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仁華
“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他的意思是,教師只要走上研究這條道路,就不會再覺得工作乏味,就會享受到工作帶給我們的樂趣和幸福。教師是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也應該是一線的教育研究者。
[一、教師“行動研究”的起點在哪里]
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教師研究的方式和屬性,即聚焦教育教學一線的“行動研究”。何為“行動研究”?它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師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形式。教師做“行動研究”的目的是改進自己的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教師研究的環境就是自然、真實、動態的工作情境,研究的課題由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煉而成,直接指向師生的教與學,選題宜小,但挖掘要深。教師的“行動研究”屬于應用型研究,強調教學行為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強調行動過程與研究相結合,強調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和在實踐中的靈活運用。這種研究不拘泥于某一種或幾種方法,具有廣泛的兼容性,可以嘗試集多種研究方法于一體。
教師“行動研究”的關鍵在于研究自己。現實生活中,教師群體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研究別人的時候多,研究自己的時候少。不少教師很多時候都在研究別人、研究名師,向名師學習、追尋名師,而很少研究自己。研究、學習名師沒有錯,但絕不能忘記研究自己,因為成長中最大的障礙在于自己,最大的挑戰也在于自己。我們只有多研究自己,不斷反思、不斷內省,才能不斷戰勝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教師真正的成長都是從研究自己開始的。怎么研究自己呢?研究自己的起點在哪里?課堂是師生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教師成長的主陣地;教師成長的“基因”在課堂,教育質量的基礎在課堂。因此,教師“行動研究”的起點在于關注、研究自己的課堂,探索課堂教學規律,改進課堂教學行為,不斷優化自己的課堂。簡言之,研磨自己的課堂就是教師“行動研究”的起點。
[二、教師如何研磨自己的課堂]
教師如何研磨自己的課堂呢?以常態課為例,我認為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在于“四磨”。
磨懂課堂——磨出自己的理解
研究自己的課,首先要在備課上下功夫。現在教師在備課上有兩種極端現象:一是只獨立備課,不參考其他可以借鑒的資料,不運用其他可以利用的資源,只憑自己的認知備課、寫教案;二是缺少自己獨立思考的備課,直接借用別人的教學資源和教案,完全沒有自己的消化和認知。這兩種備課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其本質都是教師懶惰的表現。教師備課一定要在“磨”字上下功夫,備出自己的認知和理解。
個性化的備課首先體現在老師扎實的學習和研究上。我們要深入學習和熟悉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的、任務和要求,掌握教材的編排意圖、知識結構和邏輯體系,明晰教材在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等方面的教育要求,還要充分了解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合。備課時,要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教法和學法、備過程、備訓練、備板書設計、備教學課件等。
在有集體備課的學校,教師也要“磨出”自己的理解。現在不少學校會組織集體備課。集體備課的突出優勢在于,它可以統籌眾多教師的智慧,把教案備好、備精。但它也有明顯不足,即為個別偷懶的教師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具有成長愿望的教師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貪戀這種小便宜,貽誤自己的大發展。教師在集體備課中一定要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積極參與集體備課的全過程;在集體教案形成后,還要結合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以及所教班級的具體情況進行再次加工,最終形成自己的上課教案。總之,教師上課要使用“自備教案”。
磨熟課堂——磨熟教學環節
當備課“磨”好后,教師怎樣才能上好一堂課?那就是上課之前,教師一定要非常熟悉自己的教學環節,而“試講”就是熟悉教學環節的最好方式。現在很少有教師上常態課還試講,記得當年我們在師范畢業后的試用期內以及參加工作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對重要的課都要試講,不試講就不上課。試講就是教師在沒有學生的情況下的上課演練或者是借班上課,然后再在自己的班上去上課。它猶如一次節目演出的彩排,為了保證演出的成功,彩排是必須的。教師的試講具有同樣的意義。對于試講,教師一定要認真地對待。通過試講,我們可以熟悉教案、熟悉教學流程,可以鍛煉自己的演講能力,可以知道怎樣控制好時間的分配,可以提前發現和處理一些備課中的缺陷問題,讓我們上課時心中有底,不至于倉促上陣。現在雖然不能做到每一節課都試講,但我們可以定單元、定主題、定課時試講,可以在研究自己課例的時候試講,真正發揮好試講在研究自己課堂中的“磨課”作用。
磨深課堂——磨出深度認知
怎樣對自己的課堂做深度研究呢?依靠課堂實錄發現課堂問題是最有效、最重要的方式。在聚光燈下,課堂中的所有問題都會暴露無遺,而現代手段又為我們的課堂“實錄”提供了便利。深度磨課的有效步驟是以下三步。
第一是錄課。把自己的課堂全程錄下來,為深度研究自己的課堂做好“實錄”準備。
第二是觀課評課。評課時,可以從以下角度去審視自己的課堂:看教育思想、課堂執教理念是否正確;看課堂目標的設置是否準確、完整;看課堂結構和流程是否清晰、嚴密;看教與學的方法是否科學、合理,是否符合課堂和學生實際;看自己處理課堂教學中的生成問題是否機智有效;看教學中的反饋與評價是否及時準確;看課堂效果是否達成了教學目標,學生的核心素養、關鍵能力是否得到培育;看教學語言是精練、準確,還是啰唆、重復、廢話連篇。
第三是比較研課。尋找名師、名家的同類課堂,通過對比名師、名家的課堂,找出自己存在的差距。重點在四個方面做比較:比較對課標、教材把握上的差異,從而發現自己在理解教材上的差距;比較在教材處理和運用上的差異,從而發現自己在運用教材上的差距;比較課堂結構和流程的異同,從而發現自己在駕馭課堂上的差距;比較教學個性、教學風格等的異同,從而發現自己在教學素養上的差距。
通過深度“磨課”,教師可以磨出對教材、對學生、對自己以及對方法、對教學過程等的深度認知。
磨精課堂——磨出精品課例
當課堂完成了磨懂、磨熟、磨深后,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磨精課堂,磨出精品課例。
磨精課堂首先要改課。改課分為“小改”和“大改”。
小改,即小問題小修改,就是對課堂中的小問題實施小角度、小幅度的修改。小問題就是課堂中那些不涉及方向、理念、骨架的不傷筋骨的問題,比如有些方法性的問題、教學機智的問題、教學語言的問題、教師儀態的問題等。小問題怎么改?觀看課堂實錄,圍繞教學流程逐句逐段地改:把語言改精練,把提問改準確,把過渡改自然,把評價改生動,把態度改親和,把行為改端莊,把方法改適宜,把練習改高效。
大改,即大問題大修改,就是對課堂中那些關鍵問題、重要問題、根本性問題,實施重大手術、重大調整、重大改變,甚至進行推翻重建的修改。什么是大問題?比如教育思想、教學目標、執教理念、課堂結構和教學環節等等出現問題都屬于大問題。大問題怎么改?思想、理念的問題影響育人的方向,必須糾偏。必須清除落后的思想、調整不正確的理念,甚至不惜自我革命,重構自己的理念系統。教學目標的問題影響教學的方向,目標不準就不能實現正確的教學目的。一堂課不能達成準確的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根本性失誤。因此,目標的問題必須從準確設定和改變教學行為上做出重大的調整,做到把握準確、實施精準。結構和環節的問題也是課堂的大問題,可以采用優化、調整、推倒重構等方式實現對問題的修改。
“改課”最終要落實在教案上,形成新的、更加科學的精品教案;要落實在課堂上,利用精品教案打造出精品課堂。
精磨課堂,最后要形成研磨自己課堂的研究成果,即“精品課例”成果。要收集、整理自己磨課的整個過程資料,分析、反思成長過程,形成自己的經驗。精品課例成果的一般表述形式為:
課例成果=教案+課堂實錄+教學反思
教案包括最初的教案和多次修改后的教案,課堂實錄包括最初的實錄和修改后的實錄。
當然,研磨自己的課堂不僅僅是自己的孤立行動,還可以邀約同伴加入,傾聽同伴的建議,學習同伴的智慧,從而更好地改進、提升自己的課堂。
好課在于多“磨”。只要我們堅持做到持之以恒地研究、打磨自己的常態課堂,就會體驗到研究的樂趣、課堂精彩的樂趣、自己成長的樂趣。
(作者單位:重慶市開州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