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全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更關乎社會發展與民族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國際上已開始探索第五代教育評價,更加突出評價的教育性、價值性、全面性與技術性。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時期,教育評價改革被擺在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突出位置。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力破“五唯”頑瘴痼疾,為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提供了行動指南。黨的二十大報告更進一步指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對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那么,新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評價?
新時代我們需要“走在教育發展前面”的教育評價。教育評價是教育發展的“指揮棒”,要從“跟著跑”被動發展轉變為“走在前”主動引領。多年來,我國教育被功利主義所主導,教育評價的篩選功能被無限放大,評價負面效應日益凸顯,由此招致了社會各界對教育評價的批評和質疑。事實上,正如美國學者斯塔弗爾比姆所言:“評價本身并無好壞,只是我們沒有把評價用好。”新時代用好評價的關鍵在于建立科學規范、分層分類、多元參與的教育評價體系,樹立“以評促改”的評價理念,以科學健康的評價導向引領教育發展,防止評價標準與評價結果的簡單掛鉤。這根本上是要打破就教育而論教育的思維“洞穴”,從社會系統的角度對教育評價改革進行制度設計,預判并規避教育評價改革中的潛在風險,使教育評價更符合新時代發展之需,引領教育生態變革。
新時代我們需要“旨向學生終身幸福”的教育評價。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人的發展問題是教育最根本的問題。對這一觀點的重申是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前提。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根本遵循在于落實立德樹人機制,終極旨向在于成就學生終身幸福。當前,破“五唯”破除的是極端功利主義,從哲學的意義上講,破除的是“見物不見人”的無主體性思想。這就要求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視點回歸學生,將學生作為現實的人置于教育評價的中心位置,恢復其本有的價值意義。確切地說,要求評價者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生”,而要根據學生的本質特性制定評價標準、選擇評價工具與手段,強化教育評價的服務改進功能,引導學生在合適的發展軌道上幸福成長、盡展其才。
新時代我們需要“與教育共生發展”的教育評價。辯證地看,沒有教育評價改革作為牽引,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便難以有效開展;同樣,沒有教育領域各環節、各要素的整體協同,也難以保障教育評價改革的實施。新時代的教育評價與教育改革相依相促、共生發展。具體而言,一是遵守教育基本規律的系統共生。教育與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相互作用,教育評價作為教育系統的重要一環,既要推進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及社會五類主體的有機互動,也要著眼于人的終身發展。二是彰顯教育學以成人的價值共生。教育評價本質上是對評價對象的價值判斷,受教育觀念等多重因素影響。只有以教育的生成本質與生命實踐來重塑教育評價觀,才能使評價對象的主體價值在教育評價中得以彰顯,而非被數據簡單估算。三是適應教育智能化發展的技術共生。教育現代化要“用技術”但不能“唯技術”,教育評價亦如此。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優化技術使用過程,推進評價信息在收集端、分析端、反饋端的智能化運用,同時也要以關鍵技術的迭代升級助推教育評價標準和工具的研發,使智能技術更好地為評價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