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 孫麗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師要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升語文教育的教學質量,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本文從語文核心素養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關系入手,對當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現狀進行分析,并對語文核心素養指向下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策略進行探究。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現狀
教學認知“盲目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以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為主要依據,讓學生自主活動,獲得直接經驗和實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學習。教師的作用在于“導”,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的發展提高。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應該和學生一樣是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是以朋友的身份參與活動,與學生交流。然而教師習慣站在“教育者”的高度俯視學生,“教育”學生,容易成為活動的“統治者”和“支配者”。
教學方式“標準化”。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學科課程的發展和升華。學科課程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指向下,一個重要的任務是著眼于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建構起科學的知識體系,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習慣于采用學科課程的教學方式:“創設情境、揭示課題—圍繞課題、開展活動—教師評價、課堂小結”,事實上學生在這種早已預定好的環境中進行實踐活動,自主學習方式能力會受到限制,他們不過是在老師的安排下一步一步配合老師完成任務而已,這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初衷相去甚遠。
評價標準“模糊化”。評價標準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判依據,也是活動開展的核心部分,它反映了活動的價值導向,學生在活動中為了達到評價標準而不斷努力,整個活動中學生的行為都受到評價標準的影響。然而老師和學生大多是在展示活動中,針對自己的主觀感受進行點評,或是簡單地用數字評價,一定程度上會模糊學生活動的重點,導致學生將重點放在分數的攀比上,而忽略了對自身行為的關注。使教師“教”無目的、學生“學”無目標,無法發揮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多元個性發展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活動開展中,應制定靈活有效的評價標準。
教學內容“空洞化”。不少教師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等同于學科課程,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是確定一個主題,讓學生自由發揮,因而在教學內容上缺乏設計意識,把活動指導看作知識講授,使綜合實踐活動變成學科知識技能的單向灌輸,從而使語文實踐活動課形式化,語文實踐活動成了空洞的知識演練場地,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策略
融入核心素養理念,聚焦學生主體發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是要做到在活動中關注學生主體的發展,利用活動激發學生的內在發展動機,關注學生未來發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簡而言之,融入核心素養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方向和途徑就是聚焦學生主體的發展。
一是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利用獎懲評價手段,充分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為了獲得獎勵,避免懲罰,自主參加活動、尋求能力提升和自我突破的意識會進一步加強,有助于學生主體意識的喚醒,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二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為學生,有關活動的選題、設計、實施和評價四個方面的內容,都應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不再是權威的象征,而是以一個朋友、參與者的身份進入活動中。在活動選題上,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出建議,但具體的決策權要由學生來執行。活動成員,由學生根據分工或者興趣特長等自由組合。活動的方案,合作小組自主設計,共同商量活動環節、學習方式、人員分工、成果展示形式等。學生既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決策者、設計者,也是實施者,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自主解決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優化活動內容形式。一是利用教材資源。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可通過利用語文教材,探尋活動資源,優化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如可根據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學習活動專題,挖掘其活動資源,建立活動框架,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獨立、完整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體系。
二是關注生活素材。在確定活動目標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全面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要善于融入生活元素,加強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同社會、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活動素材。
三是融入地域特色。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探尋身邊能夠利用的地域社會性課程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革命遺址等,使之成為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場所。例如開展“身邊的文化遺產”活動,鼓勵學生在特定的環境場所中,通過咨詢和記錄該遺產的歷史、獨特人文價值、代表性景觀、故事傳說、相關詩文和對聯等,去思考感悟、追憶鑒賞,以此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制定多元評價標準,助推學生個性發展。一是評價標準多元化。評價標準是學生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方向指引。基于學生能力層次的不同、個性特點的差異,在制定評價標準時,不能用一刀切的標準去評判多樣的個體,需要充分考慮學情,在滿足大多數學生需求的基礎上,兼顧不同個性、不同能力的學生,制定多元的評價標準。
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實施評價時,以評價量表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為每一項評價項目賦上相應分值,根據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對照評價量表打上分數,將分數作為評價標準,評判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這種定量評價標準有利于幫助學生直觀感受與其他同學的差距,有利于教師把握學生活動的完成情況,提高活動效率,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挖掘自我潛力。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致力于學生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及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但意識、思維、審美等指標在制定評價標準時難以量化處理,很難用簡單的數字或等級來表示。所以在制定評價標準時,對于難以量化的指標,需要做出必要的定性描述,幫助學生明確活動努力的方向。但與定量評價標準相比,只有文字表述,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評價標準可以將定量和定性相結合。
二是定性分層靈活化。評價標準要照顧到所有參與活動的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普遍性,但學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識儲備存在差異,普遍的標準可能會適合大多數學生,但也會在無形中阻礙一部分學生的發展。制定合適的評價標準是高效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展開有效評價、發揮評價對學生促進作用的重要前提。所以,為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評價標準需要體現出層次化和差異化。
在評價標準制定過程中可借鑒定量與定性評價標準的優點,在定性描述評價標準的基礎上進行分層,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置相應層級,做到既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又能給學生提供活動方向的指引。
只有合適的評價標準才能最大程度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所以,為了尊重學生的多元個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標準需要在照顧到多數學生的基礎上,兼顧學生個性和主觀意愿,進行分層化處理。
對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斷提升有效性,進而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廣大初中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的重大問題,同時也需要語文教師提高認識、深入研究和有效探索。
責任編輯:邢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