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珵 王妍妍
沒有人生來就愿意放棄對優(yōu)秀和美好的追求,每個孩子都渴望父母溫暖的愛和支持,希望得到教師的鼓勵和欣賞。當孩子遭遇了“差不多”行為的陷阱,如何調整教育策略,陪伴他們調適心態(tài),找到適合自己的做事方式?且聽教育人的建言獻策。
◎《教育家》:面對家長的高要求,應如何與其溝通?學校和教師如何開展教育活動,減少“差不多小孩”出現的概率?
朱曉紅: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無論是教師的教學活動,還是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都應該聚焦這一區(qū)域。如果要求過低,則不能很好地推動兒童發(fā)展;如果要求過高,則與學生的能力不匹配,長此以往,學生就可能產生“差不多就好”的心態(tài)。對孩子要求過高的家長,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和精力了解孩子的能力特點,充分與孩子共情,這樣孩子才可能覺得家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和控制者,而是朋友和智慧長者,愿意與家長分享自己的想法與煩惱。家長可以與孩子商量,共同制定“跳一跳、夠得到”的成長目標。
學校在學生中開展系列活動,可以從小事入手,鍛煉孩子的責任心、精益求精的做事態(tài)度。例如,尋找孩子的長處和閃光點,從此入手分解任務目標,讓孩子在完成一件件小任務中體驗到成就感和勝任感,從而建立信心;給“差不多小孩”布置一件能夠勝任的班級小事,要求其盡可能做到細節(jié)完美,并長期堅持。與此同時,對他們逐步提出學習和作業(yè)上的要求,例如,首先要求他們將字跡寫端正,過一段時間后再要求他們把基礎計算做正確,這樣一步步提高要求,最終讓孩子成為認真、負責、細心的人。
王麗:首先,引導家長了解孩子的全貌。教師應該把孩子可愛、可貴、可塑的全貌講給家長聽,讓“完美主義”者自愧不如:我怎么不知道這些!要讓家長知道每個孩子都有個性和優(yōu)缺點,可以用提問引導家長了解孩子,比如:孩子寫小動物真是惟妙惟肖,知道他怎么做到的嗎?
其次,幫助家長學會鼓勵孩子。借助教學開放日,請家長走進孩子教室一起聽課,參加孩子的大課間、社團活動,以及教師評課教研等,讓家長熟悉充滿鼓勵的情境,以及在這種情境下孩子身心舒展的樣子。教師還可以用鼓勵“突襲”家長——他(她)可能很長時間沒得到這樣的驚喜了,這樣也可以幫助家長重新學會對“不完美”的認同。
第三,讓孩子學會規(guī)劃,提高自信。“差不多”孩子一般沒有規(guī)劃,缺乏進步的階梯,與其指責,不如幫助孩子尋找通向理想的路。比如讓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閱讀過程,選取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進行角色扮演、創(chuàng)編劇目,從而提升孩子的自信與表達。學期末,教師可以進行“讀書明星”“最美讀書家庭”的評價和表彰,讓家長和孩子相互支撐、信任。
◎《教育家》:有些孩子對學習或生活中的事情沒有動腦思考、只是一味“努力”,不管方向正確與否。如何幫助這類“差不多小孩”找到適合自己的做事方式?
朱曉紅:這是典型的“只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其原因有可能是這些孩子在學習和做事方法策略上有所欠缺,甚至還可能存在能力與任務不匹配的問題。另外,做事習慣性敷衍更可能是因為僅僅受外在動機支配,沒有內在動力。
首先,教師和家長應該明確一件事:孩子目前所進行的學習或生活活動是否與其能力相匹配?如果不匹配,可以適當降低任務難度,并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和策略的訓練和指導,讓孩子學會遇事勤動腦。給孩子布置任務時,應做到“少而精”。其次,應該評估孩子的學習動機,看看其學習或做事是應付教師或家長布置的任務,還是發(fā)自內心地“想學”或者“想做”。如果是前者,那么,應當想方設法將孩子的“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轉化的途徑主要是給孩子創(chuàng)設條件,滿足他們的勝任需要、自主需要和歸屬需要。勝任需要的滿足要求成人盡量使孩子做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事,經常體驗到成就感;自主需要的滿足要求成人經常“放手”,讓孩子選擇適合的任務和方法;歸屬需要的滿足要求成人給予孩子真正的關心和愛護,讓孩子體驗到愛和溫暖。從內心喜歡而做,才不會成為敷衍的“差不多小孩”。
◎《教育家》:剛入學的孩子容易因為不適應新環(huán)境而產生挫敗感,進而開始糊弄、倦怠。如何在關鍵的適應階段,幫助孩子從生活到學習各方面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
王麗:結合我校的實踐來看,我們堅持將幼小教育有機融合,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
首先,構建幼小銜接的育人環(huán)境。營造寬松、平等、愉悅的氛圍。比如創(chuàng)設“文創(chuàng)園”,每月定期有學生繪畫、手工、園藝等作品展示,隨著季節(jié)、節(jié)日的更迭進行展覽,像是創(chuàng)意柚子大賽、約會風箏等。
其次,做好幼小銜接的習慣培養(yǎng)。各種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梯度、分主次、循序漸進。一是學生入學初,教師進行必要的習慣養(yǎng)成訓練,然后進行課堂常規(guī)培養(yǎng),即如何聽課、發(fā)言、讀書等。教師及時點評學生每天的表現,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并能主動堅持養(yǎng)成良好習慣。同時給予家長規(guī)范的引領和指導,使家長有的放矢,陪伴孩子成長。二是要抓住學生習慣培養(yǎng)的“第一次”。也就是說,在學生的每一項習慣養(yǎng)成之初就給予準確的指導,并且要持之以恒,直到達成目標。如教師會逐一查看和糾正學生的握筆姿勢,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逐步養(yǎng)成正確的握筆習慣。
再次,開發(fā)幼小銜接的始業(yè)課程。一是設置幼小銜接準備周、準備月、適應期的學習要求,注重游戲化、生活化、綜合化教學方式,強調探究性、體驗式學習。二是上好入學第一課,解決入學焦慮。制作《始業(yè)課程手冊》,孩子和父母一起閱讀,做好入學準備。組織有趣的開學典禮,走過歡迎門、簽名墻等,開啟兒童適應小學生活的第一堂課。三是推出“創(chuàng)+”教學模式。如語文學科的識字教學基本模式,學生以小組方式,按照一看讀音、二看結構、三看關鍵、四看范寫完成自主識字;數學學科的益智拼擺游戲,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我們還通過音樂+戲劇、科學+科學小實驗等教學,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埋下創(chuàng)造新知識的種子,助力學生順利過渡。
◎《教育家》:學校應如何給“超佛系”孩子創(chuàng)設激發(fā)他們迎接挑戰(zhàn)和實現自我的環(huán)境,幫助他們學會專注和負責?
朱曉紅: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忽視了學生的生涯規(guī)劃意識培養(yǎng),導致很多學生沒有長遠目標,不能很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學業(yè),學習動機缺乏。學校應做好學生生涯規(guī)劃教育,有條件的學校配備專職的生涯教師,開設專門的生涯規(guī)劃課程,還可以邀請校外優(yōu)秀教師、家長代表等為孩子開設生涯講座,與孩子分享成功之路,幫助孩子“尋找未知的自己”,規(guī)劃人生方向。除了生涯教育課程,學校還應該調動各學科教師的積極性,將生涯教育內容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幫助學生獲得與學科相關聯(lián)的職業(yè)信息;在平時的閱讀課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閱讀名人傳記,從名人的生涯發(fā)展故事中汲取營養(yǎng),確立奮斗目標。另外,可以利用寒暑假,帶領孩子走出校園,進入企事業(yè)單位開展職業(yè)實踐,近距離了解各種職業(yè),獲得親身體驗;鼓勵父母帶領孩子參觀自己的工作場所,讓孩子了解父母的職業(yè),體會父母工作的辛苦和不易,強化和矯正學習動機。學校還可以通過開展各類生涯規(guī)劃競賽,讓孩子演繹對未來職業(yè)生涯的設想與規(guī)劃,并在競賽中培養(yǎng)孩子的生涯意識、競爭意識,從而幫助他們找到努力的目標和人生的榜樣。
王麗:找準突破“佛系”的切入口,只要是孩子,就一定有興趣。學校要以環(huán)境激勵、常態(tài)化引領為指導,營造教師、家長在生活中多鼓勵孩子進步的氛圍。以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chuàng)性為目標,通過“多點”的綜合活動架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嘗試給“佛系”一個任務,過程中給予積極的評價。學校創(chuàng)設“班班參與、人人受益”的實踐活動,如科技節(jié)、戲劇節(jié)等,給每個孩子展示自我的機會,從中發(fā)現孩子的能力特長傾向。班級開展“你我心連心”“今天我當家”活動,教師把學生的努力和進步用一張張便利貼寫出來加以肯定,把班級里大大小小的事務細化分類,交給孩子負責承擔。
進行必要的專注度的技術訓練。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注意力的持續(xù)時間不同。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段特點,給孩子創(chuàng)設培養(yǎng)專注力的環(huán)境,不隨意打擾,否則孩子會很難達到。專注度明顯不夠的孩子可以通過專業(yè)訓練方式加以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