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中科實驗集團出臺的“首席教師”制度,打破了教育集團成員校之間的師資不流通、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壁壘,既推動了教育集團內部優質資源的互通共享,又為各成員校教師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機制保障。
實驗小學北水灣分校借助集團力量,激活首席教師在師德修養、專業素質、項目引領等方面的輻射引領作用,以年級學科組為支點,串聯起學校、集團的合作教研。特別是在作業設計項目中,學校聚焦作業設計“真問題”的研究,撬動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全面提高集團內各校的教學質量。
對癥下藥,梳理“真問題”
摸排作業設計的“真問題”。集團內各校在地域、師資、生源等方面存在差異,有各自作業設計的做法和困惑。首席教師引領相關學科教師對各自學校作業設計中的經驗進行總結,梳理問題,優化設計,并提出系統變革思路。
分析教師教學中的“真問題”。首席教師凝聚各校教師智慧,開展集團教研,分析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效果之間的匹配度,研究不同教師在課堂結構的組織、重難點的把握、作業針對性的提高、核心素養的落實等方面的“真問題”,以作業設計觀照教學行為,在合作共研中實現優勢互補。
聚焦學生學習中的“真問題”。首席教師引領各學科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需求、學習表現進行分析,激勵教師針對學習問題進行教學策略的調整和針對性作業的設計。
以生為本,明確作業設計的原則
學校在探索作業創新過程中形成了三個原則,并以此指導作業的優化。一是挑戰性原則。好的作業應該適應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挑戰、實現進階。二是體驗性原則。好的作業應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真實情境中的學習更具實踐性、活動性和體驗性,也能促進學生對真實問題的發現、思考與解決。三是開放性原則。好的作業應該打開學生的思路,有新舊知識的銜接,有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有新問題的探索。
針對差異,促進作業內容個性化
統整式設計。作業要緊扣單元要素,在課堂內落實教育教學目標。比如,語文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緊扣“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這一語文單元要素,設計了“將本單元的古詩擴寫成短文,通過練筆作業呈現古詩中有聲有色、動靜相間的畫面”的作業,推動學生能力在課堂學習中順勢生長。
巢穴式設計。學校將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巢穴式作業。例如,語文學科各年級組將學生一周聽寫練習中出現的易錯詞進行匯總,整理成“一周書法作業單”,將寫字與練字融為一體,提高書法作業的針對性。
差異化設計。學校作業形式豐富多樣,有口頭作業、表演作業,也有實際操作作業;有短期作業,也有專題性、研究性的長期性作業;有個人作業,也有小組或全班合作性作業;有知識鞏固性作業,也有應用性、實踐性作業。比如,合作作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小組討論,共同探索與交流,在合作中增強認同感、愉悅感,在學會與人交往的同時,提高學習的效能。“玩中學”作業中,學生可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參與學習,將知識與技能融會貫通。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布置“特色作業”,在周末、小長假開設“作業超市”,供學生自主選擇。
項目化設計。學校將作業設計與項目化實踐進行融合。比如,語文學科從三年級開始有了習作單元,學校結合區級重點課題《基于項目化學習應用學習支架提升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實踐研究》,整合專題項目活動,鼓勵學生自主實踐。英語學科讓學生為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設計一張漂亮的海報,既引起學生興趣,又使語言知識技能得以鞏固。
探究性設計。學校注重作業內容的個性化,強調學生創新思維的增強。比如,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既減輕了學生的作業量,又有助于學生厘清知識點、增強自身的思維能力。
“首席教師”機制引領下的作業設計項目不斷做細做深,學校不斷精心選擇作業內容、精準面向不同學生、精確校正課堂教學、精細反饋作業情況,構建了良好的教育生態,為進一步提高育人質量提供了有效路徑。
責任編輯:于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