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萍
摘 要:學前教育以游戲活動為主,小學教育以課堂學習為主,兩種教學模式求同存異,是根據兒童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發育程度和接受能力而構建的差異化教學模式,以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目標。兒童的成長并不是斷斷續續的,而是一個遞進的連續性過程,這也就意味著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存在必然的過渡關系。本文將立足于幼兒園角度,探究幼小銜接的實施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幼小銜接;實施方法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0-0001-03
《幼兒園教育的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需要幼兒園與家庭密切合作,利用有效手段和教育資源為幼兒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空間和條件。由此可見,幼兒園擔負著幫助幼兒升入小學學段的銜接重任,然而不少幼兒在升入小學之后仍舊表現出強烈的不適應性,幼兒的身心壓力驟增,學習效率和身體狀態不佳,說明幼兒園在幼小銜接工作中的實施方法和策略還需要進一步改善與強化,幫助幼兒順利過渡到小學階段。
1.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意義
當幼兒幼升小之后,游戲時間會大幅度縮減,系統化、集體化的課堂學習將成為幼兒面對的核心任務。基于此,幼兒園教師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可以有導向性地培養幼兒的學習習慣,促使幼兒在升入小學之后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以適應小學階段的系統化學習強度,這能夠有效避免被同齡人拉開過大學習差距的情況出現。不僅如此,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幼兒園教師除了在學習習慣方面予以培養之外,生活習慣和人際交往也將視為對大班幼兒進行教育的主攻方向,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幼兒具有一個規律的生活作息和健康的體魄,為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再者,幼兒園教師注重幼兒的人際交往,通過合適的路徑幫助幼兒養成親社會行為,強化幼兒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個體思想品質,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導向,從而使幼兒在小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水平得以提升,能夠結交到更多的同學和伙伴并建立良好的生生關系,這對于幼升小的幼兒融入小學一年級具有積極的意義。
2.幼小銜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學前教育存在“小學化”傾向
所謂“小學化”傾向指的是幼兒園教師在學前教育階段將小學階段的知識內容放到課堂上對幼兒進行講授。這種教學方式不僅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而且與現階段的學前教育目標有所偏離。
(2)忽視“家園共育”在幼小銜接中的作用
家園共育工作時幼兒園教育教學中需要開展的重要任務之一。近年來,家園共育已經成為素質教育模式下的典型表現形式,家庭教育作為幼兒健康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動力,在幼小銜接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部分幼兒園在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時,往往忽視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沒有將家庭教育囊括在幼小銜接的工作過程中,不僅使家長角色在幼小銜接過程中缺位,而且還增加了幼兒園工作開展的難度。
3.深入分析幼兒園幼小銜接的實施方法與策略
教師要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兩個階段平穩過渡的必然教育過程,同時也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次重大轉折?;诖?,如何做好大班幼兒各方面能力的培養,為其順利升入小學,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成了幼小銜接視域下幼兒園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1)教師要結合幼小銜接的現實情況做好幼兒的思想和心理工作
以幼兒園為主體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幼兒園教師對大班幼兒已經適應的幼兒教育教學模式進行改變,逐漸向小學教學模式對接,幫助幼兒提前適應小學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提到的向小學教學模式對接強調的是外在的教學模式,而非向幼兒傳授小學階段的知識內容。
第一,引導幼兒適應少游戲、多學習的小學教學環境。當幼兒升入小學一年級之后,所面對的教學模式與學前教育迥然不同,幼師和小學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存在極大的差異。幼師在幼兒園階段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以游戲活動探究教學為主,幼兒的娛樂活動時間要比正式學習的時間長;小學教師在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以課堂理論知識教學為主,小學生的娛樂活動時間驟減,遠遠低于正式學習的時間。因此,在幼小銜接的教育階段,幼兒園教師需要結合娛樂與學習方面的問題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觀感,并著手改善當前的教學模式,疏導幼兒逐步適應以學習為主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避免幼兒在升入小學之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舊無法接受小學階段的學習特征。
第二,考慮幼兒幼升小的心理落差。幼兒在幼兒園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與幼師之間的關系更像是大小朋友一般,幼師陪著幼兒一起玩耍、照顧幼兒的午睡和飲食,對幼兒的生活起居關懷備至。但是在小學階段,教師的教學任務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即教育領域常提到的雙基教學,再加上班級人數眾多的條件,教師的目光更側重于知識的傳授,而很難在打理學生的生活方面做到面面俱到。對于這一現實情況,在幼兒園教師開展幼小銜接教育工作過程中要注意對幼兒進行心理疏導,避免幼兒在升入小學之后對師生關系產生嚴重的心理落差。
(2)加強多方主體的教育協同聯動
幼小銜接并不單單是幼兒園一方主體的任務,這項工作需要家長和小學等主體的積極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幫助幼兒渡過銜接難關。幼兒園作為幼兒培養和幼小銜接工作開展的主陣地,要密切與家長和小學一年級教師的溝通與交流。
第一,家園共育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將家園共育擺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上。家園共育的實施一方面能夠將家庭教育作為實現有效銜接的助推力,減輕幼兒園和幼師在幼小銜接工作開展中所面臨的阻力和壓力。幼兒園要定期和不定期與家長交流育兒知識,交換彼此的意見和建議,提升家庭與幼兒園的育兒質量。例如,幼兒園教師引導大班學生在午飯時間要先洗手,再自主用餐,并將餐后的垃圾帶走扔進垃圾袋,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自主性和衛生習慣。家長可以事先通過信息化渠道與家長形成共識,在家庭用餐時間也要督促孩子飯前洗手,自己用餐,并處理好飯后個人衛生等,家長在其中起到引導作用,而盡可能不去主動施以援手,推動幼兒逐漸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第二,強化幼師與小學教師的溝通力度。幼小銜接工作其實也是幼師與小學教師教學任務的一次對接,為了保證有效銜接的順利完成,幼兒園教師可以主動與小學教師溝通交流,探討新生入學需要注意的問題和現階段小學一年級的教學模式等。根據小學教育的需要調整學前教育。同時,為了增進小學教師對入學新生的了解,可以為小學一年級教師準備一份較為詳細的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情況表,以便小學教師掌握幼兒當前的發展狀況,從而有的放矢進行教學活動。
(3)為幼兒接觸小學生活創造條件
在幼小銜接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幼兒園大班應更集中、更直接地對幼兒開展入學準備教育。幼兒園和幼兒園教師應充分結合現實條件,為幼兒接觸小學生活創造條件,使幼兒能與小學有直接接觸的機會。首先,幼兒園領導層人員可以與附近的小學事先進行溝通交流,得到許可之后,在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陪同下,組織幼兒參觀小學的課堂、小學生的學習狀態、食堂和娛樂場地等,逐步熟悉小學環境,調動幼兒對小學學習和生活的興趣與好奇心,培養幼兒上小學的欲望。其次,幼兒園可以組織幼兒參加少先隊活動,樹立戴紅領巾的光榮感,組織大班幼兒和小學生一起春游、開聯歡會或進行其他活動等,增進幼兒和小學生之間的友誼。最后,做好大班幼兒的畢業離園活動,舉行畢業離園典禮。如果幼兒園處于九年一貫制學校內部,也可邀請小學一年級教師或一年級小學生代表參加,對幼兒即將步入小學生活表示歡迎并提出希望。中班幼兒可向哥哥姐姐表示慶賀或互相贈送自己制作的禮物,會后還可拍照留念,進一步調動幼兒園大班幼兒的情緒感觸,使幼兒充滿歡樂和自信,懷揣著積極、向上、樂觀的狀態來迎接嶄新的小學生活。
(4)提高幼小銜接教學品質
幼兒的學習品質、行為習慣和社會交往技能的培養與提升能夠幫助幼兒從學前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得更加順利,為幼兒在短時間內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提供有利條件。幼兒園教師要提高教學品質,幫助幼兒具備應有的能力渡過幼小銜接階段,適應小學生活。
第一,通過激發幼兒的興趣來培養幼兒的學習專注力。教師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而基于當前幼兒的身心特點,還無法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加強注意力,因此學習的品質也將無法提升,所以教師應依照幼兒當前貪玩、好奇心較重、喜歡通過感官接觸和認知事物的特點,以幼兒的興趣愛好,培養其學習的專注力,從而提升幼兒的學習品質,做好幼兒園向小學的學習與生活過渡。例如,據實際工作發現這一時期的幼兒對于色彩較為敏感,并且喜歡通過動手繪制來表達內心的想法,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則可以通過多樣化的圖形卡片,讓幼兒提高學習的專注力,像在數學課程之中,通過在卡片上填寫多樣化彩色數字的方式,以“小火車跑得快”游戲作為教學手段,在卡片迅速移動的過程中,對幼兒拋出具有導向性的問題:“在卡片上都有哪些數字?”這種知識與游戲相結合的方式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并且豐富多彩的卡片內容可以提高幼兒的注意力,以此不斷鍛煉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等,從而實現學習專注力的提升,便于在日后的小學學習中提升自律意識。
第二,通過繪本閱讀培養幼兒的公共關系意識。教師應當借助圖書、故事內容并結合幼兒自身的實際交往情況,引導幼兒理解一定的社會行為規則并遵守這些規則。這樣可以使幼兒在進入小學以后建立一定的規則思維,并可以跟其他同學之間建立正確的溝通與交往方式,從而保證其能夠融入集體之中。由于幼小銜接階段我國當前沒有統一性的文本教材,因此教師應科學、合理地選擇繪本讀物,以此建立結構化的教學體系,保證幼兒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從而完成幼兒園的學前兒童身份向小學生身份過渡。在此過程中,一是繪本讀物應符合大班幼兒的心理特點,文字性內容少一些,多以圖片性內容為主,可以讓幼兒直觀地理解。二是選擇繪本的方向,依照公共關系意識和融入集體核心要領需求,從家庭、朋友、團體合作三方面進行選擇,并采用交叉教學的方式,從而讓幼兒轉變在家中當“小皇帝”的心理,可以更好地融入未來的小學班集體之中。三是依照班級內幼兒的個性化差別,組織教師團隊進行自主繪本讀物研發,將一些小學的生活與學習場景繪制其中,明確每一課的主題,從而幫助幼兒完成學習與生活上的過渡。
繪本除具有較強的系統化、直觀化、結構化的教學作用以外,還可以加大生活與理論知識之間的聯系,這對于幼兒園大班幼兒思想和心智還未發展成熟、學習和適應能力較差的情況而言,具有較強的育人價值,因此為能夠幼兒充分適應未來的小學學習生活,將幼兒園的學習內容去“小學化”,又能加大與小學的銜接性。教師可以將幼兒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依照繪本內容進行主題故事的表演,其中為了滿足教學開放性、創新性、實踐性的要求,教師可將主動權歸還至幼兒手中,讓其自行設計服裝,可以在表演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最后班級幼兒與教師共同觀摩,并讓幼兒進行小組會演互評、他評,教師總結點評,這樣便于教師掌握幼兒的思想動向,可以對未來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讓幼兒擁有公共關系融入集體意識的同時,更能實現自主創作、自主思考、自主實踐,將所學到的知識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作為幼小銜接的重要載體,需要采取關注幼兒的思想和心理、注重多方主體的協同聯動、為幼兒接觸小學生活創造條件、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行為習慣以及親社會行為等方法和策略來貫徹落實幼小銜接工作,幫助幼兒適應小學生活。
參考文獻
[1]劉慧影.當前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華夏教師,2022(20).
[2]張紅玉. 幼兒園幼小銜接的實施方法與策略分析[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1(01).
[3]王瑞.幼兒園幼小銜接的問題與對策[J].讀與寫,20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