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慧
在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時,大部分教師總是站在成人的視角,依據成人的思維設計小學的“主題活動”,忽略了幼兒的真實感受與需要。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在幼兒園內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應站在幼兒的視角,尊重幼兒的心理,滿足幼兒的興趣。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天惠路幼兒園通過開展調查問卷,傾聽幼兒的真實想法,基于教師觀察與家長反饋,在尊重幼兒的基礎上實踐并優化幼小銜接。
站在幼兒立場,了解銜接現狀。《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提道:“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相信每一個幼兒都是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痹谟變簣@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時,首先要保證幼兒的主體地位,認同幼兒是獨立的個體,具有獨立的人格,充分尊重幼兒的自我探索,幫助幼兒在建構新經驗中順利實現過渡。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基于幼兒立場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大班下學期伊始,我們運用“你想上小學嗎?”調查表對班級29名幼兒進行調查,從幼兒的心理出發,了解幼兒對于小學的向往與期待之情。調查結果顯示:29名幼兒中,有21名幼兒愿意上小學,有8名幼兒表示不愿意。通過進一步傾聽他們的想法,我們發現愿意的原因主要聚焦于“期待成為大哥哥與大姐姐”(長大的期待感與自豪感)、“小學的校園更大,活動更豐富”(小學內容的豐富多彩)、“家中有哥哥姐姐是小學生”(家庭氛圍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幼兒對于進入小學充滿向往與期待,小部分幼兒由于沒有做好準備,對于小學沒有產生期待。
對正式進入小學前的幼兒來說,心理上的接納是第一步。心理接納代表了個體的主動意愿,教師也要懂得接納幼兒。我們要接納幼兒的不同聲音,在了解幼兒進入小學意愿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幼兒提問“為什么不想上小學”,以傾聽幼兒的真實想法,捕捉幼兒的真實需要。
堅定幼兒立場,聚焦銜接內容。結合前期調查,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梳理他們對于小學的不同想法。幼兒們紛紛表示:“每天回家需要背書包,可是我不想背。我姐姐的書包就非常重?!薄拔疑岵坏煤门笥眩闲W的話,我就得和她分開。”“上小學需要寫拼音和數字,我不想寫……”針對持期待態度的幼兒,我們通過調查表更深入地了解幼兒的需要,比如:“關于小學,你知道哪些事情?你還想了解什么?”面對持有抵觸心理的幼兒,我們在尊重幼兒想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傾聽幼兒的聲音,并將原因歸納為“幼兒對幼兒園的依戀”“對小學生活認識不全面”等方面。
基于幼兒立場開展幼小銜接活動并不是盲從幼兒的需要或事事順從幼兒的想法,我們要在尊重與理解幼兒內心想法的基礎上,滿足幼兒的探索與需要,促進幼兒發展。在幼小銜接工作中,除了以幼兒為中心外,家長與教師的角色也不可忽視。結合日常觀察,教師發現許多幼兒前書寫能力薄弱、時間觀念缺乏、做事拖拉……與家長溝通時,大部分家長表示幼兒收納、分類與自理能力偏弱,閱讀與學習興趣較低。結合教師觀察與家長反饋,我們梳理出幼兒在幼小銜接中需要銜接的側重點。根據《關于孩子幼小銜接需要》統計表,我們梳理出家長與教師在幼小銜接中更多關注幼兒的生活習慣與學習準備。于是,我們將幼兒、教師與家長三者有機結合,將身心準備和社會準備融入各項日常活動,通過環境或師幼與同伴氛圍的潛移默化作用,幫助幼兒做好身心適應與社會方面的準備。
堅守幼兒立場,推動銜接開展。站在幼兒立場梳理幼小銜接側重點,符合幼兒的興趣,能滿足幼兒的實際需要。在家園共育視角下,教師與幼兒結合游戲進行了深入探索與實踐。
第一,在生活中融入——細化生活準備。較好的生活與自理能力能幫助幼兒較快適應小學生活。針對幼小銜接中的生活準備,我們在“我是小小收納師”“我是勞動小達人”等活動中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是小小收納師”。針對幼兒收納整理意識薄弱的情況,教師引導幼兒圍繞“小書包”展開了豐富討論,其間幼兒對于“書包里面有什么”產生了探索興趣。結合此契機,教師引導幼兒嘗試并學會整理小書包。幼兒會提前整理好第二天來園時需要攜帶的個人物品,收納與整理習慣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幼兒個人柜中的物品也變得井井有條。有的幼兒動手能力弱,這時“小收納師”們非常樂意幫助同伴。在良好的同伴互動中,班級內的“巧手”逐漸增多。
“我是勞動小達人”。從中班開始,我們就安排了“值日生”。升入大班后,幼兒探索的欲望更強烈,日?;顒又薪洺3霈F顏料、陶泥等未及時整理干凈,飯后桌面清潔不到位的情況。通過在班級內討論,幼兒決定通過增加“值日生”名額與任務來服務集體。教師基于幼兒的需要,與幼兒進一步討論“值日生”的職責,班級勞動計劃隨之產生。通過環境與材料的隱性支持,教師激發幼兒的勞動意愿,比如在洗手池旁提供清洗工具,鼓勵幼兒自主清洗;擺放掃把與桌面清掃工具,滿足不同幼兒的清理需要。慢慢地,幼兒的勞動積極性越來越高。
第二,在興趣中延伸——把握學習準備。幼兒探索學習中蘊含的專注、堅持、有計劃等良好品質,有助于幼兒入學后更好地勝任學習任務。針對幼小銜接中的學習準備,我們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在游戲中創設豐富的環境與材料,讓幼兒在自主探索中保留好奇心與探究欲,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首先,會計劃,懂得時間觀念。自主計劃是具有自我想法與自主能力的體現。升入大班后,幼兒對時間的感知與關注逐漸增多。在班級游戲中,教師通過投放鬧鐘、沙漏、計時器等材料,激發幼兒的自主學習。在幼兒自主擺弄和探索中,他們逐漸發現了時鐘的秘密,比如,觀察外形特征與組成,感知時間的長短,了解不同工具之間時間的等量換算等。提供《時鐘王國》《分針大冒險》繪本供幼兒自主閱讀,讓幼兒在閱讀中感受時間的重要性。有了認識時鐘、了解時間的經驗作為基礎,幼兒對于制定時間計劃的興趣也愈發濃厚?!霸缟?點我們要到幼兒園。”“10點是我們的游戲時間?!蓖ㄟ^與幼兒討論,我們提供材料并鼓勵幼兒制定一日生活計劃,離園前共同分享與回顧,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計劃做事帶來的從容。除了一日生活計劃外,周末計劃與晚間生活計劃也隨著幼兒探索的深入而產生。
其次,愛閱讀,樂于動手動腦。繪本中的圖片、文字與符號,不僅能使幼兒積極動腦思考,還能調動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結合前期傾聽幼兒“喜歡在圖書室閱讀”的想法,教師追隨幼兒興趣,將小學與幼兒園的閱讀室進行對比,激發幼兒對小學的向往之情。在班級語言區域,我們為幼兒提供多種工具與紙張,鼓勵幼兒續編故事的結尾或想象故事發展,并利用繪畫形式進行表征。我們還鼓勵幼兒利用手工、搭建、情景表演等方式再現故事情節,以促進幼兒樂于動手、善于思考的習慣養成。
第三,在環境中汲取——落實身心與社會準備。環境包括物質環境與心理環境,是幼兒園重要的隱性課程。站在幼兒立場重點落實生活與學習準備外,身心與社會準備也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與之相輔相成。在幼小銜接活動開展中,教師不僅追隨幼兒的興趣、提供豐富的探索材料,還充分尊重并支持幼兒的想法,給予幼兒安全的心理環境與空間,形成了師幼間的良好互動。通過與家園共育合作,共同為幼兒樹立良好榜樣并積極回應幼兒的需要,也逐步形成了和諧的家園關系。在安全的心理空間與寬松的環境氛圍熏陶下,幼兒的情緒安定愉快,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的交往興趣。我們適時為幼兒提供合作機會,比如體育游戲“拔河”、合作建構游戲“我心中的小學”等,鼓勵幼兒與其他班級幼兒積極互動與交流,建構有愛的同伴關系,使幼兒更加勇敢與自信。
幼小銜接活動實施一段時間后,我們再次對重點關注的8名持抵觸情緒的幼兒進行訪談,結果他們都表示愿意進入小學,并對小學生活充滿期待。有的幼兒表示:“我想當小學生姐姐,到時候能回幼兒園給弟弟妹妹講一講小學的生活?!庇械挠變赫f:“我喜歡小學里的圖書室,因為那里有我喜歡的書籍?!?/p>
幼小銜接不僅是連接兩個學段的橋梁,還是幫助幼兒獲得受益終身的經驗、習慣與能力的寶庫。通過一系列探索,幼兒對進入小學已經有了充分的心理適應與準備。教師在尊重與悅納幼兒想法的基礎上,將身心、生活、社會、學習等方面的準備滲透于一日生活,通過真實踐、真反思,收獲了有效的銜接策略。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