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濟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縱深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重慶市委“一號工程”和全市工作總抓手總牽引,既要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場景中加以謀劃,也要結合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的戰略任務和發展目標形成有效載體。當前,縱深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必須圍繞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所確定的“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目標任務,深刻理解數字經濟發展對于經濟社會加速數字化轉型的重大作用,全面把握數字經濟改變生產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的方向和路徑,找準重慶市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點領域,聚焦發力。
近年來,重慶市深入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數字經濟發展全面駛入“快車道”。作為國家首批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重慶市目前已經聚集規模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1900多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到2200億元,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17年的16%提高到30%以上,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6年位居中西部第一并進入國內第一方陣。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持續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按下“快進鍵”,不斷拓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空間,為重慶市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同時也應看到,對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的發展目標,重慶市在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方面還存在諸多短板和不足,與國內先進地區相比、與《綱要》明確的目標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未來5年,重慶市應當在縱深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不斷壯大數字經濟產業鏈,強化規劃、政策、項目、平臺協同,推動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50%,努力將重慶打造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經濟高地。
要明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目標、方向、領域和政策。一是適時推動川渝聯合編制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專項規劃,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鏈重塑機遇,共同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數字產業鏈體系提供宏觀指導。二是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加快形成川渝兩地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的體制機制,在規劃對接、財稅分享、產業協作、一體化服務、平臺共享、科技合作等領域先行一步,整體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三是堅持效能導向和結果導向,避免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在深度融合發展中落入泛化、虛化陷阱,切實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等領域打造“云聯數算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四是堅持聚焦重點和示范引領,選擇市場條件好、產業鏈完整、價值鏈高端的方向予以突破,特別是要在培育超高清視頻、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文創等創新應用領域,聯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要破除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雙向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一是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強化機制創新,通過大力承接數字化產業轉移,優化、穩定、提升數字產業鏈層級,布局打造數字產業鏈項目、園區、基金和公共服務平臺。推進產業城市融合,實施混合用地模式,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在空間上集聚融合發展,促進工業園區和開發區向綜合園區轉型升級。二是打破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理順準入和監管機制,推進壟斷性服務業數字化業務的綜合配套改革,鼓勵和支持重點行業的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改造,推動從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向“智造重鎮”轉變。三是明晰數字經濟的行業邊界、認定規范、統計標準,重視數據審核、發展評估和監測分析,定期發布全市數字經濟發展情況,提高監測、預警分析的質量和水平。
要完善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支持政策體系。一是堅持完善信息對接、權益分享、稅收分成等政策體系,在現行增值稅政策中增加數字嵌入型生產企業和數字化制造企業的人工成本抵扣項,推動傳統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改造提速。二是推進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在深入實施“一鏈一網一平臺”試點示范過程中,探索推行數字化制造企業可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政策,并按數字化程度對企業進行稅賦減免。三是完善抵押貸款機制,對數字化程度高的先進制造業企業和項目,將抵押質押從創造價值的固定資產轉移到創造價值的非固定資產,在銀行不良貸款的分類、核銷和人員考核方面實行差異化政策。四是擴大數字化服務領域開放度,破除各類顯性、隱性障礙,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教育教學、體育健身、醫療健康、文化服務等領域數字化發展,提高公共服務資源數字化供給和網絡化服務水平,拓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空間。
要加強數字化技術創新平臺的共建共享。一是在重點產業領域和關鍵生產環節組建川渝共性技術聯盟和搭建創新平臺,推動更多傳統企業參與到數字化轉型進程中,共同促進關鍵生產環節和共性技術的突破。二是依托現有產業集群和國家級開發區,深入實施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滿天星”行動計劃,強化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補齊產業數字化的缺失鏈環和薄弱環節,打造一批制造業和數字化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平臺載體,提高集群內部相互協同、協作配套的服務水平。三是在制造業集群內部搭建研發設計、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金融、商貿、物流、會展等服務平臺,圍繞區域數字化服務體系,構建平臺型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實體產業與數字產業之間業態共生、資源共享、互相賦能的協同發展格局。
要強化數字經濟發展的人才支撐。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數字化領域科技人才的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機制,將數字化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單獨分類,探索建立數字化行業人才評價標準和辦法,完善新職業培訓補貼政策。二是加強對新興數字化產業的引才支持,制訂數字經濟領域人才引進分類計劃,以分層政策做好頂尖學者、外籍專家、華裔、留學生以及港澳臺人才引進工作,建立數字經濟領域海外人才信息庫,強化互聯互通,注重共建共享,在招才引智中既重視引進人才個體,也重視引進研發機構,分層分類做好人才服務。三是主動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經濟發展需要,優化數字化人才職稱評價機制,營造“引得來、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環境,助推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升級和大數據智能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四是適應數字化轉型企業實際需求,推動產業和教育融合,引導高校、中職、技工院校設置相關專業,加強數字化人才培養。
(作者系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