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妍
情緒就像一塊調色板,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色彩繽紛;情緒也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內心的酸甜苦辣咸。也正是由于情緒的存在,學生學業成功時會笑逐顏開,學業失敗時會垂頭喪氣;考試前會坐立不安,考試后會如釋重負。實際上,這些都是與學業相關的情緒表現。作為非智力因素,情緒具有動機、組織和信息交流的作用,因此,良好的學業情緒對促進學生的積極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什么是學業情緒?
2002年,德國心理學家帕克讓(Reinhard Pekrun)首先提出了學業情緒的概念。在此之前,心理學家們主要關注的是學業焦慮情緒。然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幾乎可以體驗到人類的所有情緒。當考試失敗時,學生會感到沮喪、難過、悲傷,甚至憤怒;當考試成功時,學生會感到高興、自豪、愉悅、充滿希望。考試情境之外,在課堂上以及做作業時,學生同樣會體驗到豐富多樣的情緒,如做作業的時候遇到不會做的難題,有些學生也會產生煩躁的情緒。我們曾經對我國中小學生做過學業情緒的調查,發現了類似的結果。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到的快樂情緒最多,此外依次還有焦慮、厭倦、放松、氣憤、自豪、羞愧、無助、難過、羨慕等。可見,多種情緒伴隨著學生們的學習過程。
學業情緒產生的前因
學業情緒的產生似乎與學習成績有密切的關系,但大量研究發現,學業情緒的直接前因是學生對學業的控制感和價值感。
首先,如果學生認為自己能夠控制自己的學習,比如自己能夠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有能力完成學業、有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對自己有積極的期待、對學業成功或者失敗能夠正確地歸因,就有助于積極學業情緒的產生。通常學業效能感是學業控制感的有效指標。如果學生能夠認識到學習的價值,也有利于積極學業情緒的產生。學習的這種價值感又可以分為內在價值感和外在價值感。其中,認識到學習的知識能夠解決哪些實際問題、對人類發展有何作用,這些都是內在價值感;如果認為取得好成績是為了使自己獲得表揚和獎勵就是外在價值感。從長遠來看,內在價值感對于積極學業情緒的產生作用較大。但是,對于青少年來說,有時還無法建立起對知識的內在價值感,因此,外在價值感的作用不可小視。
其次,外在的環境因素也是個體學業情緒產生的重要前因變量。從家庭環境來看,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適當的學業期望、父母對孩子學業自主的支持以及積極的反饋等都是積極學業情緒產生的因素。甚至父母的關系也會對孩子的學業情緒產生影響。例如,當學生感知到父母有過多的沖突時,積極學業情緒會下降,而消極學業情緒會增多。從學校環境來看,教師和同伴提供的學業支持、有效的教學條件、風趣幽默的教學方式、合理的教學目標等也是積極學業情緒產生的前因。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環境因素往往會通過學生自身對學業的評價產生作用。正如我國心理學家朱智賢先生提出的,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講,外因一定需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學業情緒的產生也不例外。
最后,毋庸置疑,學生過往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學生自身的學習動機、認知資源、學習策略等也是與學生的學業情緒密切相關的。在我國教育和文化背景下,學生的考試成績往往對其學業情緒有較大的影響。當學生考試成績優異并且達到了自己的預期時,學生會產生較多的積極情緒,例如高興、自豪、愉悅等。當考試成績較差并且在自己意料之外時,學生可能會有憤怒、沮喪、難過等消極情緒。當學生有較多學習資源、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時,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更加得心應手,因而也會有較多的積極學業情緒和較少的消極學業情緒,例如,會有較多的放松和希望、較少的焦慮。如果學生在學習中經常遇到難題無從下手,沒有有效的學習方法,他們則會感到非常的無助,甚至可能會對學習產生厭倦和絕望。尤其是當學生由于成績不如意而感到羞愧時,如果沒有及時掌握良好的學習策略,就很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進而對學習放任自流。相反,如果這個時候學生能夠在教師、同學的幫助下及時調整學習方法,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則羞愧情緒會變成促進學生繼續努力的動力。
學業情緒與學生發展
良好的學業情緒與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密不可分。首先,積極的學業情緒會助力于學習過程的順利進行。學習是一種復雜的認知活動,良好的學業情緒是有效開展認知活動的重要保證。根據積極情緒的拓展建構理論,積極的學業情緒能夠使學生具有更多的認知資源,進而使學生有更多的工作記憶容量、持久的注意力、創新的思維方式等,而這些都是有利于學習過程的重要認知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積極情緒都對學習有促進作用,如果在學習中體驗到的高興情緒強度太大,甚至產生了自大情緒,則反而可能會導致學生注意力無法集中或者產生過于懈怠的狀況。而消極的學業情緒則會削弱或者阻礙學生的認知加工過程。例如,當學生對學業感到極度焦慮時,他的認知范圍就會變得狹隘,工作記憶容量也會下降;當學生對學業感到厭倦或者無助時,則會茫然不知所措,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因此,培養學生恰當的積極學業情緒會助力學生學習過程的順利開展。
其次,積極的學業情緒會助力學生形成學習效能感。積極情緒具有動機作用,能夠激發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更有學習的動力,更愿意為下一次取得好成績而付出努力。這時,“苦學”就會變成“樂學”。在當今時代,信息更迭的速度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成為終身的學習者是不被社會所淘汰的前提。而積極學業情緒有助于提高學習效能感,使學生對外部世界有更多的好奇心和開放性,讓學生不畏懼學業上的困難和挑戰。與之相反,消極的學業情緒則會降低學生對學習的信心。面對一次次的學業失敗,學生體驗到的不僅是挫折和難過,還有自尊心的傷害和自信心的降低,甚至可能會形成習得性無助感。未來在面對學業時,這些學生可能會失去信心,甚至可能會產生恐懼。因此,只有培養積極的學業情緒才有助于學生形成學習效能感。
最后,積極的學業情緒會助力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情緒不僅是我們身心健康狀況的外顯指標,也是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狀況的因素。積極的學業情緒能夠使個體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平和的心態,正確認知外部世界,進而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和親子關系。而消極的學業情緒,尤其是對學業感到厭倦、無助、憎恨乃至絕望的,則可能會使學生感到巨大的學業壓力,當學生沒有有效方法來應對這些壓力,則可能會產生極端的行為。學業情緒不僅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關,而且與學生的身體健康也有密切的關系。有愉悅的積極學業情緒,學生更能夠做到勞逸結合,會在學習之余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保持良好的作息時間,積極進行體育鍛煉。而當學生對學業有消極或者抵觸情緒時,則不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有的學生可能會由于學業壓力導致長期焦慮、抑郁,或者出現失眠、脫發、胃潰瘍等身體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積極的學業情緒才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后疫情時代”已經到來,學生由線上轉為線下學習,由居家學習轉為在校集中學習,面對學習方式上的轉變,學生可能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也可能會產生不良的學業情緒。這便需要教育者和家長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積極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的價值,增強學習的控制感以提升積極學業情緒,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