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 平亞敏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提升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強化規范校外培訓(包括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作業作為連接課上與課下知識轉化的紐帶,成為雙減工作的重要一環,如何更好地進行作業設計,切實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是教師需要重新思考的重要方面。
一、作業的內涵理解
在我國,“家庭作業”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先秦文獻《管子·輕重丁》,書中有“行令半歲,萬民聞之,舍其作業,而為囷京以藏菽粟五谷者過半”, “作業”有“勞作”的意思;公元19世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學生課后要運用和實踐所學知識,家庭作業成為課上教學的延續;《現代漢語詞典》中將“作業”定義為教師給學生布置的功課,“功課”是指學生按照規定學習的知識、技能。
二、初中地理作業的現狀
1.地理作業形式和內容單一
地理作業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導致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降低。地理教學中有較多需要學生記憶的內容,為了落實教學中的知識點,教師僅根據考試考點和手中練習冊來布置地理作業,以實現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另外,練習冊上有部分題目相對較難,一部分學生無法完整解答。
2.地理作業總量大
為了強化所學知識,提高考試成績,教師會通過題海戰術,布置大量的地理作業,這些地理作業沒有經過系統分類和篩選,導致重復考查地理知識點,增加學生作業負擔。初中階段學生自控能力較差,過量的地理作業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最后發展為應付學習任務、互相抄襲作業或干脆不做,導致作業的目的無法實現。
3.地理實踐類作業缺失
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動手愿望強烈,希望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面對升學壓力和出于安全考慮,地理作業類型以書面作業為主,強調死記硬背,實踐類的地理作業不足或者沒有,這與初中學生的學習需求不相符。因此,學生只會書面考試,缺乏動手實踐的能力,不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創新精神,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4.地理作業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
目前學校的地理作業大多采用統一的練習冊作為地理作業內容,容易導致作業針對性差,也無法考慮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教師統一布置作業,要求所有學生完成,但學生能力參差不齊,基礎好的學生去反復完成簡單容易的題目,浪費時間也枯燥無味。基礎差的學生要全部完成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這種缺乏針對性、層次性的作業不利于學生興趣的維持和能力更大程度地提高,同時也無法完成作業目標。
5.地理作業缺乏生活性和時代性
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2011年版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理念,但是地理作業作為課外延伸的重要組成部分,卻不能從學生生活出發,也融入不了學生的生活,只作為一項簡單的機械記憶任務。
三、初中地理作業設計的優化路徑
1.針對學生差異布置地理作業
現實中雖是同年級學生,學習水平、學習能力千差萬別,思考問題的方式、角度和高度都有所不同,所能完成作業的數量、難度也不盡一致。教師首先要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再進行地理作業布置,把握作業的難易程度,體現作業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利用分層作業,學生在自己能接受的學習高度、強度范圍內學習到知識,感受到學習的獲得感,提升學習地理的興趣。
2.提供更多實踐探究平臺
在雙減背景下,教育教學更加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死記硬背的地理知識點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師需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探究的機會。地理實踐的方式主要有制作地球儀模型、繪地圖、地理野外實踐與觀察、社會調查與統計等。通過多樣的地理實踐作業,學生以自主探究或者小組合作等方式積極地參與,在實踐過程中,運用所學地理知識,收集和處理海量信息,不斷提升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在合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3.有效篩選地理書面作業
學生的書面作業能真實地體現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教師通過查閱學生書面作業,準確地匯總學生所遇到的問題,教師可針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再講解。但要在原來基礎上減少書面作業的數量,選擇適合的內容,提高書面作業質量。
4.優化作業設計流程,提高作業設計有效性
(1)擬定作業目標
作業目標是教師依據課程標準,結合教材和本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形成的要求學生達到的基本水平。確定作業目標與確定學習目標的過程異曲同工,作業目標可以從學習目標演化而來,教師可以依據教案中的學習目標來確定作業目標。教師需要考慮以下問題:首先,教師需要分析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教學重難點是否在講解的基礎上配合作業得到鞏固,攻克教學重難點;其次,布置一些前置的探究性作業,學生在上課之前完成預習,或課后布置拓展延伸類的作業,增強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再次,教師還須注意哪些教學任務是教師做的,哪些可以師生合作,哪些是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的;最后,教師需要分析學生情況,如果學生能力強,作業目標要高于學習目標,反之則要降低目標要求。學生能力參差不齊,教師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滿足學生要求,供學生選擇。
(2)確定作業類型
在確定了作業的目標之后,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的知識類型選擇適當的作業類型。減少重復抄寫類作業,增加動手實踐類作業。學生在活動中完成知識的鞏固和運用。
(3)選擇作業內容
教師根據課上的授課內容、學生學習情況,選擇學生的作業內容。可鞏固前面的知識,溫故而知新;可針對當堂講課內容,進行練習;也可把作業前置,提前預習接下來的學習內容。
(4)適時評價作業
作業評價是對作業的解答,是教師評定學生的參考標準,也是學生自主學習、檢查的重要依據。批改作業需要判讀學生作業的正誤,還需給出相應的成績。根據雙減要求,成績評定增加定性的評價,減少定量的評價,比如在平時的作業中,教師口頭表述或書面標注,或教師以“A+、A-、A、B+、B-、B、C+”等分等級的形式給學生打成績,減少定量成績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打擊。
雙減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師要重視地理作業的思考與再設計,教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增加學生實踐探究的地理作業,提供更多展示的機會,對作業內容進行有效篩選,減少作業數量,提高書面作業質量,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