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將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養之首,明確指出學生要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文化自信是語文的根脈,閱讀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石。金華市環城小學將數字化改革的重點放在智慧閱讀建設上,通過文化數字化戰略賦能文化自信,提出小學生立體閱讀育人模式。通過提煉關鍵能力,厚植文化自信之根;抓牢關鍵節點,強勁文化自信之莖;整合關鍵資源,繁茂文化自信之葉;落實關鍵活動,激活文化自信之魂。
提煉閱讀關鍵能力,厚植文化自信之根
文化自信是一種核心凝聚力,是核心素養的基石。閱讀是走向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在閱讀中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實施全面育人目標的關鍵性策略。通過閱讀認識世界、獲取信息、發展思維和獲得審美體驗,從而在整個閱讀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形成核心競爭力。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對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能力是每個學生都應該培養的一種能力。我們以“文化自信”為靈魂,提煉出了字詞掌握、信息提取、歸納推理、欣賞共情、反思評價、想象拓展六個維度的閱讀能力,各個維度之間各自獨立、柔性進階,形成一個完備閉環。
抓牢閱讀關鍵節點,強勁文化自信之莖
課內重組:從“學段要求”到“能力節點”。語文新課標強調學生閱讀方法的掌握和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同時,語文新課標按照“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大板塊,細分了各年段的學段要求,處處有“認讀能力、閱讀理解能力、閱讀鑒賞能力、閱讀評價能力、閱讀活用能力、閱讀技巧”6個閱讀能力要求的痕跡,而且層級梯度螺旋上升。學生各個階段閱讀能力的發展并不均衡,結合學段要求,我們梳理出6個閱讀能力,以及其在哪個節點作為學校閱讀教學的重點,并標注重要程度,個人的閱讀測評和學校的閱讀活動也將以對應時間節點內的重要程度而開展。
學習互聯:從“題庫資源”到“閱讀測評”。環城小學采用校園閱讀測評體系,根據語言學、解釋學、符號學等哲學理論研究成果,參考PISA、PIRLS、NAEP等比較成熟的閱讀能力測評分級體系,結合中文語境的理性經驗判斷,建立了一整套科學、完備的中文閱讀評價維度體系,為中小學生的閱讀質量監測與個性發展提供解決策略。我們緊跟6個閱讀能力的節點和圖書資源難易程度的評價指標,逐層架構,靈活變通,共建設760本圖書的題庫測評資源。
閱讀平臺針對低段繪本圖書每本書匹配8—15道符合能力維度的測評題,中高段圖書每本書匹配15—25道符合能力維度的測評題。學生完成5次高于當前閱讀等級測評后,系統會計算答題正確率,當正確率大于60%則升級到該閱讀等級。系統根據學生測評結果,結合閱讀經歷、閱讀范圍、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主客觀因素,構建階梯閱讀測評維度,考查學生各項閱讀能力,多視角跟蹤學生閱讀軌跡。
分層再造:從“內生需求”到“精準供給”。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傳統閱讀與智慧閱讀在閱讀時空、閱讀狀態、閱讀方式、閱讀需求以及應用價值等方面有著很大區別,尤其是閱讀需求的轉變。閱讀書籍和閱讀課程按需精準供給,滿足了每一個學生的閱讀需求,讓個性化閱讀在萬物互聯時代成為現實,讓“精準供給”精準服務每一位學生的閱讀成長。
能力維度圖反映學生在某一特定閱讀等級下的閱讀狀況。通過大數據分析,教師調整閱讀方向,根據學生特長、愛好,指導學生“分層閱讀”,給學生提供更包容的“分層”指導。
成長共生:從“閱讀報告”到“閱讀圖譜”。通過采集閱讀過程的基礎數據,利用信息技術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橫向比較,縱向跟蹤,生成專屬于每個人的“閱讀報告”。校園閱讀系統支持學生個體閱讀軌跡的跟蹤和采集,繪制閱讀報告,跟蹤學生閱讀行為的認知效驗。以科學的數據報告,將閱讀能力可視化、閱讀軌跡立體化,多角度呈現、多維度分析學生的閱讀。同時便于教師跟蹤閱讀進度,更好地指導閱讀。
整合閱讀關鍵資源,繁茂文化自信之葉
建設場景資源,打造“紅色”基地。環城小學已建成“特色館(校史黨史陳列館)—文化廊(廉政文化長廊)—宣講角(環城學子宣講角)—上書房(家風上書房)—四聯盟(“博物館、日報社、科技館、婺劇院”館校大聯盟)”五級全域閱覽區域,打造德育陣地。
沉浸在場館實地閱讀中,學生能獲得更多有效的、深層次的信息。比如:博物館是環城小學學生的拓展基地,博物館課程讓學生的知識由書面變得更加立體,《走進博物館》課程,讓學生在書中獲得的知識變得立體起來,書中人物的真實場景在博物館被還原,書中提到的物品在博物館被呈現,學生的學習從二維走向三維,知識被立體建構起來,學生的理解更深入、思考更深邃。
精選數字資源,落實“課標”主題。在數字化閱讀環境中,“指尖閱讀”“埋首經典”并不矛盾。相比傳統紙質閱讀,數字化閱讀改變了文本的載體而非內容,故不會影響閱讀的深度。只要精選優質的數字資源,重返經典閱讀之鄉,引導學生“擇真而讀、擇善而讀、擇美而讀”。
語文課程標準羅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大主題的課程內容,并要求安排的學習內容占60%—70%,其他文學作品占30%—40%。在三年的實踐下,環城小學選擇的平臺推送了主題齊全的數字資源,正確引導了學生的閱讀方向。
推薦紙質資源,豐盈“文化”綠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立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據了解,紙質書仍然是學生的第一選擇,它能抵達閱讀本質,讓我們的閱讀更加從容。考慮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學生的閱讀建議,結合學校的特點,我們科學制訂了分主題閱讀計劃。教師按時推送經典數字資源,將“閱讀貫穿于生活”,激發學生的閱讀能動性,促使學生高效地閱讀。把它“化”為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形成主題序列的經典內容。
落實閱讀關鍵活動,激活文化自信之魂
品書類活動,解讀書中精華。學校在第一學段開展“欲與書山試比高”“曬曬我的閱讀存折”等活動,根據自身實際確定閱讀目的,選擇圖書和適宜的版本,合理規劃閱讀時間。讓學生在大量閱讀中自然地培育人文精神,提升語文素養,提升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獲得獨特體驗和價值熏陶,培育核心素養。
演書類活動,再現書中故事。學校在第二學段開展“制作小人書畫冊”“尋找最美讀書聲”等活動。搜尋經典革命題材,組織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抓住關鍵片段,重現一個個經典的場景,再現書中人物,形成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當先鋒的校園氛圍。激勵學生好好學習,感受革命先烈的高尚品質、弘揚真善美,為學生注入蓬勃向上的強大精神力量。
訪書類活動,探訪書人書事。學校在第三學段開展“經典人物書友會”“為土地上的小人物立傳”等活動。讓學生從書中尋找榜樣,看到世界的“廣度與深度”,知道未來有無數種可能性的存在,在面對挫折時無數閃爍光芒的人物能給孩子帶來勇往直前的力量。
論書類活動,對話名家學者。學校在年級組開展“暖講壇侃大山”“探尋博物館的力量”等活動。各年級每期推薦6位優秀辯手,組成訪問團,羅列好訪問提綱,明確任務分工。在對話名家學者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續書類活動,編寫人物傳記。學校在全校開展“見微知著·點評經典”微書評、“品讀經典·故事新編”名著續寫等活動。評價可以展現學生文學作品的欣賞水平,傳承先輩的精神力量;續寫需要學生走進廣闊的文學藝術世界,學習和運用聯想和想象,嘗試富有創意的表達,想象必須合理,情節必須連貫。推動學校數字化改革下“文化育人”的整體發展,形成了一套小學生立體閱讀的育人路徑,根植學生的文化自信,產生文化傳承使命感,學生的閱讀素養持續提升。通過校園閱讀系統,精準掌握學生閱讀能力的分析數據,將學生從閱讀而生發的隱性能力的養成進程可視化,為學生打造一個既有科學指導,同時又不乏人文關懷的閱讀體系,使學生獲得最適合的閱讀指導和最大程度的閱讀收獲,勾連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各項閱讀能力的綜合發展,形成智慧閱讀生態,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責任編輯:邢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