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瑞敏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鞏固發展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基礎教育,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定下的目標。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教育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學校是教師成長的搖籃,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教師隊伍是新時期學校提升辦學質量、落實各項政策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命題。
基于教育界的新變化、新要求,學校如何搭建校本培訓體系,構建暢通的教師成長渠道?如何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培育教師綜合素養?如何激發教學積極性,從而增強教師在育人過程中的主人翁意識?本期《教育家》雜志線上圓桌論壇,我們邀請多位中小學校長,共同探討這些問題。
議題一? ? 搭建校本培訓體系,助力教師專業成長
張江濤: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是專業過硬的高質量教師,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不僅需要自身的努力學習,也需要學校及其他同伴的引領與幫助。我校建立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起“12345”的運行模式,為教師教育、教學、科研提供專業支持,在滿足多元教師群體不同發展需求的同時,催生教師持續改變的動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1”即“1坊”。我校建立班主任工作坊,發揮市區兩級骨干班主任、“紫禁杯”優秀班主任、學生喜愛的班主任等引領輻射作用,通過“紫禁杯”優秀班主任事跡宣講會、教師沙龍、教師講堂、主題活動觀摩、家校對話等途徑,推廣優秀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家校協同、特殊生轉化等方面的成功經驗,提升青年班主任班級管理水平。
“2”即“2線”。學校抓住教研、科研兩條主線,建立教師專業發展通道,實現教師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的提升。包括形成“專題教研+專家聯合”的校本研修模式,聯合多名區域內教學專家到校進行學科教學及課題研究專項指導,開展“大單元教學提升課堂質量”主題研究;以問題為導向,以課題研究為載體,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組建科研團隊,確定市區校三級課題,做到人人有課題、個個做研究,實現教育科研促教育改革、促教師專業成長、促學生全面發展。
“3”即“3課”。我們確立了三個層次的課堂教學研究,以提升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常態課發揮年級組的自主性,每學期每位教師在年級組輪流上課,做到人人練兵、人人成長;精品課發揮學科小組核心成員的帶動作用,通過專題研討、課賽等形式,促進教師專業提升;引領課發揮好骨干教師的帶動作用,實現人人上好常態課、組內研磨精品課、骨干推出引領課的目標。
“4”即“4杯”。我們舉辦各類比賽,設置了新教師的“啟航杯”、教齡五年之內教師的“新星杯”、教齡五年以上非骨干教師的“智慧杯”、骨干教師的“卓越杯”等,促進教師學習共同體對課堂教學改革的群體性研究和實踐,激勵全體教師不斷成長。
“5”即“5項”。作為大興區“一三一五”項目、深度學習項目、語文全閱讀項目、“1+2+N”德育創新項目、數學閱讀項目實驗校,我們制定項目方案、目標任務和各個子學習共同體的運行機制,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專長參與各個項目組的學習研究。
楊華:在未來學校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重慶市暨華中學聚焦校本教研,大力推進課程與教學、督導與評價等改革,打造教師學研共同體,促進教育現代化。
完善多種機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一是建立“求知—踐行—善育”的教師教研梯級成長機制。其中,基于校本實際開展多元學習活動為個性化“求知”;助力教師專業發展提升為智慧“踐行”;善用案例教學研究與表現性評價為人本“善育”。
二是形成“共生—共情—共贏”的學校教研生態發展機制。學校建立了有利于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的“共生”教研生態系統;搭建了供教師溝通交流、互助合作實踐的多樣化“共情”平臺;完善了教育教學教研成果共建、共治、共享的“共贏”體系。
三是拓寬“聚點—跨線—帶面”的學科教研三級聯動機制。具體而言,即以聚焦優勢學科為點,以跨界整合學科為線,以帶動區域教研為面,全方位助力教研工作的深入推進。
精深細實開展活動,成全教師全面發展
一是抓牢學習。學校從時間、方法與平臺三個維度全面培養教師的學習意識。如,利用教研組與備課組活動、跟崗實習等方式,分主題、分時段、分對象、分學科、分形式開展各類學習,貫徹好終身學習理念。
二是夯實常規。學校遵循“教研四定”原則,即定時間、定地點、定主題、定中心發言人,抓好備課組、教研組活動;推進“三階課堂”建設,即新進教師合格課堂、青年教師優質課堂、骨干教師觀摩課堂,實現合格教師、優秀教師到卓越教師的逐級培養。
三是搭建平臺。組織承辦市區教研活動,為教師提供展示平臺。比如,主辦西南片區翻轉課堂教學研究、統編高中學科教材教師實踐研修、“湖濱論壇”語文基地建設活動,為教師提供學習觀摩的機會。
四是名家指導。邀請名師到校開展教研講座,進行“同課異構”等校際交流活動;開展骨干教師跟崗培訓,積極推薦青年教師成為名師學員,開拓教師視野。
五是課程推進。利用好市級新課程、新教材示范校平臺,融通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特色課程,打造學生閱讀、學段銜接、科學創新、生活教育、中外人文交流等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六是督導評價。成立校級教學督導組,重點做好三類評價。一是以“評價內容重構”為引領的學生核心素養評價,二是以“評價方式變革”為導向的教師個性化評價,三是以“評價技術革新”為導向的學校大數據評價,促使評價更為準確和全面。
敖雪丹: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是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學校內涵發展不斷提升的動力之源。基于此,北京一零一中礦大分校建立了完善的校本培訓管理系統,全方位提高教師專業能力。
為教師專業成長“搭臺”
學校以教師需求為導向,建構了包含三個層次、五大領域的縱橫網絡式研修課程體系。“三個層次”是指宏觀層面關注大政方針、經濟趨勢等的研修,中觀層面探討信息技術發展對教育的影響,微觀層面探索課堂教學的策略選擇與模式創新。“五大領域”即開設教師基本功、教育教學理論、教育教學實踐、教師情懷與視野、教師身心健康五方面的系列課程,提高教師綜合能力。
學校把握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期,建立班主任工作室、青年教師工作室、骨干教師工作室,抓好新教師“入格”培養、青年教師“升格”培養及骨干教師“風格”培養。還面向全體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教師基本素養培訓、班主任工作專題培訓、課堂教學實踐培訓、教育科研實踐培訓五大模塊培訓內容。
同時,學校以落實有效課堂為切入點,在全體教師中實施“六個一”工程。即研讀一本教育名著,承擔或參與一個課題研究,上一堂有效課堂的研討課,撰寫一篇有效課堂反思類文章,發表一篇落實有效課堂策略的專業論文,制作一個體現新理念的多媒體課件、一節微課或編制一份有一定風格的試卷,推動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為教師專業成長“樹標”
學校通過弘揚正氣、典型示范、經驗分享,強化對教師專業精神成長的培養;以《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等為依據,通過法律專題講座培訓,提高教師依法執教的意識,倡導愛崗敬業、關愛學生的職業精神;開展“尋找身邊教師優點”活動,讓全體教師牢記“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兩句話,營造尊重、理解、激勵、合作的學校文化氛圍。
學校建立多元教師評價機制,評選學生喜歡的教師、三八紅旗手、四有教師、師德標兵,設置最佳教科研參與教師、最佳班主任、最佳師生關系教師等單項獎,激勵教職工積極進取。學校還為每位教師建立個人成長檔案,讓教師把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思想表現、業務素質和課堂教育教學能力等作為個案進行分析研究,引導教師不斷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發展自我。
孫家萬:我校結合發展實際和地方資源,創建了“一特色,雙結合,四專項,兩課程”的德育育人體系,讓每一位教師、每一名學生在發現自我的同時主動挑戰自我、超越自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特色”即打造田園文化教育特色。嘉魚縣素有“二喬故里,詩經嘉魚”之稱,官橋鎮是全國知名的蔬菜基地和茶葉基地。我校結合這一特色,以國家課程為依托,開展了“田園文化教育”的學校特色建設。
“雙結合”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創新相結合、求知與實踐相結合。我們在提煉、繼承嘉魚縣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注重與時俱進,在傳統文化中融入現代化的智慧校園與科學技術。同時,注重學科文化知識的掌握、學習方法的提煉與學習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將課堂知識轉化為能力和經驗。
“四專項”即書畫國學、科技創客、社會實踐、生命教育。我們努力讓學生規規矩矩寫字、堂堂正正做人,培養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關注未來科技,增強科學意識;帶學生深入鄉間田野進行勞動體驗,走訪工礦企業開展調查研究,讓學生成為有擔當的人;督促學生強健體魄、珍惜生命,增強生命意識。
“兩課程”即翰林學士課程與養心德育課程。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擬定了學生發展的六大核心素養,即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并通過“翰林學士課程”和“養心德育課程”兩大課程體系進行實施。兩課程體系涵蓋體育、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藝術修養等領域,著力培養擁有健康體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的人才。
此外,學校構建了以“培”“研”為主體的教師培訓體系。其中,“培”既有針對骨干教師的專題講座,也有面向青年教師的專項培訓;“研”則從教學研討入手,推出過關課、申報課、展示課,實現教研的常態化。
王建忠:農村、縣城、省城三個層面的教育,最大的差距還是教師專業化程度的差異,這也直接導致三級教育質量的差距不斷拉大。而教師的成長狀態也和一所學校的校本教研體系建設水平息息相關。
我校立足課例研修,在課堂主陣地上求變量、做增量,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抱團提升的教研氛圍,推動資源共享,以實現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立足課例明方向,構建“精問優練”生本課堂。2022年新版課標實施以來,我們提出“精心設計關鍵問題,優化學生作業設計”的課例研修主題,通過診課、磨課、賽課、說課等形式,分步分類實施。
我們對常規課例研修進行迭代更新,形成了“選題選課—磨課互助—上課展示—互動評改—課例報告—課例演講”的六步閉環機制。以語文學科共同體研修為例,在選題選課環節,學校確定了“著眼單元統整,優化整組作業設計”的活動主題,各成員校分組擇取不同學段、不同單元內容,整學期進行團隊磨課、上課展示、互動評課,形成課例報告,進行課例演講。
打造團隊樹品牌,建設“鳳梧研修”特色教研。我校前身是鳳梧書院,為此,我們取“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之意,組建鳳梧研修團隊,創立青梧研修坊,舉辦鳳梧大講堂、鳳梧學術沙龍等研討活動,形成鳳梧研修特色。
其中,青梧研修坊針對的是教齡五年內的新教師。學校安排開展師徒結對學習的青藍工程,通過傳幫帶,從教學基本功、科研入門、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為年輕教師提供全方位指導。鳳梧大講堂根據不同研修主題,確立主講人選,組織開展夜學活動,開拓教師視野。
內外兼修整資源,完善“走出請進”學習機制。一方面,我們建立健全學校自身教研“造血”機制;另一方面,我們積極主動地爭取創造機會,尋求外部“輸血”,借力發展。近三年,我們先后和杭州江南實驗學校、寧波蛟川雙語小學結對,每學期互派教師掛職學習,取長補短。特別是在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的過程中,我們也將優質資源輻射到共同體成員校,推動區域教育均衡發展。
議題二? ? 激發教學積極性,增強教師主人翁意識
楊根法:一個好的工作、學習氛圍,是激發情懷、激發能量的關鍵。對教師成長而言,學校需要建設有內涵、有生命力的校園文化。那么,如何做好新型校園文化建設?我認為,應當是打造師生的精神“感應場”。
浙江省江山市實驗小學的文化“感應”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也就是說,這所學校可以被這樣描述:書香殿堂、成長沃土、百年家園。
我們追求的是“精神立校、文化育人”,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給師生們創造一個強大的精神“感應場”,在精神上影響全體師生,潛移默化地傳授學生知識、陶冶師生情操。
學校結合當今教育使命與文化創新,以創建校園文化“十個一”(本地教育部門為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而提出的目標,比如學校要有一個主題小公園、一個校史館、一條黨建長廊、一個圖書室等)為突破口,以學校的辦學歷史為底色,結合校園的地域風情與人文傳承,將精神轉化為景觀,讓景觀積淀成文化,彰顯“潛心育人,溫暖有方”的江山教育精神。
以“十個一”中的“一條黨建長廊”為例。學校的校訓墻因水浸蝕而有些斑駁,我們并沒有進行清理,而是在墻體上設計了中國共產黨一大到十九大召開的時間和地點,讓師生們對這些重要時間節點有了深刻的記憶。
“黨史墻”對面,一條平常不過的林蔭小道上畫出了“長征路”,入口處樹立著正昂首吹號的小紅軍銅像,不遠處由“朗讀亭”改良的錄音房可以向全校播放師生、家長們的聲音。這幾個簡單的設計,留下了“永不消逝的電波”“永遠嘹亮的號角”,刻下了“永不停歇的腳步”。
校史館亦是如此。由于場地狹小,我們采取了環形設計方案,建造了從最外面的墻體到門廳的四周再延伸到內部的館體,呈現了學校從辦學的舉步維艱、眾志成城,到四遷校址、十九次更名,再到人才輩出、成果驕人的發展歷程,讓學生感受學校的成長。愛國家,就從愛家鄉開始;愛家鄉就從愛學校開始;愛學校,就從校史館出發!
學校還設置了“四時書屋”“南國紅豆”“甜蜜館”“清廉亭”“勵德圖”“儒學園”等文化育人場所,時刻滋潤心田、根植涵養。在這樣的文化“感應場”里,實驗小學的校園文化、教育思想已深深根植師生內心,并成為其終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