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非非
獨特的環境是幼兒園的一個標簽,環境創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創設兼具教育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環境并不容易。高效、輕松又專業地完成環創工作是每個幼教工作者的職責,也是努力的方向。
學習能力正在成為人類重要的生存能力。評判一個人的學習能力,關鍵不在于其掌握知識的量,而在于整合、建構、遷移、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深度學習能力。基于深度學習的重要性,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區直第一幼兒園重新審視了幼兒的游戲和學習,并不斷調整室內環境和材料,通過對室內環境的改造和游戲材料的投放,將幼兒引向深度學習。
區域空間顛覆陳規
區域空間設計遵循開放、明顯、合理的原則。我們將小醫院、小餐廳、小警局等功能單一的“百年老店”取消,把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剛性邊界去掉,調整為使用低矮櫥柜,區域去功能化,并在區域內設計了四通八達的道路。使用低矮的櫥柜,使幼兒隨時都可以看到任何一個區域。在去功能化的區域空間,幼兒想使用什么材料、在哪里玩、玩什么、跟誰玩由自己把握。四通八達的道路方便幼兒出入任何一個角落。此外,我們還調整了區域的大小和位置,比如:經常取水的區域靠近了盥洗室;圖書區適當縮小,只用來存放書,鼓勵幼兒在幼兒園任何角落看書。
主題墻面去偽存真
隨著對幼兒的了解越來越深入,我們發現,文字為主的布置、成人身高的懸掛物、教師邏輯的主題墻、選擇性的作品呈現、裝飾性的布置傾向,都不能與幼兒有效地互動。于是我們大膽決定,清理掉“只見成人,不見兒童”的裝飾性環境”,將墻面留白,支持幼兒的表征與探究需求。比如:天氣預報記錄墻,幼兒能將自己記錄的天氣預報表粘貼在這面墻上;閱讀筆記的記錄墻,幼兒可以簡單表征讀過的書,并張貼在墻上;游戲記錄墻,幼兒可以把自己的游戲過程畫下來,并口述給教師,由教師記錄游戲故事,這樣的一面墻方便幼兒和教師回顧一段時間以來幼兒的游戲情況;游戲故事墻,幼兒可以分享在游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感受。
游戲材料去繁就簡
材料的結構性影響幼兒的游戲行為。相較于高結構材料,低結構材料與非結構材料具有可變性、挑戰性、創造性,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玩,更能促進深度學習。
我們通過多種方式,盡可能為幼兒提供能夠推動他們發展的材料。一是將高結構、功能單一、容易損壞的玩具調換成結實耐用的常見生活材料。二是提供的游戲材料的種類盡可能豐富、充足。三是使用透明盒子盛放材料。四是分類整理擺放材料。五是材料的儲存方式便于幼兒發現、使用、歸還。
環境和材料的調整與改造,不應該是教師一廂情愿的事情,而應和幼兒一起發現、調整、改造。幼兒對自己教室里的區域空間擁有“設計權、調整權”,對所需材料擁有“收集權、整理權”,對問題和困難擁有“思考權、解決權”。游戲過程中,針對需要的材料,幼兒怎樣才能“馬上看得見、快速拿得到、用完放得回”,游戲之后如何分享,如何方便呈現自己的游戲記錄等,這些問題應該是幼兒思考的問題,而不是教師幫助幼兒思考、提前調整。
自此之后,我們真正理解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內涵。幼兒自己打造的室內環境和材料,盡管在成人眼中沒有那么整潔、美觀,但是幼兒非常喜歡。我們在幼兒開心的游戲過程中,發現了游戲的魅力,看到了幼兒的發展。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