建“五育”實踐平臺,以此增強德育教育質量,為實現學生綜合發展提供良好的保證。對此,本文圍繞“五育”展開分析,以期借助德育促進“五育”全面融合,增加德育教育路徑,以供借鑒。
關鍵詞:“五育”融合;中職院校;教育觀念;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7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4-002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4.009
德育為“五育”之首,根據立德樹人的思想,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始終貫徹立德樹人的任務要求,實現教育強國,促進思想道德建設。因此應該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培育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積極建立“五育”教育體系,為持續增強人才培育水平及質量夯實基礎。對此,不管是中職院校,還是德育教師都應該研究及分析有關德育教育的理念,把它當成教學實踐發展的主導方向。
一、“五育”概述
“五育”包含德、智、體、美、勞五項內容,最初只有德、智、體這“三育”,接著是德、智、體、美“四育”,最后才豐富為“五育”,實施“五育”方針有利于較好地實現教育以及培育素質人才的需要。“五育”融合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素質,實現學生綜合發展。“五育”本身屬于整體的教育,屬于一體化教育的實際表現。而人的素質一般包括五大素質要素,依次是思想、身體、審美、科學及勞動技術素質。基于這五大素質而形成了健康的人。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1]。由此,“五育”屬于整體教育,它并不是獨立產生的,需要把這五大素質要素全面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通過“五育”教育及其融合過程,持續強化自身的發展,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做一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二、中職院校“五育”教育現狀
一方面,教育本質分裂。現階段大部分中職院校在實施“五育”教育時內部邏輯產生了較明顯的分裂現象。部分中職院校及有關的德育教師沒有科學認識“五育”的內涵,沒有掌握教育的本質,實際教學時把“五育”劃分成五個方面的內容,導致素質教育目標產生分裂現象。現階段中職院校還有一定的知識及技能本位論的問題,學校教育比較強調訓練知識及技能,想通過促進學生學習大量的專業知識及技能全面降低他們的就業壓力。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健康及綜合發展目標卻迷失在學校教育中,把知識及技能當成學生的所有素質。教師不重視學生體驗及情感等方面的知識及技能,導致學生只是簡單把知識及技能當成形成及發展素質的前提。由此可以看出,中職院校的“五育”教育割裂了五大素質內容、技能與學生的情感及行為之間的關系,這也對“五育”的教育效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教育目標分解。中職教育的宗旨是培育出高水平的技術型人才,但是高水平技術型人才應該是綜合的、健康的人,應該具備較大的發展潛力。因為大部分中職院校的“五育”都分裂了教育的本質,把一體的“五育”教育轉變為單一的教學目標,并且與“五育”的整體目標出現了分離,從而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局面,導致“五育”教育整體分崩離析,由此也難以實現中職院校培育技術型人才的目標。因為學校的教育目標產生了分裂,也會進一步對實施“五育”教育產生影響,從而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也就是教師把“德育”及“智育”結合了起來,卻沒有重視“美育”及“體育”。由于“五育”教育目標產生了分解,造成學生的綜合素質產生偏差,進而也對院校的“五育”教育效果產生了不良影響[2]。
三、中職院校五育問題的成因
首先,教育觀念存在偏差。對于“五育”教育的分裂,究其原因是教師教育觀念比較功利化,往往強調學生的專業知識及技能,從而造成教育觀念產生偏差。根據調查得知大部分院校都有一定的功利主義思想,學校把教育目標設置成培育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所有教育活動都是從實用性出發,如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加學校的就業率等。中職院校的教育理念不夠深入,職業教育類似于人才生產流水線,結合社會的相關需求開展“生產化”教育,整個過程中并沒有開展“五育”融合教育,這是導致“五育”教育出現分裂的關鍵原因。
其次,培育目標不正確。教育包含多種多樣的教育價值取向,中職院校教育也有大量的教育價值取向,主要是強調培育高水平的技術型人才。根據調查得知中職院校往往比較強調培育學生的技能,而不重視人文教育,實際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非常重視培育專業人才,導致學生的知識面比較單一,不利于培育其綜合素養。大部分院校在開展專業教育實踐時都重視專業知識及技能實踐,而不重視人文學科及德育等教育。如果產生過度專業化教育現象,那么德育及體育等教育將逐漸淡化,最終導致“五育”教育產生分裂現象。
最后,教育工作者職業素養欠缺。教育工作者是開展所有教育活動的前提。近幾年伴隨職業教育進步和發展,很多中職教師把自身發展職業素養的重點投到了教育科研領域,甚至在相關的專業領域獲得了大量“學術成果”,然而在實際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卻不重視自身的教學目標,也就是為社會培育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這就導致相關專業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比較偏向于知識及技能教學,并未重視培育學生的綜合素養,這也造成“五育”出現分裂的現象。
四、中職學校以德育助推新時代“五育”融合的建議
(一)優化教育觀念,促進“五育”全面融合
對于中職院校來說,“五育”融合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發展,是培育復合型人才的基礎。對此,為了促進“五育”全面融合,中職院校應該優化教師的教育觀念,幫助他們構建正確的人才素質結構觀,同時讓他們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充分貫徹育人為本以及德育為先的理念,進一步促進“五育”融合教育。如此一來,教師才能提高教育教學工作水平,全面掌握職業教育同人才培育之間的關系,明確科學的教育觀,從而為國家及社會培育優質人才。
一方面,教師應該明確合理的人才素質結構觀,并將其當成行為的先導,以便為促進全面實施“五育”融合教育提供良好的保證。對此,中職教師應該優化自身的教育觀和“五育”觀,貫徹“五育”一體的教育理念,以此彰顯德育為基以及育人為本的教育觀[3]。“五育”屬于有機的整體,如果單獨把德育及體育等拿出來開展教學及實踐,將難以有效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由于脫離了“五育”整體而單獨培育學生的專業素養,雖然能將其稱為“智育”,然而本質上卻早已脫離了“智育”,而僅能將其看作學生的“智慧”及“技能”。綜合素養應該包含德、智、體、美、勞這五個方面。在對學生開展“德育”時,也應該包含其他“四育”內容,涉及培育人文及審美素養等。由此可以看出,中職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時應該把“五育”當成有機整體,在此基礎上開展融合式教學,從而防止出現“五育”分裂的問題,促進“五育”全面融合,這樣不但能為國家及社會培育大量的技術型人才,還能促進學生實現綜合發展。
另一方面,貫徹“五育”融合理念,實現人才綜合發展。教育理念可以促進有效執行教育教學的行為,并為其提供方向性指導。對此,教師在開展“五育”融合教育時應該先貫徹“五育”教育理念,從意識層面上把“五育”看作教育整體,立足于教育教學的多個方面滲透開展“五育”,以實現學生綜合發展。中職教師在執行落實“五育”融合實踐時,不但要注重國家及社會方面的需要,還應該把中職學生培育成技術型人才,進一步提升其綜合素質,貫徹“五育”融合的理念。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不但要全面執行“五育”融合的相關教育內容,還應該將其看作培育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實現學生綜合發展,以此為前提為社會及國家培育大量的高素質人才。
(二)推行一體化教育
在了解“五育”是整體教育的同時,教師應該全面解讀“五育”的內涵。這一過程并不涉及孤立的德育及美育等內容,應該全面貫徹教學實踐活動,基于一體化理念全面融合“五育”教育。
一方面,教學內容應該有效融合“五育”內容。教師要全面認識“五育”內涵及教育理念,把有關內容貫徹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避免產生孤立的“五育”,切實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教師進行“五育”融合教育時應該保證“五育”內容的開放性及包容性,有效融合“五育”以及專業教學,實現彼此的全面滲透。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全面挖掘滿足教學融合的內容,以便達到有效融合“五育”教育。比如,在開展專業知識及技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深入挖掘有關的智育內容,還應該幫助學生挖掘其中存在的美育及體育等因素,從而促進人文、審美及勞動等內容全面融合,而這并不是單純簡單相加[4]。在開展專業技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科學地融入勞動技巧等內容或把社會責任感等內容貫徹其中,讓學生可以把自身的技能和加工產品及審美等有機融合在一起,從而生產出優秀的作品。這一過程還能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促使其開展深度思考。教師還能把職業道德等內容結合在一起,如把職業道德同愛國情懷相結合,通過體育內容促進學生思考終身體育,讓學生在增強身體素質的基礎上提高學習及工作效率。
(三)創新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是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實現有關教學任務而實施的教學手段,它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學質量和效率,還會對人才培育質量造成較大的影響。中職院校“五育”融合教育的目的是為國家及社會培育大量的綜合發展人才,同時實現學生綜合發展,而非將學生培育成工作的機器。對此,在貫徹“五育”融合教育時,教師應該創新及優化教學方法,全面增強“五育”融合的效果。
根據相關研究得知,大部分中學生因為自身及外界因素影響而產生了較大的心理壓力,這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五育”融合教育的效果。對此,在實施“五育”融合教育時,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心理特點,避免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及生活。教師要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共育模式,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及引導全面增強“共育”的成效,從而增強“五育”融合的效率,為實現學生茁壯成長的目標夯實基礎。教師和學生之間還應該增進交流,有效引導學生的心理活動以及幫他們調節情緒,讓他們可以立足于多個角度全面分析其學習、道德素養及行為等,以便科學調整心理情緒,這對于增強“五育”教育的效果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四)借助網絡教育優勢,優化德育實施渠道
基于“互聯網+教育”深入發展,再加上教學模式及方法持續健全,這些都能促進有效實施“五育”融合教學。由此,中職教師應該把“五育”教育以及“互聯網+教育”等內容全面融合在一起,持續開展“五育”融合教學,科學調整及創新有關模式,從而為實現持續發展“五育”融合教育提供良好的保證。
一方面,教師應該有效利用互聯網優勢,幫助學生建立“五育”融合的平臺。可以通過微信學習群等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5],教師與學生之間開展有效交流,全面聽取他們對情感及德育等內容的想法,了解學生的思想及心理變化等信息,以便促進有效執行“五育”融合教育。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根據“五育”教育的課程內容布置生活化作業,鼓勵學生圍繞某個知識點開展小組學習,讓他們可以通過實踐活動了解有關的“五育”內容。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分享他們的學習經驗,以便對其實際生活及學習開展科學引導,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五育”踐行意識,這對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綜合素養、有效實現學生共同發展有較大的積極作用。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借助互聯網進行深層次的“家校共育”,以便實現家校互聯、互通,讓家長與學生之間開展信息交流,讓教師及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感變化,以便對其針對性地開展“五育”教育,為全面增強中職生的“五育”素養提供良好的保證。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中職教師在進行“五育”融合教育時應該掌握“五育”之間的聯系,注重“五育”教育的整體性,并全面更新“五育”教育理念,創新“五育”教育的模式及方法,進一步增強“五育”融合教育的效果,為促進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學生綜合發展提供良好的保證。
參考文獻:
[1] 陸宣文.五育并舉德育為首[J].華人時刊(校長),2021(10):84.
[2] 王曉菲.提德育實效 促五育融合[J].教書育人,2021(16):30.
[3] 蒙石榮.“五育”融合下的德育:路徑與方式[J].今日教育,2021(2):14.
[4] 李錦鳴.德育為首,五育并舉,培育時代新人[J].貴州教育,2019(24):12.
[5] 錢金星.基于嘗試教育的中職“五育聯動”特色德育模式探究[J].現代教育,2016(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