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興梅 陳驊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詩和遠方,承載著無數人的遐想;戀戀鄉愁,更是無數國人心中不變的情懷。
清流潺潺、垂柳婀娜,廣袤的油菜田里,飽滿的油菜籽述說著盛放的繁華,彩蝶翩舞、翠鳥啼轉……4月11日,走進長壽區云臺鎮八字村的清邁良園,一幅春日盛景圖躍然眼前,萬物蔥蘢,令人心曠神怡。
城市快速發展,回歸田野,體驗快節奏時代的慢生活,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心之所向。地處明月山麓的八字村,以農為本、以旅為形、以文為魂,做活農文旅融合大文章。
歸園
“現有黃鱔、有機大米、甜菜……有需要的朋友請聯系我。”這樣的貨源信息在市民余倩的朋友圈每周都會出現兩次,每次都會收到不少預約訂單。
對于顧客來說,出自農戶自家種養殖的農產品,吃的是“綠色”,買的是“放心”。
需求帶動供給。帶著訂單,家住渝中區的余倩驅車回到八字村拉貨進城。黃鱔、鮮魚到魚塘現抓,甜菜、蒜苗從菜園現摘,土豆、紅薯在地里現挖……不愁賣的農產品均產自她公公婆婆黃廣斌、劉年蘭的家庭農場。
2014年,在鎮村干部的號召下,黃廣斌夫婦回村創辦家庭農場,從最初只有老兩口起早摸黑,到如今固定用工10余人,每年僅支付工人工資便需近20萬元;從一開始計劃種養殖的農產品夠家里人吃就行,到如今流轉土地240余畝,涵蓋水產養殖、生豬養殖,水稻、油菜種植等。
2018年,黃廣斌夫婦的家庭農場升級為重慶豐晴養園農業有限公司。
確保持續供貨是豐晴養園越做越大的重要秘訣。甜菜、蒜苗、辣椒、南瓜、玉米等新鮮蔬菜;西瓜、甘蔗、柚子、柑橘等時令水果。“一年四季,我們都有東西可以銷售。”黃廣斌說。
同時,黃廣斌夫婦還在離家不遠處修建了一個釀酒坊,高粱酒、糯米酒、玉米酒等也被“拉進城”,公司經營范圍越來越大。
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見效慢,黃廣斌夫婦深知“農業不好做”。
“我們前前后后共投資了600多萬元,雖然還沒回本,但是慢慢干,總會有收獲的,我們看重長期效益。”劉年蘭信心滿滿。因長年累月下地干活,老兩口面部黢黑、粗糙,但依舊掩不住他們眼底的光芒,對于未來,他們干勁十足。
筑夢
這些日子,重慶清邁農業有限公司經理李寧忙得腳不沾地。
4月11日上午,李寧的手機不時響起,她在和一支十幾人的旅行團對接行程,“他們在網上了解到清邁良園,想要過來觀光旅游,體驗田園樂趣,下午就要入住我們的住宿中心”。
“清邁良園農業產業園本是個單純的糧油種植基地,土地平整后,土成型、田成方、路成網、渠配套,吸引了很多人來圍觀現代化的種植園。”李寧說。
如今,清邁良園已經實現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并且采用綠色養料、山泉水灌溉等方式種植綠色有機水稻1000余畝,傳統農業與現代技術在這里成功“牽手”。
十里溪水、百畝花海、千畝良田、萬畝森林,一步步走來,清邁良園已經初步形成“農業+旅游+服務業+商業”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一個占地6500畝,現代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高質量田園綜合體顯露光芒。
而這一切的開始,是一場關于鄉愁的“夢”。
2013年,帶著對家鄉的一腔眷戀,67歲的李則民回村流轉土地、林地,一手創辦清邁良園,并聘請了李寧作為職業經理人。在八字村稻田附近的白水巖瀑布下游,思鄉湖碧波蕩漾,清流淙淙,正如李則民濃厚的思鄉之情。
土地、山林雜草叢生,道路泥濘曲折,溪水幾近干涸……往昔的景象已經不見蹤跡。白墻黑瓦,亭臺樓閣,青山遠黛,近水含煙。村企合力,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漸成。
不負盛景,鄉村旅游東風起。每逢周末、節假日,來清邁良園休閑度假的游客絡繹不絕。為留住鄉愁,留住鄉村記憶,清邁良園從“用資源”向“提品質”升級。踏青賞花、農耕體驗、住宿餐飲、培訓研學等于一體的清邁良園,名聲越發響亮。
鄉村旅游一頭連著綠水青山,一頭連著金山銀山。在清邁良園的帶動下,目前,八字村已進駐農業企業4家,家庭農場2家,一大批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
融合
一顆種子、一抔泥土,孕育無盡的生命。老一輩傳承下來的與自然共處的智慧是培養文化自信的資本,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
“南北方種植的糧食作物是有差異的。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3月4日至5日,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往清邁良園參加“尋找蘇醒的春天”主題研學活動。
在農業科普館內,小朋友在各主題場館體驗、實踐:在土壤科普區,直觀感受各地土壤的差異;在蔬菜種植區,認識不同蔬菜的形態特征,了解立體栽培等種植方式;在種子科普區,分辨稻子、麥子、粟等農作物……還有農夫實驗室、手工操作區、昆蟲標本區等主題場館,讓小朋友在實操中獲取知識。
“對土壤進行酸堿度測試,與化學知識緊密相關,辨認昆蟲、種子,則是生物學方面的知識。”李寧說,“在研學活動中,直觀感受、動手操作,可以有效挖掘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緊挨著農業科普館的四季菜園,萵筍、豌豆尖等綠色蔬菜長勢喜人,采摘的樂趣引來陣陣歡笑聲。
實踐要與理論結合,才能發揮出最大效能,專業的講解和指導有利于激活學習動能。
為此,除了讓了解農業知識的工作人員擔任講解員,清邁良園根據不同研學主題,還邀請長壽區農業農村委員會、區科學技術局的專家來講解和指導。
“我們的講解員隊伍更多的還是各個學校的退休老師,他們的知識儲備豐富,在講解方面有著更為專業的方法技巧,能更好地帶動孩子自主學習。”李寧介紹道。
目前,清邁良園已研發土壤性質辨別、農作物繁育、植物嫁接等20余項勞動教育課程,累計開展勞動教育研學活動300余次。2022年,清邁良園被評為“重慶市校外科普特色基地”。
“通過研學體驗,可以讓孩子了解他們平時很少接觸的農業知識,了解我們傳統的農耕文化。”在農業科普館工作的61歲老人周紹清說。
隨著研學項目逐漸深入,一個緊挨著農業科普館,提供傳統榫卯工藝、手工編織等體驗的主題場館雛形初現,為清邁良園的未來提供了更多可能。生態農業強基、觀光農業賦能、文化農業鑄魂。農文旅融合發展下的八字村,山更綠、水更清、林更茂、民更富,文化綻放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