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萍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環境、投放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以擺弄和操作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活動。區域游戲對小班幼兒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區域游戲開展過程中,經常出現流于形式的現象。如何提高小班區域活動的有效性,北京明天幼稚集團在區域材料投放和區域游戲分享環節方面進行了探究。
首先,提高區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在區域活動中,材料是教師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物化體現,承載著各個領域的教育內容。可是,受幼兒的發展水平、興趣和季節特征等影響,材料可能會逐漸失去教育價值,此時教師要靈活調整材料,盡量滿足幼兒的需要,使幼兒獲得持續性發展。
第一,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投放區域材料。投放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區域材料的特性,材料的外形、顏色、數量、游戲性等都要符合幼兒的需求。比如,小班幼兒容易關注體積較大、立體形象的物品,因此可以在建筑區投放體積大、顏色鮮艷的軟積木和軟磚塊,既能吸引幼兒的搭建興趣,又便于幼兒取放;在語言區投放的故事材料應多元立體,以增加操作的趣味性。
有些材料明明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但是幼兒卻不愿意操作。比如,“慧玩數學”的小椅子材料,明明能夠發展幼兒點數、排序、集合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材料缺少趣味性,吸引不了幼兒的興趣。于是,我們用紙盒制作了一個小房子,幼兒發現后對這個新玩具產生了興趣,在小房子里擺起了小椅子。
在科學區有一個聽聲音配對的玩具材料,小班、中班、大班都有,可是對小班幼兒來說,直接原樣投放到活動區中,小班幼兒根本操作不了。材料的差異性越大,幼兒越容易進行對比和辨別,所以我們對玩具進行了挑選,從6組不同的聲音中選擇了聲音最小、最大和一組中間的材料投放到區域。這三組聲音差異明顯,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第二,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調整區域材料。我們應該讓幼兒在“最近發展區”階段進行學習活動。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需要提升,特別是進餐、穿脫衣服方面需要教師的幫助。為了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我們不僅重視在生活環節培養幼兒,還在區域活動中投放了多種提高生活技能的材料,比如不同難度的喂飯玩具、穿襪子玩具,這些提高生活技能的材料正是小班幼兒需要的。小班中后期,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較大進步,我們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調整生活材料,比如增加紐扣、拉鏈等服裝材料。通過這些調整,使材料能夠持續地適應幼兒的發展需要。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每個幼兒在沿著相似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發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在關注幼兒整體的發展需要時,我們要關注個別幼兒的發展水平。例如,我們在科學區投放了釣魚玩具、賽道玩具、磁力片玩具等,引導幼兒感知磁鐵吸鐵的特性。但是,我們發現個別幼兒因經常在家里玩磁鐵,已經提前了解了磁鐵的特性,此時,我們要根據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求,豐富科學區的磁鐵種類,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
第三,根據幼兒的實際操作情況調整區域材料。在投放區域材料時,教師應該對幼兒操作材料的情況進行細致觀察與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比如,我們發現幼兒喜歡娃娃家、建筑區、圖書區和表演區,科學區和益智區也有幼兒主動參與,但是積塑區卻很少有幼兒進入。有一次,一名幼兒搬出一筐插片,我在旁邊仔細觀察,發現他在把兩片插片插到一起的時候,總是插不結實,新的插上去,之前插好的又掉下來,反復幾次后,幼兒干脆把玩具收起來不玩了。通過這次觀察,我進行了反思:投放材料時不能忽略小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實際操作情況,如果幼兒操作起來有困難,不能獲得成功的體驗,自然就對材料不感興趣了。找到原因后,我又分析了積塑區的每種材料,把體積過小、拼插困難的玩具都進行了調整,增加了立體、直觀的桌面積木。幼兒對調整后的材料很感興趣,不僅每天去積塑區玩游戲,還拼插出飛機、坦克、火箭等作品,激發了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了小肌肉的發展。
在區域游戲中,教師雖然經常關注幼兒的游戲,但是由于幼兒人數很多,教師對每個幼兒的關注度難免不夠。特別是小班幼兒,對成人依賴性強,有些材料在獨立游戲時很難深入利用。比如,數學區有一些關于排序的玩具材料,我們發現如果沒有教師在旁引導,幼兒拿出玩具后,很快就會放棄操作。通過多次觀察與分析,我們發現這個玩具材料雖然適合幼兒的發展需要,但由于材料本身的卡片設計有問題,不能對幼兒起到支持作用。結合幼兒的發展水平,我們重新制作了便于操作、不同難度的卡片,幼兒在看到新的卡片后就知道怎樣操作了。
隨著季節的變化以及不同主題活動的開展,區域材料也要進行適宜調整,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育價值,使幼兒更積極地參與區域活動,主動獲取知識經驗。
其次,提高區域游戲分享環節的有效性。小班幼兒有意注意時間短,區域分享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但是在實際指導過程中,教師發現幾個有價值的知識點,卻受制于時間問題,此時要如何選擇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圍繞區域活動的目標來分享。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根據幼兒發展目標來制定計劃并開展各項活動,區域活動也不例外,所以我們的重點目標就是區域指導和分享環節。
例如,娃娃家重新投放了“生日蛋糕”的游戲材料,幼兒非常感興趣,所以本周的目標便是圍繞“過生日”主題開展游戲活動。在區域分享環節,教師始終圍繞目標進行提問和啟發,通過與幼兒對話引導幼兒回憶游戲內容、調動生活經驗、拓展游戲思路。
在區域分享時,教師還要圍繞學習品質方面的目標進行講評,充分尊重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品質。幼兒的學習品質體現在游戲過程中,所以教師在幼兒分享游戲過程時,要在分享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點評幼兒的學習品質。比如,建筑區幼兒想辦法搭建了房頂,教師除了讓幼兒分享搭建房頂的方法外,還要對幼兒的學習品質進行講評,可以說:“建筑區小朋友遇到困難能夠積極動腦筋、想辦法,值得大家學習!”
此外,通過調查發現,每個幼兒都希望能在區域分享環節與大家分享游戲過程和心得體會,于是我們決定采用關注整體、小組分享和個別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努力讓每位幼兒都有展示的機會。關注整體指的是區域分享環節開始,教師首先要對區域游戲的整體情況作出評價,比如在學習習慣方面給予幼兒肯定,幼兒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與鼓勵,也增強了自信心。小組分享指的是以區域為小組,教師圍繞重點區域的目標鼓勵幼兒和大家分享。小組分享是分享環節的重點,通過幼兒分享、教師梳理,幫助幼兒解決問題,擴展經驗,同時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個別評價不是每次區域講評的必要環節,只有個別幼兒有明顯的進步或者出現亮點的時候,教師才進行個別評價。比如,一位幼兒從開學后就不愿意參與區域游戲,通過與家長溝通,我們發現原來幼兒是害怕自己玩得不好,所以不敢嘗試。我們在區域講評時鼓勵他大膽游戲,幫助他建立自信心。
多元化的區域分享形式體現了幼兒教育面向全體、關注個體的教育原則,體現了教師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的教育觀念。總之,區域游戲對幼兒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如何提升幼兒的活動動機,使幼兒由“要我玩”變成“我要玩”,還需教師在實踐中多觀察、多思考。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