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臘梅
作為學前教師,在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中都碰到過童話中的“匹諾曹”——說謊。皮亞杰認為兒童表現出一種系統的發展趨勢:年幼兒童把說謊和其他言語行為(比如罵人)相混淆;而6歲兒童把不好的(壞的)言語說成是說謊。對于兒童來說,他們并不考慮說謊的意圖,即“是否故意”說謊。因此,兒童說謊可以分為有意說謊和無意說謊。
導致幼兒說謊行為的動機和原因有很多,教師需要根據觀察和了解做具體分析。當我們發現幼兒存在經常性的撒謊行為應引起重視,如果任其發展不僅不利于幼兒心智的發展,也不利于幼兒良好品行的形成。
案例一:中午起床后,老師發現如如的被褥很濕。老師問如如是不是尿床了,如如直搖頭,老師一摸如如的褲子是濕的,如如緊張地哭著說,是灑的水。經過與家長溝通,老師了解到如如在家中尿床后,家長對孩子有批評或是懲罰的情形。
這類孩子的說謊被稱為“自衛型”撒謊。他們下意識地拒絕承認自己做過的事情,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被教師批評、被父母責罵。
案例二:玩玩具的時候,慧慧突然大哭起來:“他搶我的玩具。”果果無辜地說:“我說玩一會兒就給她,她還哭。”慧慧表示,他都玩了好久。放學的時候,我問果果為什么不兌現承諾。他說:“爸爸媽媽也經常說一會兒就帶我去公園,可是這都好幾天了,他們還沒帶我去公園啊!”
這類孩子的說謊行為是在模仿大人。教師或者家長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由于孩子還小、認知能力不足,需要家長老師發揮好榜樣作用。
案例三:新學期,小朋友們都帶來了新的畫筆和本子,振振的家長沒有及時給振振買,最近一周,振振都是向其他小朋友借用。今天,他借浩浩的畫筆,浩浩把一整盒都借給他了,但振振最后卻不肯將畫筆還給浩浩。老師問振振:“這是你的彩筆嗎?”振振堅定地告訴老師這是姥姥剛給他買的。后來振振私下告訴老師,他也想要新的畫筆,小朋友們都有,只有自己沒有。
這類孩子的撒謊行為是為了滿足自己小小的“虛榮心”,認為別的小朋友有的東西自己也有才行。
幼兒受認知水平的限制,不能客觀、全面地觀察事物,難以認清事物的本質,有時候會將想象當成事實,從而產生有意或無意的說謊。幼兒的認知力和思維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無意說謊的現象會自然消失,我們需要通過觀察進行辨別,避免將無意說謊視為幼兒在說假話而進行生硬的批評。而對于有意說謊,很大一部分幼兒是感到做錯事或沒有達到成人的期望,害怕受到批評和責罵,下意識地選擇說謊。同時,家長的不正確引導和處理方式、教師錯誤的引導教育都可能導致幼兒的有意說謊。比如為了減緩剛入園幼兒的焦慮情緒,有的教師說自己會給他們的媽媽打電話,但在一些不哭鬧的幼兒看來,這就是教師的說謊行為,繼而產生模仿行為。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引導和教育幼兒。
首先,及時鼓勵和表揚幼兒的進步和誠實行為,為幼兒營造一種被重視的感覺。幼兒意識到誠實守信的價值,從而樂于朝誠實的方向努力。
其次,對待犯錯幼兒的態度要盡量溫和,耐心聽幼兒解釋。孩子犯錯后心里不安,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向爸爸媽媽或教師哭訴。如果幼兒能主動承認錯誤,父母和教師應該借機強化誠信的重要性,而不是“窮追不舍”地抓住錯誤批評幼兒。
最后,發揮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家長和教師與幼兒朝夕相處,一言一行都是幼兒的模仿對象,應該以身作則,努力為孩子做誠實、勇敢的榜樣。
責任編輯: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