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榮
〔摘? ? 要〕? 步入信息技術時代,人們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教育行業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方式越來越多樣,應用渠道也越來越豐富,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善于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整合教材資源,為學生構建高效課堂。本文從不同角度詳細闡述信息技術在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上的具體應用路徑。
〔關鍵詞〕? 信息技術;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應用探究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2-0070-03
語文科目的教學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基礎的語文知識,同時也會鍛煉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使用信息技術,通過播放圖片資源、視頻資源和音頻資源等,能夠調動學生身體各個感官,使其與文章作者產生深度對話,正確把握文章的核心內容。教師通過挖掘整合更多信息資源,讓靜態的課本知識轉變為動態的視聽,能夠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信息技術在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上的應用意義
(一)有效拓展教材內容
語文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以及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參考書目,教材知識更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內容。但隨著學生年級越來越高,年齡越來越大,僅僅依靠教材知識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求。此時,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拓展各種課外資源,既能保證其對教材內容的深度解讀,又能不斷豐富課堂教學資源,使學生獲得更加系統、更加完善、更加科學、更加專業的語文知識。教師也要深度解讀國家頒布的各類政策文件的精神,有針對性地借助信息技術拓展語文資源,保證語文教學效果。
(二)有效拓寬教研渠道
教師在學校除了負責日常教學工作之外,還要積極參與和組織各類教研活動,通過教研,將優秀的教育資源和教學模式共享,促進整個年級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通常情況下,語文課組的教研內容以解決學生學習問題、提高教師執教能力為主,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互相結合也可作為新型教研課題展開。教師應共同研究某一信息技術平臺的使用,通過集思廣益,找到最佳使用方法。對現有的信息技術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也要在教研中不斷解決、不斷優化。
(三)有效活躍課堂氛圍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往往采用一言堂模式教學,教師大量進行講解,學生被動記下筆記。整個課堂上,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難以展開有效互動,即使學生在學習時有不同想法或出現各種問題,也沒有機會發言,其學習積極性會受到影響,課堂學習氛圍多以沉悶枯燥為主。而使用信息技術之后,各種視聽資源豐富著學生的視覺、聽覺,活躍著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大腦能夠高效吸收知識。而以信息技術為平臺的各類語文游戲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讓課堂氛圍變得更加輕松愉悅。
(四)有效提升教師素養
信息素養是現階段各個行業對人才的基本標準之一。作為教師,要想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自身的信息素養也應不斷提高。國家為了保障教師能夠充分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也在通過自主研發各類應用軟件、分享各種教育資源的形式,為教師提供更多幫助。教師可利用工作之余,不斷揣摩信息技術的具體使用方法,例如視頻剪輯、文字排版、音頻創作,以及師生共享平臺如何高效利用,這些都會在無形之中提高語文教師的信息素養。
二、信息技術在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應用中出現的問題
(一)未能利用信息平臺的教學資源
信息技術作為一個巨大的資源庫,能夠為教師提供各種各樣的資源,如文章講授資源、課件制作資源、作業布置資源,這些資源能夠有效推動教師的教學效果。但在使用這些資源的過程中要重視創新,根據實際情況科學篩選、有效刪減。但觀察現階段一些小學語文教師使用信息技術資源的情況可發現,他們下載以后在課堂上直接播放,并未在課前對資源進行瀏覽,導致資源中的一些內容與實際教學要求不符合,從而出現浪費課堂時間的現象。
(二)未能把控信息技術的應用時機
任何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均要掌控好課堂使用時間和時機,以最大程度吸引學生注意力,保證課堂教學效果,使用信息技術也是如此。但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過度依賴信息技術,不管是生字講解、詞語講解、語法講解,還是文章講解,均以為學生播放視頻為主,課堂上看似有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實則是學生借助“線下網課”的形式接受語文知識。長此以往,學生會產生審美疲勞,出現思維懶惰,對于紙質教材的解讀更不深刻,嚴重影響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效果。
(三)未能有效推動師生互動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是為能夠促進師生互動效果、推動課堂教學順利進行,但一些小學語文教師認為,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只讓學生認真觀看即可,沒有必要進行互動。在為學生播放資源時,學生從頭看到尾,然后教師提出問題,此時學生已經基本遺忘視頻中的內容,互動效果必然大打折扣。還有一些教師由于已經提前制作好課件,因此在課堂上會盡力壓縮學生的思考時間,以直接展示答案為主。這樣,雖然課堂上一直在使用信息技術,但信息技術與學生的學情是互相獨立的,并沒有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學習過程。
三、信息技術在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上的應用措施
(一)信息技術在識字教學中的應用
對于1~2年級學生來講,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引導他們認識更多漢字,為其將來自主閱讀奠定基礎。在識字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借助傳統的一筆一畫教授學生臨摹書寫的形式,還要從漢字結構、具體含義、演變過程等多個角度入手,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再讓學生借助自主能動性,積極配合教師完成漢字學習。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漢字的基本特征,再播放動態視頻,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筆畫順序,從而加深記憶效果。在講解漢字演變順序時,教師要為學生展示每個漢字在不同朝代所出現的樣子,按照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的過程,讓學生了解到現代簡體字經歷了哪些變化過程,學生不僅能夠了解漢字,同時也能接觸到漢字背后的語言文化。最后,教師用信息技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漢字游戲,鞏固學生的漢字掌握基礎。
例如,1~2年級學生學完拼音和基礎漢字之后,教師可將二者互相結合設計“看字母說漢字”的游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提前制作好PPT,每一頁PPT分別放置一個字母,課堂上將全班學生分成兩個小組,教師為學生播放PPT,當學生看到字母之后,要迅速說出以該字母開頭的漢字,規定時間內說出最多漢字的小組獲勝,教師可給予個性化獎勵。例如PPT上是字母“b”,學生要說出包、辦、爸等漢字。趣味生動的漢字游戲加上學生的分享,整節課堂上學生會掌握更多的漢字。
(二)信息技術在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傳遞感情的載體。在語文學習中,學生不僅要掌握教材中的漢字知識,同時也要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為社會化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口語交際”板塊,教師要善于借助該板塊內容,豐富學生的語言鍛煉素材。將信息技術與口語交際板塊互相融合,更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真正讓學生敢說、想說、會說。需要注意的是,課堂上為學生播放的各種試聽資源應當由教師認真篩選,綜合對比,選出既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又符合教材教學目標要求的優秀資源,保證課堂上的口語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下冊口語交際“長大以后做什么”時,該單元有一篇課文是與中國美食有關,美味的食物讓學生觀看圖片就會垂涎欲滴,自然也會引發學生對廚師的聯想。而口語交際板塊便為學生發揮這一想象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教材中為學生展示了四張圖片,分別是消防員、教師、廚師和護士,雖然學生聽說過這四種職業,但具體做些什么他們并不能了解得非常全面。教師就可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相關動畫視頻或紀錄片。例如,消防員每天進行各種高強度訓練的視頻、護士不分晝夜照顧病人的視頻、穿戴整齊的廚師做出各種美味佳肴的視頻、教師用耐心和愛心引導學生用心學習的視頻、建筑工人在建筑工地揮汗如雨的視頻……當學生觀看完視頻之后再進行口語交際,學生的表達內容會更加豐富。
(三)信息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閱讀是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課程標準也為小學各年級階段制定有明確的閱讀任務。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學習時,既要保證學生對教材內容全面掌握,又要為學生推薦各種優秀的課外閱讀資源,使學生能夠培養良好閱讀習慣,掌握更多閱讀技巧,不斷豐富閱讀儲備,進而感受閱讀帶來的樂趣。在課堂閱讀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將文章中難以理解的或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更加清晰地羅列在學生面前,再借助教師的專業講解,教學目標能更快速地完成。
例如,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文章,為學生詳細描述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畫面。由于很少有學生見過真實的小興安嶺,所以他們在理解課文表達的意境時,難以形成深刻認識。教師可針對這一問題提前搜尋好相關視聽資源,在課堂上選擇正確時間為學生播放。例如文章第一段“綠色的海洋”表明小興安嶺樹木種類眾多,一些學生可能出現疑問:“海洋一般是藍色的,作者為什么要用綠色形容海洋?”教師為學生播放小興安嶺的俯視圖,放眼望去,一片綠色,像海洋一樣廣闊無垠,此時不用教師過多解釋,學生就能快速理解。文章在描寫小興安嶺冬天靜謐的景色時,提到黑熊、紫貂、松鼠等可愛的動物,教師可為學生播放相應的紀錄片,讓學生通過觀看,感受每一種動物的靈巧可愛。當所有閱讀障礙掃清之后,教師播放背景音樂,要求所有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在這樣的氛圍中,文章描述的意境能夠出現在學生的腦海里,幫助學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四)信息技術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寫作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內容。重點內容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期間,既要有語言的輸入,同時也要有語言輸出。口語表達和書面寫作均是語言輸出的形式,二者之間有著緊密聯系。教師不僅要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還要為學生講述各種各樣的寫作技巧,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難點內容是指,通常情況下,學生認為寫作較難是由于沒有足夠的詞匯量或寫作素材做支撐,在寫作時就會出現難以下筆的現象。找到難點之后,教師就要立足學生的寫作角度,借助信息技術降低學生的寫作難度,使學生在寫作訓練中感受到語言的特征和寫作的樂趣。尤其是在為學生展示寫作素材時,同一種素材在不同學生的寫作中會出現不同的內容,使用信息技術可為全班學生留有足夠的素材觀察時間和思考時間,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
綜上所述,挖掘整合更多信息資源,把靜態的教材知識轉變為動態的視聽,小學語文教師構建高效課堂離不開各種資源和環境的支持。信息技術能夠為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搭建更廣闊的平臺,讓二者之間產生更多互動,并有助于形成教學相長氛圍。應用信息技術時,教師要從識字教學、口語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多方面入手,充分把握信息技術的特征和優勢,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紅榮.“雙減”背景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整合運用策略[J].新課程,2022(38):13-15.
[2]方生錦,韓志學.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數學學科有效融合的重要性[J].試題與研究,2022(29):73-75.
[3]侯繼祖.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與優化策略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2(27):117-118.
[4]劉盈霞.優化教學讓學生著迷:談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結合[J].名師在線,2022(26):85-87.
[5]馬正春.在小學語文作文嘗試教學中有效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9):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