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英
辦好特殊教育是黨的十九大的明確要求,是對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莊嚴承諾。作為從學齡前到職業教育的特殊教育學校,南昌市培智學校以融合教育為抓手,加快促進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質量的發展。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也就是說,一切教育和教學應適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興趣和需要,讓學生的天性得以釋放、能力得以發展。學校通過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個性化建構,深度開展融合教育探索實踐,創新特教樣態,為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課程價值、目標、框架和實施提供有益參考。
“明亮心育”的思想意蘊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要從心靈深處喚醒每一個學生的精神力量、天賦潛能和人格理想,促使其價值觀、創造力、生命感的覺醒。“明亮心育”課程的核心是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促使其不斷地發掘內心力量,健全身心、明亮精神。由此,學校探索出了以“讓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澄澈明亮”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哲學,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做內心有光、精神明亮的人。
從教育內涵來看,“明亮心育”有三重意蘊——心向光明的正氣品格、昂揚達觀的自信精神和追求卓越的超越精神。其中,心向光明的正氣品格是立身之本,只有內心陽光、信念堅定,才會從心底蔓延出一身正氣,用優良的品格和精神成就精彩人生;昂揚達觀的自信精神是成才之基,自信這一可貴的心理品質讓學生向陽而生,綻放生命的芬芳;追求卓越的超越精神是動力之源,讓每一個學生在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過程中奮力成長,實現人生價值和人格升華。
“明亮心育”強調人與自身的和諧發展,倡導尊重生命、理解生命、悅納生命、激揚生命、明亮生命,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為目標,著力培養學生面向新時代的理想信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助推學生內在精神的生長、挖掘自身的潛能,為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基。為此,學校以培養“明于心、察于微、專于智、亮于行”的“精神明亮的人”為使命,致力于培養有忠愛之心,愛家國、敢擔當的人;有審美之趣,愛生活、廣興趣的人;有好學之樂,愛學習、樂探索的人;有行動之力,愛運動,勇創新的人。
從歷史內涵來看,“明亮心育”的教育思想源遠流長、橫貫中西。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強調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內心的好奇和求知欲自然而然地轉變為實際的知識與技能。對這句話更深層次的理解是,教育不只是灌輸知識,更要呵護心靈,讓學生在獲得必要的生存知識的同時,也能獲得精神享受、提高精神追求。我國古圣先賢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好、樂是學習的三重境界,對知識感興趣,便能讓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并持續將學習升華為精神享受和精神追求,使靈魂得以豐滿。心學大師王陽明所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思想也揭示了“心育”的重要性——一個人的心靈品質決定了他的格局與境界,也指導和約束著他的行為。
從實踐價值來看,“明亮心育”與“五育并舉”的方針要求相一致,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立足《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的要求,學校將“明亮心育”課程輻射每一門學科,助推德智體美勞相互協同、共同生長、整體發展,讓學生在豐富的課程體驗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感受學習的樂趣、運動的愉悅、藝術的魅力、勞動的快樂。同時,學校積極促進各學科與“明亮心育”課程的整合,在學科教學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如語文組在執教《了不起的女孩》一課時,讓學生把自己的身體狀況、遇到的困難與書中人物作比較,通過切身體驗談感受,通過反思尋找克服困難的辦法,激勵學生不懼失敗、不斷進取。此外,為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師生與家長心理健康水平,學校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教師團體輔導、繪本故事分享會、針對家長的心理團體輔導和心理健康課程等。
“明亮心育”的課程內涵
根據學生身心特征和發展規律,學校以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和情緒行為自控能力為重點,搭建了系統的“明亮心育”課程體系,包括心育教學、心理輔導與團體發展活動等。立足“在精神明亮中健全身心”的課程價值,學校不斷引領學生的“身”與“心”共同接受社會與時代的塑造,并在此過程中明確課程內涵——
第一,“明亮心育”是喚醒學生明亮精神的心育。結合近年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學校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理念:讓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澄澈明亮。通過立體化的融合課程,不斷激發學生的靈魂覺醒,加強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鼓勵學生尋求自我突破、探索未知、健全身心,實現自主發展。
第二,“明亮心育”是激發學生積極品質的心育。長久以來,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過于關注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缺乏對人類積極品質的研究與探討。學校為彌補這塊“短板”,重點關注對學生積極品質的塑造,通過與德育課程的融合,大力倡導積極心理學,關注人內在的潛力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積極品質,養成健康心態,幫助學生真正到達幸福的彼岸。
第三,“明亮心育”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的心育。面向新時代、新要求,心育課程要充分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促進其身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其中最關鍵的,是開發注重學生活動體驗的、開放式的、動態的高效課堂。“明亮心育”高效課堂的建設包括以下幾點要求:一是真正體現兒童的主體性;二是注重運用現代化的心理教育技術與手段;三是體現出“明亮心育”課堂的特點,即本真、豐富、靈動。通過對兒童心理特征、知識結構、認知結構和有效學習規律的研究,課堂教學以“挖掘—照亮”為宗旨,挖掘學生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使其通過自己主動建構的經驗,完成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與發展,同時不斷完善身心并重的健康預警和指導服務課程體系,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基。
第四,“明亮心育”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心育。課程充分關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積極落實人人發展、全面發展、自主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成長。基于“成就身心健康者”的課程要求和“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課程目標,著力提升學生的心理素養,課程內容包括認識自我、管理情緒、青春期成長、人際溝通、學習能力、團隊協作、創新思維等,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體驗,在交流與分享、多學科滲透融合中完善學生的人格。
“明亮心育”課程突出學生主體,變革學習方式,其著力點是改變教學結構,轉變師生的角色;落腳點是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只有深化課堂改革,才能真正彰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育人價值,活化教學,生成創新。課堂教學中,我們選擇了認知心理學理論、行為心理學理論和積極心理學理論作為支撐,堅持“四結合”教學原則,即科學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發展、預防和危機干預相結合,面向全體兒童和關注個體差異相結合,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以活動和體驗為本,重視表達與分享,潤心賦能,讓學生在豐富立體的課程中涵養情操、豐富心靈,體驗精神和生命的覺醒。
總而言之,學校只有緊緊圍繞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這一核心,打造系統、規范、科學、廣譜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品質課堂,不斷提煉與豐盈心理健康教育學科課程哲學,才能讓教育富有生長精神,真正成就每一個生命。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基金重點項目“家校合作對自閉癥兒童功能缺陷的心理干預研究”(批準號21PTZD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曹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