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陳驊


江北區華新街街道橋北社區食堂里,一張白色的方桌上,擺放著兩位老人的午餐——兩碗用白色青花瓷紋碗裝著的牛肉面。
胡光華老人從餐桌的筷簍中抽出兩雙筷子,將其中一雙遞給老伴謝漢秋。
老人睡得早,醒得也早,睡眠總是淺淺的。清晨,老人從睡夢中醒來,為后輩子女熱好早餐。吃罷早餐他們便從家中出發,下樓到處遛遛彎。
在子女上班的中午,兩位老人不愿意回家自己做飯。買菜、做飯、洗碗、收拾的程序太過勞累。樓下的社區食堂,是他們最喜歡的去處,便宜的價格和合適的味道吸引著他們,胡光華坦言,“最喜歡吃這里的牛肉面”。
當前,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據重慶市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重慶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為712.11萬人,占比22.16%;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為588.16萬人,占比18.30%,而這個數字,仍在增長。
在眾多人口老齡化問題中,對同胡光華老人一樣的高齡老人而言,吃飯這個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反倒成了麻煩事。如何有效解決老年群體“吃得飽”“吃得好”的需求,社區食堂似乎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思路。隨之而來的,是主打平價惠民的社區食堂如何經受住經營成本、服務能力、受眾認可等多重考驗,長期可持續地經營下去的問題。
置頂“民生賬”,擺平“經濟賬”,如何運營才能“既讓馬兒跑又讓馬兒吃到草”?
食堂進社區,暖胃更暖心
橋北社區食堂的墻上掛著一個大擺鐘,負責人龔洪明覺得自己和它很像,“每天不停地轉呀轉”。
早上7點,龔洪明便開始指揮準備工作,幾個明檔廚房的灶要點燃,將熱水燒上,然后將一天需要的配菜和調料準備好。
橋北社區食堂和傳統意義上的食堂不同,它同時是一家名為瘋狂掌門人的網紅牛肉面館,經營著面食、火鍋、冒菜、小碗蒸菜等,與其說是食堂,更像是一家小型美食城。
早上8點,橋北社區食堂正式開始營業,蒸包子、饅頭、花卷,熬粥,是社區食堂的日常。
上午11點,陽光從食堂大門照進來,這里正式迎來一天里最忙碌的時刻。
龔洪明圍著幾個廚房轉圈,在這樣一個主要服務于老人的食堂里,安全是最需要注意的事情,他得隨時盯緊。
來自各地的老人在刷卡拿票后排成長龍,老人的交談聲、面鍋的滾沸聲、熱油遇水的爆破聲,各種聲音交雜在一起。這是龔洪明最熟悉的場景,井然有序又煙火氣十足。
不斷涌入的老人,讓原本空間很大的食堂變得局促。70歲的胥正芬從渝北區龍塔街道黃泥磅社區趕來,她一手拉著伙伴彭世平,一邊指著價目表給她介紹菜品。
這樣的場景,自去年7月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
2022年春,在江北區民政局的指導下,華新街街道黨工委書記林松組織專班調研社區食堂,并邀請瘋狂掌門人牛肉面館入駐華新街街道,以“民建公助”的政企合作形式成立了橋北社區食堂。
社區食堂開業后,華新街街道轄區內60歲以上的老人可免費成為社員,華新街街道轄區外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僅需交納15元即可。社員能享受極度優惠的價格:一碗小面僅3元,一份豆花飯4元,一個近半斤重的手工大白饅頭才1元……與市場價格相比,不少剛需產品幾乎不到正常售價的一半。
沒多久,橋北社區食堂便在老人圈子里傳開,人越來越多,有時10多個老人結伴前來。
客流量增加,帶來的卻是利潤率的下降,過多的讓利讓社區食堂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好在,區民政局和街道一直提供政策扶持,再加上他們的定位是一家網紅牛肉面館,在“大碗英雄面”等網紅產品上能補利,沖淡了這個虧空。
在橋北社區食堂成立的幾個月里,他們的名氣越傳越遠,社區食堂成了地標,每天都有人來觀光打卡、拍短視頻。
與此同時,食堂針對行動不便的老年群體還推出愛心套餐送餐服務,一葷兩素一湯的愛心套餐僅需10元。
“社區養老服務站也將搬到這里,到時候老人吃完飯還能就近休閑娛樂。”江北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
食堂變學堂,開辟新來源
2018年,從陜西省漢中市來到重慶務工的李伶俐,由于先天失聰,曾是一個自卑且不善與人交際的女生。
與眾多殘疾人一樣,找工作是李伶俐彼時最大的難題。其間,她曾嘗試過很多工作,但聽力問題總是成為工作的最大障礙。最后,她決定學習一門手藝,自己做點生意。
機緣巧合下,李伶俐免費加入瘋狂掌門人培訓班,在這里接受面點培訓。她學得很快,不多久便出師回了漢中。
回到漢中后,李伶俐本想擺攤賣包子,但因疫情等多方原因,這條路無疾而終,生活又回到了原點。
去年,橋北社區食堂開業,龔洪明向她發出邀約,她再度回到重慶,成為面點廚師。她做的醬肉包、饅頭、花卷等產品,每天都供不應求。
“每天要用30斤面,多的時候能用50斤,那些老人家會給我豎大拇指,夸我做得好吃。”李伶俐自信地說,她覺得這里很有人情味,不僅是食堂,還像家一樣。
掌握一門手藝,是一條生活的新出路,對來自各地的學徒而言,這里不僅是食堂,更是學堂。從四川趕來拜師學藝,廖俊想學成后自己回四川開一家牛肉面館。
“師傅們教得很仔細,各種口味都要學習。”廖俊說。
在教學操練區,擺著數口大鍋,身穿紅色衣服的傳承班學員和身穿灰色衣服的速成班學員一起圍觀師傅胡木華操作。
學員們有的拿著手機拍攝,有的拿著本子記錄,還有的向胡師傅請教各種配料的比例。在狹長的操練區,學員們利用有限的時間,汲取更多知識。
“開設培訓班,也是食堂收入來源之一,對于家庭條件不好的學員,我們提供免費教學。”龔洪明說,“但更大的愿望,是將重慶的小面文化推廣到全國各地,讓更多人了解重慶小面。”
教學操練區內,忙碌的不僅是師傅和學員們,還有主播何莉。她拿著手機,將師傅們的操作流程記錄下來,然后剪輯成教學視頻在網絡上發布。通過這樣的方式,橋北社區食堂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積累了100多萬名粉絲。
來自新疆的唐小虎先是通過網絡直播平臺了解到橋北社區食堂,然后專程前來學習。
“我們在網絡上還推出了128元的直播課,外地朋友不方便來現場的可以遠程學習。”龔洪明說,“而這,也是我們的收入來源之一。”
食堂有溫暖,服務更多人
一日三餐是老百姓生活最基礎的大事,也是幸福感最基礎的來源。
而“吃飯不幸福”的不僅是老年人,還有年輕人。
在橋北社區食堂,33歲的梅雅找到了新的干飯方式——到社區食堂“蹭飯”。
工作繁忙,梅雅時常忘記吃午飯,而即便在有時間的日子里,“吃什么、在哪兒吃”又成為難題。
4月19日中午下班后,沒有猶豫,梅雅和同事周小龍、王林結伴,徑直走向橋北社區食堂。
食物的香氣刺激著空空如也的胃,梅雅和同事一起點了一大份冒菜。這是梅雅最喜歡的餐品。
“周末空閑的時候,我還會在網絡上觀看他們的技能培訓直播,覺得有意思的也會在家練練手。”作為資深的美食愛好者,這一方便的學習方式深受梅雅喜歡。
68歲的何世榮如同梅雅一樣,每天中午都會到橋北社區食堂,她不僅是食客,還是志愿者。
在橋北社區食堂開業之前,何世榮就是橋北社區的志愿者代表,時常幫助社區居民解決一些“疑難雜癥”。而現在,每天早上鍛煉后,她都會來食堂,點上一些吃的,和前來吃飯的老人聊聊家常。
每當有老人因排隊或者其他原因鬧矛盾時,她都會及時去調解,大家日常都熟絡,她的話總是很管用。
橋北社區食堂里維系著一種難得的日常感,這里全是油鹽醬醋的煙火氣,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無論是食客還是工作人員,都在熱氣騰騰的飯菜中,尋求到一種滿足感。
家住南岸區的郭曉英同樣是這里的志愿者,與何世榮分工不同,她負責為老人做社員登記辦理。
每天早上9點不到,郭曉英就會到達這里。
對于辦理政策,很多老人不能完全理解,郭曉英便會將大家集中到一起,統一講解。
因為長期過度用嗓,郭曉英總是隨身帶著水杯。
在瘋狂掌門人牛肉面館尚未入駐橋北社區之前,郭曉英就是志愿者,龔洪明也曾向她提過,希望能將她聘為正式員工,但她都回絕了。
“回絕不是因為不想成為正式的一員,而是在這個很有大愛精神的地方,食堂很多工作人員都是發自內心地在付出。”郭曉英打了一個很通俗的比喻,“它就像一根連接帶,連接著很多很多的人。”
如此這般,郭曉英想一直見證這份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