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海 周佳安 方怡青 曾卉妍



一、區域地理與區域地理思維
1.區域地理
高中區域地理的關鍵是建構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各區域的空間觀念,從而把相關區域涉及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等地理事物落實到相應的地圖上。運用地圖,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空間聯系和空間差異,最后明確地理事物空間發展的變化過程和規律。
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可以看出:區域比較、分析,是運用題目提供的信息或“條件”,針對題目的設問,進行信息組合、明確正確選項進行認定的過程;是針對設問,進行知識整合、組織答案的復雜思維活動。比較、分析的內容多為區域要素的比較、分析;區域特征的比較、分析;特征成因的比較、分析;區域差異的認定、比較與分析。在區域比較、分析過程中,往往要運用高中地理學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關的理論。
2.區域地理思維
“從目前高考試卷看,有人認為區域是載體,因此,不需要在區域地理上下功夫”。持有這個觀點的人并不在少數,但這個觀點存在一個概念上的“誤區”。區域和區域地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區域是一個空間概念,目標是獲取地理位置,區域地理是為了理解區域地理事物特征與差異、過程與變化、地理聯系的空間分析方法,也是地理中的精髓,是一種區域綜合素養能力的表現。筆者從近些年的高三教學經驗中總結發現,學生綜合素養水平與區域認知水平呈正相關,區域地理學習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對區域地理的理解偏差,宏觀上,會影響教學方向的把握。在新教材使用背景下,區域地理教學時間被大大壓縮(以往區域地理教學需要較長的時間學習,尤其在浙江)。鑒于多種原因,轉變區域地理的教學觀念勢在必行:①用三年的眼光去規劃區域地理的教學;②區域地理教學強調日常的滲透,而不僅僅停留在課堂上;③區域地理綜合素養的提升其實是要素綜合的要求,因此,教會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形成區域地理基本的認知非常必要。
以往高一結束之后,步入高二即可以開展區域地理教學,但目前還需要完成選擇性必修Ⅰ、Ⅱ、Ⅲ的學習才開展區域地理教學,因此,區域地理思維在選擇性必修模塊中的實踐應用非常必要。
二、區域地理與選擇性必修模塊結合的內容分析
選擇性必修模塊中很多內容可以與區域地理有機結合,共同推進區域地理和系統地理的教學,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提升了教學效果。
1.選擇性必修Ⅰ模塊中可與區域地理結合的內容分析
以“湘教版”選擇性必修Ⅰ教材為例,教材中直接或間接涉及“區域”的語言文字表述很多,還有些直接用區域圖呈現(表1)。
這些在教學中都是滲透區域地理思維的“載體”,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強調或教學滲透,既有利于區域認知素養的提升,又強化了教材知識和原理性內容在區域背景中的應用與提升。
2.選擇性必修Ⅱ模塊中可與區域地理結合的內容分析
通過整理選必Ⅱ教材中出現的區域名詞(略),可以發現,選必Ⅱ教材內容中區域名詞涉及點—線—面等區域名稱的數量、種類更多,但重復性也增多了,有些區域名詞多次出現,如上海港口、長江、長江三角洲、東部地區、我國等。因此,選擇性必修Ⅱ與區域地理教學的結合更加密切,把握區域地理在選必Ⅱ中結合滲透的程度十分重要。在選擇性必修Ⅱ與區域地理教學的結合處理上,提出如下建議。
按照“點—線—面”分層分類,梳理課本上的區域名詞。按照行政區劃分的區域如國家:肯尼亞、阿根廷、索馬里、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西班牙、新加坡;省份:美國加州山火、美國亞利桑那州沉積巖的層理構造;城市及以下:巴黎、紐約、倫敦、莫斯科、北京、東京、悉尼、都柏林、圣約翰斯、哈爾濱、梧州、武漢、羅馬、蘭州城區、西藏定結附近、花園口、黑龍江呼蘭河陳家店、山西省汾河寧化堡、郭亮村的掛壁公路、英格蘭普利茅斯附近的海灘開采鵝卵石;其他:云南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美國阿拉斯加冰川灣國家公園、臺灣野柳地質公園、四大衛星發射基地。此外,也可以按照區域類型來劃分,有利于學生對區域的學習。
在本模塊第一節區域及其類型教學時,有意識地滲透到教學中,可多在不同地圖上呈現并簡要說明。指導學生如何從空間的視角看待這些區域名詞,進而達到區域地理學習的目標。
表2中可以進一步簡化即地理位置與分布、特征與差異、過程與變化、地理聯系四個層面。在區域地理系統教學前,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前兩個層面,在學習區域地理思維方式之后,在系統學習區域地理時,便可以很快接受,而且可以較快展開深層次的區域地理后兩個層面的學習,既可節省時間,也可以提升區域地理學習的效果;另外,在本模塊的學習中避免了重復教學,也對后面教學內容做好區域認知的鋪墊。
三、區域地理與選擇性必修模塊融合路徑及實踐案例
自2021年9月至今,筆者參與一線教學近3個月,在實踐過程中,關于區域地理在選擇性必修模塊教學中融合的實踐案例有很多,下面以選擇性必修Ⅰ模塊的教學內容為例,選取不同角度的案例來分析闡述具體融合的教學思路,以供參考。
1.將教材中的區域名詞實踐化
目前,許多一線教師擔心“區域地理”教學時間緊,實則擔心學生在課后無法落實對“區域地理”基本概況的認知,建議可以利用表1中涉及區域的名稱來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再結合學法指導,讓學生能“比葫蘆畫瓢”,然后自主完成“區域地理”基本概況的認知學習。
【案例1:“黃土高原”名詞的區域化教學】
關于2.2地表形態的變化教材內容中出現了“黃土高原”區域名詞,由于黃土高原地形區區域特征的認知較為重要,無需留在中國地理學習時再特意教學,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滲透“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位置與特征(圖1、圖2),在區域認知的基礎上,更有利于學生理解黃土高原地區的地貌形態及形成原因。
在黃土地貌教學中,可以先呈現黃土地貌景觀,并呈現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圖(可配主要經緯網),黃土地貌景觀在區域圖上的呈現,可以給學生空間認知的感受,有利于學生調用區域地理的相關知識理解該地貌類型的成因問題。關于黃土地貌塬、梁、峁的形成與發育問題也更容易理解,日后學習中對水土流失問題、黃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地方性分異規律具有重復性(塬、梁、峁地貌在黃土高原上的重復重現)的規律等也有滲透和梯度認識作用。
表1中呈現的區域名詞可以分為地理位置的名詞、地形區的名詞、區域地圖等幾類,對于這些區域名詞可以分層次教學實踐化,尤其是日后區域地理著重強調的區域,這樣可以在不同時間進行區域地理的教學,從而達到最終教學的目標。
2.將教材中的知識點區域化
將知識點區域化可以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讓學生了解知識點應用的區域背景,提升學生在真實區域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2:“鋒面系統”知識的區域化教學】
圖3是鋒面氣旋知識圖,圖4是將鋒面氣旋知識點放在區域背景上認知,給學生一種空間視角,再講解鋒面氣旋經常出現在中緯地區,比較直觀,這樣也可以讓學生理解鋒面氣旋對我國不同地區帶來的影響。圖5在我國較為常見,尤其是在冬春季節,當圖中冷鋒鋒面出現的時候,能夠非常直觀地呈現冷鋒系統對所經過地區的天氣影響,可謂知識點區域化帶來的有利現象。圖6為帶有區域坐標(經緯網)的示意圖,可以結合圖示信息設問:“此時影響甲地近地面的天氣系統是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調用區域地理知識,調用區域知識也分成不同層次:①直接判讀出是南半球,因為南極圈內出現大陸;②通過經緯網,判讀地球運動方向為順時針,推出南半球;再調用天氣系統知識點判讀,由氣流的運動方向可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低壓氣旋的東側,低緯暖氣團的勢力較強,推動高緯的冷氣團向南移動,形成暖鋒。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從圖3~圖6,知識點區域化之后,除了可提升對知識點的理解之外,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水平,也可以促進區域認知較差的學生課后“回爐”再認識,形成一種習慣后,大大減少了日后推進區域地理基本認知所消耗的課時,從而達到有效“串插”教學的目標。
3.“專題教學”內容的區域化
選擇性必修Ⅰ自然地理基礎模塊涉及地球運動、地殼運動、大氣運動、水運動等圈層,完全按教材模塊教學,較難達到自然地理系統的知識和能力素養要求,因此,需要增加部分專題內容,如:氣候、河流等。以氣候為例,從知識層面教學,無法讓學生達到對氣候專題的深入理解,因此,個人采用在區域背景下,展開氣候小專題教學,通過地圖展示、特征對比、成因分析、特殊區域運用在任務式學習中有層次地推進。案例3為氣候專題教學滲透在區域地理中比較分析的一個典型案例。
【案例3:氣候專題的區域化教學】
材料:東亞和北美局部地區氣候類型分布范圍輪廓圖及部分城市氣候資料圖(圖7),完成問題。
準備:在圖中用彩筆涂繪東亞和北美的氣候類型分布(同一種氣候類型用同一種顏色)。
任務1:完成表3。
任務2:特征差異及成因分析。
(1)指出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的氣溫差異,并說出原因。
(2)日本與中國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差異及其成因分析。
(3)與洛杉磯相比,溫哥華的降水特點有_____________,并分析原因。
(4)東京和洛杉磯兩座城市緯度相差不大,但夏季氣溫差異較大,請分析原因。
(5)瓦爾迪茲的年降水量平均約1 626.6mm,某些年份降水量高達2 500mm,請分析原因。
任務3:特殊氣候類型的成因分析。
(1)溫帶季風氣候只分布在亞洲的原因。
(2)熱帶季風氣候不僅僅東亞存在,南亞也有,請分析成因上的主要差異。
(3)尤卡坦半島沿海為熱帶草原,而“內地”是熱帶雨林,請分析成因。
四、高考試題解題中區域地理思維作用的思考
筆者結合近幾年來高三的教學經驗,發現區域地理思維較弱的同學,難以應對目前較為靈活的高考試題,直接來說,就是難以獲取高分段,空間思維是地理學科素養的核心之一,把區域當作“載體”的教學定位,在最終的評價中可能會失去優勢。
區域僅僅當成“載體”,其實忽視了其作為空間定位之外的意義,如區域承載著很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特征,例如,給出黃土高原地區,如果按照空間定位,就是一個帶有經緯網的區域圖,只不過黃土高原作為案例出現頻率高,比較熟悉,但換成另一個世界范圍內不熟悉的區域呢,區域內的自然和人文環境還會比較熟悉嗎?更不用說區域內部環境要素之間的關系和演變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了。當然,并不是要采用以前“八股文”一樣的教學方式,但忽視區域思維的培養將難以適應目前的高考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