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地理教育是要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在日常的地理教學過程中,傳統的地理書面作業已遠遠不能完成新課標中要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要求,學生不但要做書面作業,還要有大量實踐性的動手、動腦的作業作為學習地理的補充。
一、地理實踐性作業的概念
教師布置的地理作業主要是書面作業,如三階練習冊、單元檢測卷等。而地理實踐性作業是指不通過書面答題,教師以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即可開展的一切促進學生地理學科學習的實踐性活動。如學生自制教具、學具;指導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小論文;學生搜集資料、設計手抄報、繪制公益宣傳畫或完成一次有計劃的旅游等。地理實踐性作業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主動性和創造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二、地理實踐性作業的內容
設置地理實踐性作業,應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入手,培養學生用地理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環境,觀察生活中的實際事物,能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地理知識。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同時把生活中的事物轉化成地理的研究對象,學生會感到親切、生動有趣,并且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主動地從事各種地理學習探索。例如,八年級“我國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教學內容,針對我國的自然環境污染嚴重,給學生布置了“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實踐性作業。教師親自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校園和周邊社區,讓學生親身去感受周圍的自然環境,同時要求每位學生做一件保護環境的事情,拍照留存后相互交流。通過這項地理實踐性作業,學生們切身感受到優美的自然環境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并明白了保護自然環境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環境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
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去探索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社會問題,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地理自然環境的意義,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例如:安排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地理模型、繪制簡單的地圖,搜集與地理有關的資料;走進大自然,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參觀、調查、考察、旅行等;激發學生關心生活環境中存在的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對生活中的地理問題進行探索并能夠書寫地理調查報告、地理小論文、地理感想等;對社會存在的地理問題可通過正確合理的方式進行建議、積極倡導或親身體驗來保護地理環境等;擬定主題,組織學生設計手抄報、宣傳標語等;倡導學生把搜集的與地理有關的資料、報刊等進行分類匯編等等。不限形式不限內容,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做主,既能培養興趣又能讓學生個性化發展。
三、地理實踐性作業存在問題
地理實踐性作業是一種新型的作業形式。布置實踐性作業能將學生所學的地理知識和現實生活很好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被繁重的中考學科作業占用,時間有限,部分學生不得不以“應付”老師的心態完成地理實踐性作業,學生的活動興趣被壓抑,創造潛能得不到開發。從活動內容看,地理實踐性作業內容的多少和難易程度也不易把握。實踐性作業過少則學生無法在少得可憐又不能充分自主探究的地理實踐性作業中有很好的收益,過于豐富又會占據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過難的實踐性作業無法讓全體學生都達成,過易又不能激起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好奇心。同時也很難得到其他老師和家長的支持。
四、地理實踐性作業的有效實踐
地理實踐性作業要求教師必須研讀新課標要求,鉆研教材,緊扣教材內容和結構設計出合理有效的實踐性作業。地理實踐性作業要面向全體學生,每位學生都能按照自己的探索個性化地完成實踐性作業,并在探索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地理興趣,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思維,帶著地理問題主動去探求,無形中不斷提高地理知識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地理基礎。
地理實踐性作業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作業成果及時給予準確的評價。不論是在實踐性作業的實施過程中還是對于實踐性作業的最終成果,學生非常渴望自己的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教師的關注和贊揚。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評價方法適時地對學生的實踐性作業給予評價,或是一句夸獎,或是對優秀作業成果的展覽,或是一張小獎狀,都能極大激發學生繼續進行實踐性作業的動力和信心,真正發揮地理實踐性作業的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