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亮 陳志穎
摘? 要:基于協同創新的科研團隊模式在農業院校中普遍存在,且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重要。基于全國農業院校調研數據,對農業院校科研團隊分類評價的現狀和問題進行梳理,發現存在科研成果轉化和推廣程度不高、對農業學科差異和特點考慮不足、對團隊建設和管理重視不夠、對團隊發展潛力認識不充分等問題,提出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加強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遵循學術自身規律和農業科研的特點完善分類評價機制、注重團隊建設與管理,提升科研團隊持久創新能力等加強農業院校科研團隊分類評價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業院校;科研團隊;分類評價;創新能力;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4.4?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1-0013-05
Abstract: The mod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comm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new era. By sorting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ategorical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fi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low degree of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inadequate consideration of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discipline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ea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team development potential, etc. Accordingl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reform of categorical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roposed.
Key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國家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科技創新是牽動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擔起農業“卡脖子”技術攻關時代重任,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而農業院校是農業“卡脖子”技術攻關的主戰場,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有效激發農業院校原始創新活力,是破解農業“卡脖子”困局的關鍵所在。
科研團隊(課題組)是農業院校最基本的科研單元,需要團隊成員齊心協力。目前我國農業院校的人才評價仍有很多共性問題,具有重個人、輕團隊的特征,導致“科研個體戶”現象突出[1-4]。在與人才密切相關的績效評價、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等過程中,重數量輕質量,重個人排名輕實際貢獻的現象普遍;在科研項目的立項、結題等評價過程中,過于重視團隊負責人的成績,而團隊成員發揮的作用往往被忽視,不利于發揮集體的智慧,也挫傷了團隊成員的積極性;缺乏對學校與企業、學校與學校之間合作機制的評價內容,不利于發揮協同創新的優勢,不利于科技聯合攻關和資源共享[5-8]。本文旨在通過梳理農業院校科研團隊評價的現狀及問題,提出農業院校科研團隊分類評價的建議,為高校教師分類評價改革貢獻智慧。
一? 數據資料來源
綜合運用問卷調查和專家訪談的方法,依托課題“行業特色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選取分布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域的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福建農林科技大學和河南農業大學9所農業院校作為調研對象,發放調研問卷《行業特色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調查問卷》,其中與本文相關的有教師參加科研團隊情況、分類評價導向及指標構成、學校學科交叉建設情況和教師開展跨學科研究情況4類問題共計12個題項,共回收有效問卷2 907份。
調研對象包括教學科研人員及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其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年齡、職稱和學歷結構如圖1—圖3所示。通過對調研問卷的綜合分析,并結合以上9所農業院校科研團隊負責人的訪談,梳理得出農業院校科研團隊評價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通過科研團隊評價機制改革提升農業院校科研團隊水平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二? 農業院校科研團隊評價的現狀及問題
(一)? 重視科研成果本身,輕視成果轉化與推廣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的“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即“四個面向”),為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高校科研團隊理應堅持“四個面向”,將實現其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作為戰略目標,有計劃地突破科技難關,服務國民生計重大需求。
農業高校承擔著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重要職責,而現有農業高校對農技推廣服務不夠重視,農業高校科研團隊從事農技推廣的意愿不強,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偏小,對農技推廣服務的評價、激勵機制不夠完善。同時,由于農業科研附加值較低,且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不夠健全,大部分科研成果仍停留在論文上,停留在實驗室里,對科研成果轉化的關注不夠,從而出現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長期偏低的現象,亟需改革評價措施促進農業科研成果轉移轉化。
農業院校科研團隊評價指標體系中,應根據“四個面向”具體要求,立足科研團隊實際,將評價指標進行分解。例如,將為解決種源“卡脖子”問題的實際貢獻、農業技術推廣產生的實際效益等作為評價指標,引導農業院校科研團隊立足國家實際需求,解決實際問題。
(二)? 重視科研成果數量,輕視學科差異與特點
由于從事基礎研究與從事應用研究的團隊差異較大,創新能力和水平應體現在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指標進行分類評價。同時,在創新成果面前,科研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應客觀公正地加以體現。
當前農業院校科研團隊成果評價不利于團隊建設,在科研團隊內出現競爭與合作的失衡,表現為“四唯”傾向與“內卷”現象。在當前,對農業院校科研團隊的考核依舊是量化指標為主,缺乏針對基礎研究團隊或應用研究團隊相應的分類科學評價體系,輕過程、重結果,評價指標多以論文、獎項、項目和專利等數量為主,“一刀切”現象仍然表現嚴重,導致科技人員急功近利的現象,只追求科研的數量而不關注質量貢獻,最終結果就是“垃圾成果”泛濫,卻缺乏原始創新成果,呈現出假的科研繁榮景象。同時,科研團隊所有成員的貢獻都應該被認可,而在現實中,無論是績效考核,還是評職稱、聘崗位,都是第一作者為重,其他參與人員的貢獻不予認可,這在極大程度上是不符合實際的,也挫傷了團隊成員的積極性,無法通過團隊強大的凝聚力攻克技術難題。
農業科研本身具有周期長、公益性強等特性,需要科研人員吃得苦中苦、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對農業院校科研團隊的評價應遵循學科規律,摒棄原來“一刀切”的做法,充分考慮學科差異,從一個更長的時間區間進行考核,避免造成農業科研人員疲于應對科研考核。另外,應科學確定團隊成員在科研成果中的貢獻,扭轉現有過分重視排名、爭取排名的不良傾向。
(三)? 重視科研成果產出,輕視科研團隊建設與管理
高校科研團隊應有一個在學術研究、組織管理和國際學術聲望方面都比較突出的負責人,能夠帶領好、管理好整個團隊。科研團隊創新文化、氛圍、生態良好,具有明確的合作與分工責任,團隊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能夠發揮1+1>2的協同效應。科研團隊的資源共享與利益分配機制健全。
當前農業院校科研團隊管理的自主性不夠強,團隊管理意識和水平均不足。團隊負責人為獲取足夠的外部資源,將過多精力和時間用在團隊之外,而對于團隊成員之間的能力差異、科研成果交流與利益分配等內部管理問題不夠重視。缺乏科學的團隊管理制度,多數農業院校科研團隊的激勵標準是建立在簡單的科研量化的基礎上,缺乏針對性和層次性,激勵效應不明顯。團隊文化與氛圍建設薄弱,團隊成員間知識共享不暢,容易將團隊帶向渙散、無力的狀態。
科研團隊管理水平的高低,對于科研團隊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應改善團隊管理模式,改善行政管理和學術管理的協同運行機制,給予科研團隊更多的管理自主權。切實重視團隊創新文化、環境和生態建設,建立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建立公平競爭與開放合作的協調機制,達到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目的。
(四)? 重視短期科研績效,輕視可持續發展能力與水平
為產出重大科研成果,農業院校科研團隊應該有持續發展的動力,能夠獲得穩定的經費支持,有較好的科研平臺,有合理的人才梯隊建設,人員構成合理,學科具有交叉互補性。同時,農業院校科研團隊應重視團隊人才隊伍建設,有健全的人才培育舉措。
當前農業院校科研團隊對人才梯隊建設不夠重視,往往重視引進大人才,而忽視了團隊輔助支撐隊伍。為了維持科研團隊長期穩定發展,必須要有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和良好的科研平臺支撐,而目前很多農業院校的科研團隊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不光如此,學科交叉的力度也不夠強,雖然認識到了交叉研究的重要性,但具體的對策卻很少,表現在評價指標上,往往無從下手。
持續穩定發展的團隊,長周期持之以恒的研究,才能產出重大原創性成果,在對科技創新團隊的考核評價中,應重視科研團隊創新潛力的客觀評價,給予有潛力的團隊以持續穩定的經費支持。
三? 農業院校科研團隊評價的有關建議
農業院校科技評價改革關系到廣大農業科技工作人員的切身利益。當前形勢下,應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不斷優化以創新能力、科研質量和人才培養為導向的科技評價機制,科研院校科研團隊的評價導向,應進一步適應“四個面向”,進一步符合國家教育評價改革的相關要求,注重內涵式發展,注重解決農業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注重解決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一)? 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加強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
農業院校的科研成果應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最終目標,因此,在農業院校科研團隊的評價活動中,應建立鼓勵高校科研人員積極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三農”的社會公益性服務機制。根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性質,設置專門的分類評價體系,建立以調動從業人員工作積極性、提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成效為目標的評價導向。同時,農業院校各類榮譽評選中,要充分考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向在農技推廣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員傾斜。
(二)? 遵循學術自身規律和農業科研的特點,完善分類評價機制
鼓勵科研人員集中精力潛心研究,避免采用單一的同行評議產生的導向偏差。農業科研的全過程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因研究主體的特殊性,如季節性的農作物,研究條件同時受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復雜多變的農業科研過程存在時間節點不符、科研成果或結論的滯后性,存在不確定性和間接性等特點。因此,在農業院校科研團隊分類評價中,應根據不同類型科技活動特點,制定導向明確、激勵約束并重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建立分類評價制度。
在農業院校科研團隊分類方面,將農業院校科研團隊分為農業科學基礎研究、農業技術研發與示范、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農業科技全產業鏈團隊四種類型,見表1。
在分類指標設置方面,針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等不同科研活動的特點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見表2。對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團隊,評價導向應以有利于長期潛心研究、催生重大原創性成果為中心;對從事應用研究的科研團隊,評價導向應以聚焦國家、社會的重大需求為中心,重點看自主知識產權和重大技術突破;對于農業推廣和服務的科研團隊,應注重評價科研團隊對經濟社會效益和實際貢獻;農業科技評價的最終目標,是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在農業院校科研團隊評價形式方面,借鑒美國、日本和法國等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逐漸建立起第三方評價機制,并不斷完善評價流程,同時也要發揮社會力量在農業科研評價中的積極作用[9-10]。對于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團隊,應該以同行評價為主,按最新的流行趨勢,加強國際同行評價;對于從事應用研究的科研團隊,應注重由用戶和專家等相關第三方評價為主。同時,充分發揮科技社團在科技評價中的作用,將其納入到農業院校的科研團隊評價主體中。
(三)? 注重團隊建設與管理,提升科研團隊持久創新能力
高校科研團隊是一個知識高度密集的協作群體,有一定的特殊性,管理的好就會奮發向上、潛力無限,管理的不好則是“一盤散沙”,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管理機制和杰出的團隊帶頭人。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在對農業院校科研團隊的評價中,普遍重視科研績效本身而忽略科研團隊的管理水平和持久創新潛力,是下一步科研團隊評價改革的方向。一是加強科研團隊管理機制建設,以科研團隊負責人為主,行政管理為輔,形成相互約束的管理機制;二是在考核評價方面,實行嚴格的目標管理與績效考核,在科研團隊整體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職稱評聘和崗位晉級等評價活動中,主要依據“團隊任務書”進行考核評價,將團隊的業績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科研團隊負責人承擔起團隊內部的資源調配的重任,盡量減少團隊成員的壓力,加強以崗位職責和合同任務約定為基礎的考核。根據農業學科的特點,減少年度考核,加強聘期考核,盡量延長考核周期,改變過去急功近利、短平快的科研模式,真正孕育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原始創新成果。
為提升農業院校科研團隊的持久創新能力,建議從人才、學科布局和經費保障方面多下功夫,將其列為科研團隊的考核內容。人才是科研團隊建設發展的第一核心要素,應進一步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多學科融合發展成為目前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這就要求高校科研團隊秉承“兼容并蓄”原則,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交叉,鼓勵資源共享,主動引導相關學科和科研機構相互融合、共同發展。持續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是促使科技人才“靜下心來”從事原始創新研究的重要保障,也是科研團隊持續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在以競爭性經費為主的現實背景下,應努力保障科研團隊獲得更多持續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
四? 結束語
農業科學研究具有研究周期長、季節性強和公益性強等特點,決定了必須要以團隊的形式開展研究工作。科技創新最終是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農業科技創新更是承擔了國家“三農”大計,但實際上農業院校仍存在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先進的農業科技得不到推廣和應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評價機制不夠健全。通過調研發現,目前農業院校對于科研團隊評價過于重視成果本身,沒有實施分類管理,“一刀切”的現象依然嚴重,而對于農業科研周期長、公益性強等特點,更加需要科研團隊精誠合作、持久作戰,坐得冷板凳,啃得硬骨頭,團隊整體的建設管理水平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本文提出在農業高校應該設置專門的農業技術推廣崗位,暢通晉升渠道,調動從業人員積極性。同時,遵循農業科學的特點,將農業院校科研團隊分為農業科學基礎研究型團隊、農業技術研發與示范型團隊、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型團隊和農業科技全產業鏈團隊4種類型,按各類型不同特征設置相應的評價指標,真正做到分類評價,扭轉過分注重排名、點數、篇數等問題,引導農業院校科研人員回歸本真,潛心科研,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 師雪茹,陳剛.新形勢下高效農業科研創新團隊建設體系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20,39(1):73-76.
[2] 陳潔,方驥賢,蟻秀清,等.推進農業科研院所創新團隊建設的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7,36(4):79-81.
[3] 劉寶濤,劉帥.中國高等農業院校科研績效評價研究——基于正態云模型的實證[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9,40(6):230-235.
[4] 李健,姜華玨,沙琴.科技創新團隊梯隊建設的模型方法應用研究——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某研究所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21,40(2):81-85.
[5] 胡瑞,李忠云.加快推進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J].科技管理研究,2006(8):149-151.
[6] 徐珺,尚玉釩,趙新宇.高校科研團隊領導語言框架與成員創新行為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8):263-272.
[7] 王冀寧,張春霞,王雯熠.基于新巴斯德象限的高校科研創新團隊“政產學研”發展路徑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20(11):73-79.
[8] 葉李,田興國,呂建秋,等.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狀況、存在問題與改革取向——基于全國61所高校的實證調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6):124-129.
[9] 季小天,趙文華.高校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國外研究進展與啟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76-83.
[10] 肖國芳,彭術連.破“五唯”背景下高校學術評價的理性思考與改革路向[J].科學管理研究,2021,39(2):65-72.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急管理項目子課題“行業特色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720410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農業特色高校分類評價指標體系研究”(SKGL2021005)
第一作者簡介:陳志亮(1986-),男,漢族,四川通江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人力資源部綜合科科長。研究方向為人才評價、人力資源管理。
*通信作者:陳志穎(1982-),女,漢族,內蒙古通遼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人力資源部師資管理科科長。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