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彩 胡清萍



一、數字化“思樂課堂”的背景
數字化“思樂課堂”,是2021年羅湖區教育局率先提出的教育改革方向,是指利用數字化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高效愉悅課堂,其理論模型(圖1)。“思”即思維能力,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積極思考與思維創新,古語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的任何學習成果都需要其進行積極的思考,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才能獲取。“樂”強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學的快樂,學的愉悅。李家清教授在《核心素養: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新指向》一文中指出:地理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教育賦予人發展的價值體現,是以滿足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要的關鍵素養[1]。古語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而思,思而樂,樂而學,思樂課堂就是讓學生由樂學到會學到好學,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概念,規定了學生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地理課程也深化改革,明確新指向。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然而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沒有明確,結合對地理核心素養內涵進行揣摩,更新理念,調整教學目標,體現地理核心素養[2]。
筆者秉承“為教學增色,為學生減負”的教育教學準則。在地理課堂上聯系實際,始終緊扣思樂課堂理念進行有效教學,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實踐與反思。本文結合新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四節“自然災害”為例,在地理教學中通過各種活動策略,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地理核心素養。
二、地理核心素養引領下的課標分析
課標要求: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理解我國的氣象災害,如旱澇、臺風、寒潮、沙塵暴等,理解我國地震災害:如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筆者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實例。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對這節課的課標解讀如下。
【地理實踐力】正確認識和對待我國自然災害,學會一些救災、避災的方法。
【人地協調觀】理解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理念。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中,挖掘學科素養、提升教學經驗,是當前提高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能力最重要的方式方法。
三、地理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堂教學實踐
麥基奇(Mckeachie,1986)的研究證明,在聽課的前10分鐘,學生記憶70%的信息;在最后10分鐘,學生只記住20%的信息。隨著課程的進行,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喪失,注意力逐漸下降。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前幾分鐘內迅速進入本節課重點。
【情境導入】
新聞報道:2021年7月20日第7號超強臺風查帕卡廣東登陸,下面我們一起觀看當時的場景(圖2)。
師:認識身邊的自然災害。展示圖片短視頻,提出問題。什么是自然災害?必須同時滿足哪兩個條件?
生:學生觀看短視頻、書并回答問題,找到自然災害的概念。理解自然災害的定義。
【設計意圖】從常見的關于自然災害的新聞報道切入,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迅速調動學生學習的愿望。
【新課講授】
活動一:認識常見的自然災害
從身邊的自然災害入手。圖片資料展示,提問下列現象哪些屬于自然災害?
課件展示:
①2021年3月廣東主要水系之一的東江源頭遭到非法化工企業的破壞,化工廠廢水泄露,污染了河流,兩岸的人們叫苦連天。
②12.20深圳山體滑坡造成69人死亡,8人失蹤。
③2021年清明節期間,廣東省發生較大性質的森林火災31宗,大部分原因是由掃墓引起。
④2021年第7號臺風查帕卡從廣東省江門市害宴鎮登陸,直接經濟損失52億元人民幣。
生:學生分小組合作思考并回答問題,相互交流,評價自己和別人的結論。獨立閱讀課本,找到相關答案,完成導學案。
師:及時指導,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修改指正。并指導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建構(圖3)。
【設計意圖】小組活動要求:每個小組成員先獨立閱讀課本內容,完成學案中的探究任務。對不理解不會的作業做出標記。然后小組內交流答案,提出自己發現的問題,最后得出結論。
【拓展】我們廣東省的自然災害頻繁,加上臨海,還會有海洋災害:如:赤潮,咸潮,臺風暴潮等。
【學以致用】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下列問題,完成導學案。
(1)下列不屬于廣東省常見的氣象災害的是
A.? ? ?B.雷電、暴雨、龍卷風
C.洪澇、高溫、干旱、冷害? ? ? ? ? ?D.沙塵暴、雪災、寒潮
(2)下列屬于廣東省必須防御的地質災害的有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泥石流 ④崩塌
A.①②③? ? ? ?B.②③④? ? ?C. ①②④? ? D. ①②③④
(3)下列不屬于廣東省常見的海洋災害的是
A.臺風暴潮? ? ?B.赤潮? ? ? ?C.咸潮? ? ? ?D.暴雨
(4)下列對廣東省的自然災害特點描述正確的有
①發生頻率高 ②種類多,其中以氣象災害最多 ③沿海地區以氣象災害為主,地質災害也較多 ④北部山區以地質災害為主,旱澇也較多
A.①②③④? ? B. ①②③? ? ?C. ②③④? ? ?D. ①③④
【小結】人們常說“禍不單行”。如臺風、洪水會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山區的河谷地帶,地震也會引發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活動二:防災減災措施(師):自然災害頻發是我國基本的地理國情之一。針對這一國情特征,我們要十分重視防災減災工作。(投影一組圖片)教材第58頁圖2.50“臺風”、第59頁圖2.51“防護林”及圖2.52“救災”。(提問)1.這幾幅圖片反映了什么內容?2.我們有哪些措施可以防災減災?
生: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代表回答,并完成導學案內容。
①提高監測、預報的水平。
②修建和保護各種防災工程(如修建防風海堤、保護和種植紅樹林等……)。
③建立健全的災害應急、救援和救助體系。
④加強公民的防災意識和能力。
(師生共同總結)從國家和政府方面,努力提高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預報自然災害的能力;建立較為完善、覆蓋較為全面的防災工程;可以建設一大批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并及時調動救災人員,努力使受災損失降到最小。
【設計意圖】培養提取地理有用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和總結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地理現象,地理原理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讓學生養成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形成快樂高效的學習理念。
【承轉】當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時,我們每個人應該如何防災減災呢?
活動三:防災應急避險知識
師:①播放避災自救視頻。②讓學生模擬地震來臨時的自救。③防災應急避險知識。
生:學生閱讀60頁關于避災方法的圖文資料(圖4),觀看避災自救視頻,師生交流。
①防→準備應急物品(如:_____________等),密切關注_____________等。
②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逃→撤離危險地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設計意圖】回歸生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學以致用】
(1)下列行為不屬于中學生當前力所能及防災的行為是
A.密切關注天氣預報
B.學習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知識
C.家里長期準備一個應急包
D.修筑各種防災工程
(2)下列躲避災難的做法不正確的是
A.臺風來時,躲在堅固的建筑物內
B.地震來時,室內人員迅速躲進“活命三角區”
C.突遇冰雹時,馬上護住頭部躲進室內
D.今生若有緣遇上龍卷風,要近距離欣賞一下
(3)下列關于災害的逃生技巧說法不正確的是
A.野外突遇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時,應迅速向兩側高處跑
B.臺風、風暴潮等災害即將來臨時,應迅速撤出危房、海邊等危險地帶
C.地震時你剛好在一樓或室外時,應迅速向最近的空曠地跑
D.室外遇到龍卷風來時,迅速向龍卷風前進的相反方向逃離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合作學習、歸納總結的能力,給學生展示的舞臺。
生:構建本節課思維導圖(圖5)。
師:小結:通過這節課學習,我們認識到了自然災害頻發是我國基本的地理國情之一。我國自然災害的種類很多,分布廣,并且受災嚴重。了解自然災害是為了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有效防災減災。我國在防災減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我們自身也要提高災害自救能力。讓我們在面對災害時勇敢面對,并且幫助別人。
四、教學反思
筆者結合思樂課堂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多樣化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們快樂高效的學習。本節課堂教學中,通過活動形式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讓學生把握學習的主動權,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也是思樂課堂理念一直倡導和追求的育人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課堂教學,學生能夠明確自然災害及分類,正確認識我國的自然災害,正確防災避災。通過一系列的學生讀圖、思考和探究活動,得出分析問題的方法,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本節課強調學生親身體驗加深認識從而使學生在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華。較好地體現了當代的地理學科素養。
本堂課總體效果不錯,學生的學科素養的到充分體現。由于學生在體驗災害面臨時的做法,時間超時,今后多注重應變把控能力,加強課堂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控,評價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做到鼓勵為輔,獎勵為主。
作為一線教學人員,為了更好的落實“思樂課堂”理念,首先轉變觀念,充分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由樂學到會學到好學,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我們也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提升和豐富自己的專業學科素養和信息技術素養,在地理課堂教育教學中力求利用數字化資源豐富課堂,讓學生喜歡課堂,做學生喜歡的老師。
參考文獻:
[1] 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養: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4-6.
[2] 教育部考試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