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福
摘 要: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習要“真”學習,即認識和了解知識本質,真正讀懂文本內容。但在當前的快節奏生活中,大部分初中生缺乏細致且全面的學習,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正學生這一學習理念,可從課堂教學著手,引導學生立足于文本細節,推敲和感悟文本主旨,將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品格特性有機地整合起來,既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顯著地提高其閱讀理解效率。本文立足于初中語文教學現況,就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領學生把握文本細節、品悟核心思想進行簡單分析并提出相關教學建議。
關鍵詞:初中語文;關鍵細節;核心思想;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0-0246-03
我國著名文學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一篇好的文章在于其對細節的描寫,把握住了文章的細節就等于掌握了文章的命脈。針對當前的部分學生在文本閱讀時不求甚解的現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有效策略來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細節對閱讀文本的重要性,并教授給學生如何運用細節去深層次理解文章的方法,引導學生著重分析細節,在突破理解重難點的基礎上促使學生有進一步的理解。
1.細節對把握文本核心思想的重要性
細節對文本閱讀的重要性無可置疑。單從初中語文閱讀考試而言,大部分考試題目都側重于對文章細節的描述和考核,即要求學生根據細節來推敲作者的思想情感或者核心思想。但部分學生在平時閱讀學習中對文本細節總是不求甚解,缺乏深入思考和推敲,這不僅使其對課文理解不深,也極其容易造成粗心大意的毛病,在考試中頻頻出錯,語文成績不高。甚至部分學生在文本閱讀時捕捉不到細節,自然也沒有深層次的學習和理解課文。從另一個角度講,準確把握文章細節能有效地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來挖掘文本內涵,并能初步學習相關的寫作和閱讀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能提升其語文素養。讓學生進行文章語言的深入鉆研,對文章作者的寫作手法以及創作背景進行分析,深入了解文本,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當前的課堂教育活動要關注學生發展,注重學生學習思想的培養,讓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深入理解課堂所學,逐步增強學生學習能力,促使學生總體學習效果得到提高。加強對文本細節的有效把握,注重對字詞語言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學生綜合學習素養提升。關注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閱讀素養能力的提升,實現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學生綜合學習效果得到提升,也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2.立足關鍵細節、品悟核心思想的策略
(1)根據文章主題,搜集文本重要細節
對于一篇好的文章來講,題目是文章的窗戶,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細節的把握和了解,進而提升其對文本內容的了解。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文章主題來引領學生搜集文本中重要的細節,并適時地給學生講授一些相關的細節搜集方法,逐步地培養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抓住文章主題,教師要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根據學生的課堂知識學習需求,有效安排課堂教育教學內容,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學生只有把握文章主題,才能學會對文章知識內容進行分解,從而才能從文章中學習到語言知識,幫助學生實現課堂知識內容的鞏固。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發展,注重課堂教育教學方法的引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從而才能促進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得以提升。注重語文課堂教育教學內容的豐富補充,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關注學生學習發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秋天的懷念》一課教學時,在上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打開教材閱讀全文,使其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就文章的主題——秋天的懷念來引領學生進行分析,以問題的形式來引發學生對文章主題分析,如秋天有什么特點、作者在懷念什么、文章中提到了哪些細節等,教師要在予以學生提示的同時,要求其根據文章主題再次閱讀,并注意將文本里的細節標注出來,教師也要適時地給學生教授一些細節搜集方法,如文章末尾、高潮處、對環境變化或者人物內心活動的描述等,以此推斷文章高潮處如何描寫、母親吐血前后作者的變化等帶有細節的過程,進而能促進學生的深刻認識。在學生具體的二次閱讀完成后,教師可就文本內容從自身角度進行講述,將重要的細節給學生羅列出來,以此完善學生的認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立足于關鍵細節來學習課文,并給學生教授文本細節的搜集方法,能在較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2)把握關鍵詞句,引領學生具體感悟
細節的體現往往是通過一些關鍵的詞句轉變來呈現的,因此,要具體地運用細節來閱讀課文,首先就要準確地把握關鍵詞句。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領學生進行仔細閱讀,結合關鍵詞句來把握文本細節,使其能具體地感悟和認識,從而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深入對文章的細節進行把控,比如,教師在教授中需要選定賞析內容,并組織學生深入進行研究,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掌握文章的寫作技巧以及把握文章中心思想,這樣可以促使學生的整體能力得到提升,確保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這對于學生學習發展具有較大的幫助意義。
例如,在《最后一課》一課教學時,在上課時教師可先結合文章主題來引領學生進行仔細分析。首先,文章的題目就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要點,傳遞了一種肅穆的情感,讓人不自覺地想要去探究為何這一堂課為最后一課。在引導學生對主題有所感悟后,教師就需要讓學生在文章中找到能夠體現文章情感基調的句段進行分析,認識最后一課的意義以及文本中可能存在哪些關鍵詞句等,同時要注意給學生滲透一些關鍵詞句在文本中的表現形式,如直接表征、前后對比、側面烘托等。在學生有了較為全面的理解后,教師再鼓勵學生閱讀課文,并注意根據關鍵詞句來把握文本中的細節。如有的學生從教師在教學中的反常來記錄關鍵句,如“然后他待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等。對于學生對關鍵詞句的把握以及細節搜集,教師不能直接地予以對錯評價,而是要讓學生先自行說出細節所呈現的意義、對文本起到了什么作用等,使其真正認識到細節對于文本閱讀的重要性。最后,為了升華主題,讓學生更加切身地體會到這一課時內容的豐富,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此時此刻的課程就是最后一次中文教授的課程,在賞析文本的過程中更能夠貼近文章中的人物,體悟其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討論交流的方式來和學生初步梳理和分析文本細節,從而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把握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并依此促使學生具體感悟,能有效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
(3)引領學生分析,突破思維重難點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著作中指出:教育者應當從學生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重難點。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促使學生去梳理和歸納文章中的細節知識,還要引導其深入分析,以突破閱讀學習的重難點,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有相對清晰的學習思路,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語文課堂教學要注重重難點知識的研究分析,讓學生主動在學習過程中學會進行課文知識內容的研究,確保激發學生的總體學習效果,這對于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的提高具有極大的幫助意義。當前的課堂教育活動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對課文知識內容進行思考,沒有讓學生深入文章內容,并且學會對文章的語言展開深入分析,對于語文中的各種修辭手法,在寫作過程中也能得以應用,這樣可以幫助提高學生的文章閱讀效果,提高學生語言遷移應用能力。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教學時,在這篇課文教學前,教師要先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入手,對其可能存在的學習重難點進行簡單的梳理,如大部分學生都對文末的“母親”對于作者給了于勒小費而生氣感到不解。在上課時教師可先引領學生梳理文本細節,并針對梳理出來的細節進行深入的分析,如在文章開頭,“父親”總是發出如果于勒在這條船上是多么的令人興奮啊的嘆息,這體現了“父親”的什么心理?文末的“父母”又擔心于勒認出自己一家人又說明了怎樣的心態轉變等。教師要引領學生從細節處逐個分析,并采用一系列的細節分析方法來促進學生對文本形成深刻的認識,如文章開頭和文末的對比說明了“父母”嫌貧愛富的心理;“母親”生氣的原因主要是怕于勒認出自己,同時也不愿意再幫助窮困潦倒的于勒等,從而能通過對細節的推敲來突破閱讀學習的重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對細節進行深入分析,能有效地促使學生突破學習難點。
(4)串接文本細節,提高學生整體認識
初中語文教材里的一些課文篇幅較長,包含較多的內容,同時有著許多細節,給學生閱讀理解造成了一定困擾。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引領學生將文本中的細節內容都串起來,和學生一起從整體上去分析和探討,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和分析的能力,進而能從實際角度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對文章每一個細節的深入分析,學生深入文本,展開深入研究,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課文學習熱情,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養成良好的學習心態,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較大的幫助作用。當前的課堂教育教學活動要促進學生綜合學習效果的提升,又要讓學生深入進行文章知識的理解分析,并且將文章重點知識進行串聯,有助于學生的總體學習效果得到提高,這也會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幫助意義。
例如,在教學《老王》一課時,在課堂上教師可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同時要求其標注文本中的細節,并注意分別從老王和作者兩個角度來展開細節搜集。在經過一定時間的閱讀后,教師可引領學生整理文本中的細節,并注意從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老王的忠厚老實角度來思考和分析,可一邊引領學生分析已有的細節內容,一邊搜集新的細節,如老王送作者冰,比原來大一倍,但價格相等;老王對作者的幫助——送先生看病,不要錢等,要注意充分依據課文內容來引領學生仔細推敲。在引領學生整體地梳理一遍文本中的細節內容后,教師要注意從整體上將文章細節給學生串接起來,如作者描述了哪些細節、分別起到了什么作用、這些細節的安排表現了作者的哪些寫作手法等,要分別從文本表達和知識吸收兩個方面來促使學生形成整體認識,加強其對文本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文本中的細節給學生串接起來,引領學生進行整體認識,能有效拓寬學生的閱讀思路。
(5)內化文本知識,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的最終目的是知識吸收,將之轉化為自身知識,并積累和應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意識到閱讀教學的目的,注重引領學生真正讀懂文本,并提煉文本中的語文知識,包括閱讀理解方法和作者的寫作手法,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其語文綜合水平。只有讓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內化,能讓學生理解語文課文知識內容,有助于學生整體學習效果的提升。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的學習發展,學生學會深入理解文章知識,從而有助于促使學生綜合素養水平得到提高,這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背影》一課教學時,在上課時教師可就文章主題和文本的細節內容“買橘子時的背影”和學生分析:父親在送別自己時,為什么看到父親的背影會忽然鼻酸?要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父愛的無私和奉獻。在學生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后,教師可引領學生結合文本知識來聯想實際生活,可回想自己的父母在平時是否有類似讓自己鼻酸的舉動,教師可從白了的頭發、氣喘吁吁地抱著自己、下雨天把傘讓給自己等方面進行提示,要讓學生分別結合文本和現實生活來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同時能將文本對父愛的描寫方法內化,了解一些有關情感類寫作的表現手法。教師也可給學生滲透一些相關的寫作方法,從而促使其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的雙重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著重分析,內化文本知識,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加強課堂教學評價,關注學生學習發展,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斷提升個人知識的接受力,促使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得到提高,這才有助于學生的學習發展。
3.結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閱讀學習中,細節對文本理解有著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細節,并善于運用細節去分析和推敲文章的核心思想,引領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在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其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庫亞鴿.細讀細品細琢磨,細微之處見真功——淺談記敘文閱讀教學中的細節品析[J].課外語文,2020(06).
[2]王偉.細節之處 彰顯情趣——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40).
[3]王棟.細微之處見真情——淺談記敘文中的細節描寫[J].學園,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