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雁 劉春風

目前,我國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產業的復雜性、多樣性促使工作崗位不斷變化。同時,各行各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對人才的規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必然促使職業教育要不斷豐富人才培養的目標,圍繞“高質量”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幾年來,學校依托區域產業深化專業內涵,構建了“群鏈融通”的現代素養培養路徑,有效促進了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職業技能的強化、創新能力的提升。學校以智能制造中心的三大分中心為載體,運用“群鏈融通”理念,促進學生職業認知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
“崗位群”與“認知鏈”交融,培養學生的職業認知能力
職業認知能力是指個體以實際生理和心理(自我認知)為基礎,對當前社會各類職業的工作性質、發展現狀、未來前景,及從事這些職業所需掌握的知識、技能和其他條件的認識和理解。通過校內外“職業體驗中心”所構建的“崗位群+認知鏈”培育路徑,學校設置相關崗位課程,讓學生實現對自我、崗位、職業的認知。
“見崗”體驗——自我認知。中職的生源來自初中,學生對專業及職業情況大多沒有深入了解。為了讓學生真實地體驗崗位,學校通過校內VR虛擬工廠,讓學生感受真實的崗位環境,根據步驟提示,完成某產品的簡單裝配,近距離了解該職業崗位群的工作內容,并結合自身的生理、心理、興趣、價值觀、能力和人格等因素,客觀分析自己的職業傾向。
“識崗”體驗——崗位認知。本階段是在“見崗”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深入了解該專業所從事崗位的工作內容,通過多崗位輪換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崗位任務的操作流程、崗位必備的專業知識、技術技能和職業素養,感受技術人員在工作中體現出的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形成對職業的客觀認識。
“跟崗”體驗——生涯認知。在“識崗”的基礎上,通過對職業前景的分析,讓學生深入企業某一固定崗位,跟著企業導師體驗崗位任務的實際操作和工藝流程,結合自我認識、職業認知初步形成職業生涯規劃。
“任務群”與“技術鏈”互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綜合實踐能力是指完成復雜任務和解決新問題所具備的實踐能力。從教育的規律出發,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般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載體,目前“項目化課程”在職業教育中認可度最高,為此,本環節模擬企業的運作模式,在“生產型實訓中心”通過構建“任務群+技術鏈”的培育路徑,培育學生的單一技能、綜合技能、拓展技能。
根據學生的學習成長規律,學校將綜合實踐能力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以單一性變化為特征進行操作的單項技能,以組合性和模塊化為主要特征的綜合技能,能完全對接崗位實際任務的崗位技能。通過院校企三方師資聯手,進行能力本位三個階段的遞進式培養,夯實基礎,全程滲透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任務“定單”——強化單項技能。通過構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模擬企業管理機制,由教師擔任廠長,根據學生的技能水平,讓他們擔任不同的崗位角色,如技術主管、班組長、操作人員。將來自校企合作企業的產品按照單一技能的不同進行工藝劃分,通過“固定任務單”的形式,針對學生某項技能進行強化訓練,讓他們能熟練掌握該項單一技能,并以企業的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
任務“選單”——運用綜合技能。在學生掌握了多項“單一”技能的基礎上,結合區域產業特色,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建立校外企業學區,由學校提供部分實訓設備,以企業技術人員為導師,以企業較為復雜的產品為載體,通過“選擇任務單”的形式,綜合應用多項基礎技能,進而解決較為復雜的任務,同時將崗位職業素養融入其中。
任務“接單”——對接崗位技能。本階段通過“承接任務單”的形式,學生通過主動對接崗位技能承擔完整的任務。根據校企實際需求,學校構建了產業學院,校企共同開發課程資源、評價體系,通過牧野云學院等平臺打造線上自學模式。依托企業先進生產設備,學校提供基礎環境,構建混合所有制實訓基地,融學校專業教師、企業技術骨干為一體,組建校企協作式教師創新團隊。提升校內學生技能水平的同時,也為企業在崗員工開展專項培訓,實現雙員共育。
“問題群”與“創新鏈”疊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的本質在于用新的角度、新的思考方法來解決現有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本環節通過在“技術研發中心”設立校內兩創學院,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方法、創新能力的培養。
“征集”問題——激發創新意識。“問題”來源于對生活實踐的深刻理解和反思,是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學校引導學生從生活、生產多方面去思考事物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通過“征集”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后續的創新能力培養奠定基礎。
學校組建愛迪生學院,建立技術創新創意問題征集評比獎勵制度、師生技術創新與改造項目管理制度、技術成果獲獎以及專利申請(校內1+X證書)制度,建立全校聯動的技能等級與技術專利“雙軌并行”教育工作體系。構建“小精靈”工作室,選拔部分學生進入創新型企業研發中心學習,與企業導師“一對一”結對,參與企業產品研發及技術改進,在真實環境中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解析”問題——提升創新方法。對問題的“解析”是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原理的過程,借助工程思維模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組建創新團隊,對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礎上選取有價值的創新問題,進行重點研究、討論,并制定解決方案。
學校以企業產品為載體,以產品逆向開發為教學流程,以工作任務為依據,重構課程內容。開發CDIO工程教育課程,讓學生在構思、設計、實施、運作中,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提升創新能力,培養他們成為具有職業素養、工匠精神的創新型、復合型技能人才。
“突破”問題——形成創新能力。問題的“突破”重在實現,借助“技術研發中心”的設施設備,在專業教師、企業技術人員的參與下,指導學生解決問題,形成創新成果。
在政府、行業助力下,學校與18家地方企業組建技術創新校企合作聯盟,定期召開聯盟研討會,企業拋題、校企共同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開展定期駐企機制,開展崗位實踐、調研,解決實際生產中出現的問題,與企業技術人員共研產品。學校6位專業教師擔任嘉興市科技特派員,在充分調研地方產業需求的基礎上,為企業解決實際難題,并協助申報科技項目,助力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群鏈概念,其中“群”側重于企業,“鏈”側重于學校,強調系統性和融通性。學校通過群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將不同領域碎片化的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群鏈融通”教育理念。此外學校還構建職業教育“群鏈融通”模型,通過構建不同媒介間相互融通的框架,在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工作中發揮群鏈效應,進而在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上發揮更大潛能。
責任編輯:鄧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