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蓉 邢曉鳳
教育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動力。浙江作為經濟大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是國家賦予浙江的重大使命,而高等教育在促進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的發展格局下,浙江如何對高等教育的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和調整?站在全球化版圖上,面對當下和未來,如何考量區域高等教育的發展?浙江省教育廳廳長毛宏芳就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做強存量、做精增量,積極探索新機制舉辦高水平大學
《教育家》:毛廳長,2017年,國務院發布《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進區域教育協調發展,優化教育資源區域布局”。從您所在的區域來看,省內高等教育的區域布局現狀如何?需要做哪些優化和調整?
毛宏芳:“十三五”以來,浙江深入實施高等教育強省戰略,堅持內涵發展,不斷優化布局結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提升。目前,全省高校109所,在校生140萬人,教職工11.4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6.3%。從區域結構看,高校布局以杭州、寧波、溫州、金義(金華—義烏)四大都市區為核心,圍繞產業帶和都市圈布局進行調整優化,形成了各設區市中心城市“一本一專”或“一本多專”的高等教育空間格局。但是,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浙江省高等教育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問題。一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仍顯不足,大學建制高校僅18所,省屬有影響力的高水平大學不足,與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市相比有較大差距。二是職業院校層次不高,目前僅有2所本科層次職業技術大學,難以滿足浙江省產業結構迭代升級的需要。三是高水平的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偏少,層次不高。
“十四五”時期,我們將更大力度推進教育強省建設,超常舉措實施高等教育強省戰略。一方面,著力做強存量,引導高校科學定位、分類發展,加快推進條件成熟的學院更名大學,根據教育部統一部署穩妥啟動獨立學院轉設;另一方面,著力做精增量,積極探索新機制舉辦高水平大學,爭取設置更多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和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總體目標是到2025年,形成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發展格局,高等教育布局結構不斷優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有效擴充,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70%以上,60個左右的學科進入全國前10%,部分學科(領域、方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省。
引導高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辦學定位調整優化專業結構
《教育家》:高等教育的布局取決于歷史原因、人口分布、國家戰略等多種因素,又與地方的經濟模式和產業結構等息息相關。您認為浙江的高校在專業布局和產業對接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要如何解決?
毛宏芳:近年來,浙江聚焦雙向賦能、雙向服務,積極推動高校與地方融合發展、同頻共振。重點是深化專業建設供給側改革,引導高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辦學定位調整優化專業結構。目前,我省本科高校共設置2521個本科專業,專業大類占比與三大產業結構基本吻合。近三年,我省高校主動布局一批服務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大戰略需求的專業,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產業急需專業103個,占新增專業總數的61.31%;加大專業調整力度,撤銷就業率低、與產業發展契合度不高、與學校優勢特色關聯度低的本科專業101個。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省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鏈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錯位,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契合度、匹配度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專業細分度較高,協同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專業設置前瞻性研判需要進一步加強。
一是要引導高校主動對接浙江省“415X”(4個世界級先進產業群、15個“浙江制造”省級特色產業集群、一批高成長性“新星”產業群)先進制造業集群和“315”(“3”是“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15”是包括云計算與未來網絡、智能計算與人工智能、微電子與光電子等15大戰略領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加強科學論證,通過關、停、并、轉等多種形式,持續優化調整專業結構,努力從單向、被動的靜態適應向互動、主動的動態適應轉變。
二是以優勢特色學科建設為引領,依托既有資源和優勢,加強對新專業設置的資源供給與支撐。引導高校加快打破專業壁壘,開展交叉融合創新,強化集群發展戰略,支持多專業協同,努力實現專業群建設由“物理組合”向“化學反應”轉變。
三是在專業設置中統籌外部需求和多方要素,完善產教融合與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實施協同育人項目、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等載體,構建專業與產業協同發展的模式,打造各方主體深度參與專業全過程建設的協同運行體系。
不斷完善分類評價體系,構建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
《教育家》:在區域治理維度下,教育評價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您認為要如何從高校類別、學科優勢以及經濟貢獻的增值性等方面,來制定和完善大學的分類評價?
毛宏芳:大學分類評價無論對一個地區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還是對某一所大學的發展而言都非常重要。一定意義上說,抓住了大學分類評價就抓住了牽引大學發展的“牛鼻子”。就浙江來說,目前我省高校主要分博士學位授予高校、碩士學位授予高校、學士學位授予高校和獨立學院四大類,每類高校制定了差異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且這一分類評價體系也要不斷完善。我們希望構建一個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讓每一所高校都能找準定位、發揮優勢、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一是要尊重不同高校的內在差異。因學校類型、發展歷史、發展戰略、資源稟賦、師資力量、生源條件、政策支持力度等因素的差異,每所高校的發展道路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高校的辦學水平,而要充分考慮不同高校的學科優勢差異、發展基礎差異,盡可能為不 同類型的高校設定科學合理的賽道,引導高校在適合自己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跑出精氣神。我們不僅僅關注高校取得的成績和突破,更要看是在什么樣的基礎和條件上取得的成績和突破,關注高校的“增值空間”和“成長提升度”。
二是要對接國家和地方發展需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亟須高校展現新擔當、新作為。在大學分類評價中,要注重提高社會服務評價維度的比重,引導高校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發展需要。對浙江而言,一方面,要引導高校開展有組織的科研,瞄準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另一方面,引導高校立足浙江大地,服務“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三大科創高地建設,為浙江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現代化先行作出重要貢獻。
三是要對標國家“雙一流”建設。我省入選“雙一流”建設的院校只有3所,與浙江作為經濟大省的地位還不相匹配,離老百姓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期盼還有距離。大學分類評價要與國家“雙一流”建設對標對表,但并不是為了入選而對標,而是通過對標,引導高校找準定位、明晰問題、看清差距、選對方向,緊扣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等五大建設任務,以及加強和改進黨對高校的領導、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實現關鍵環節突破、構建社會參與機制、推進國際交流合作等五大改革任務,在持續建設中推動高校實現高質量發展。
國際化是浙江高等教育提升質量、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途徑
《教育家》: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建設教育強國注入了不竭動力,我們正著力構建中國式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站在全球化版圖上,面對當下和未來,您認為要如何考量區域高等教育的發展?
毛宏芳:國際化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和重要目標,也是我省高等教育提升質量、推動教育從“跟跑”走向“并跑”乃至實現“領跑”的關鍵途徑。總體來看,我省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具有良好基礎。建立了全國第一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寧波諾丁漢大學,擁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22所,居全國第3位;獲批建設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改革創新試驗區,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列入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來華留學生數量居全國第4位;22所高校在26個國家設立29所“絲路學院”,3所學校入選國家首批魯班工坊運營項目,入選總數居全國第2位。但對標國際一流和國內先進省份,我省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水平需進一步提升。面向未來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在國際高等教育坐標系中審視我省高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相比,我省高等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存在著核心競爭力不夠強、治理結構不夠完善等問題,需要深入思考如何主動對接國家和浙江發展戰略,如何提升辦學質量和自身影響力,通過一個時期的努力,走進世界高等教育舞臺中央。
二是要以國際化視野謀劃我省高等教育。更大力度推進教育強省建設,積極引進海外高水平高校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進一步優化我省高等教育布局。重點鼓勵填補空白、解決“卡脖子”技術、引領未來的重要項目建設,例如北航中法航空學院、橫店英國創意藝術大學等。
三是要用國際化途徑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創新。通過中外合作辦學、來華留學、境外辦學、聯合科研攻關等重點國際合作,統籌推進課程、教學、科研、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等核心要素的國際化,推動高等教育深層次改革創新。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參與國際組織多邊教育行動,主動在全球教育發展議題上提出新主張、新倡議和新方案,從國際教育規則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制定者和積極倡議實施者。
2022年2月,教育部與浙江省人民政府簽訂《關于共同推進浙江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備忘》,明確支持我省建設教育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高地。我們將從11項主要任務、10項重點工程方面著力,以開放匯合作之力、聚創新之勢,不斷整合優質資源,匯聚高端創新要素,打造更高水平、更具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新品牌、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