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慶紅
摘 要:高中地理課程有大量需要學生理解并記憶的知識內容,單純靠死記硬背去機械記憶不僅會為學生帶來較重心理負擔,記憶效果還不理想,容易出現記憶混淆不清的情況。地理教師作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引路人,自然應當幫助學生及時做好知識復習,深入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及時有效的教學輔導。本文以高中地理課程中有關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內容為例,分析知識內容的特征并提出更契合高中生實際能力需求的復習策略,旨在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相關內容,同時注重鍛煉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運用和分析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們的地理學科素養水平。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自然地理環境;復習策略;中學生
進入高中時期,每個學生所要學習的課程科目多、內容雜、難度高,加之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正確,在高中知識復習備考的道路上難免會走些彎路。地理教師能夠熟記相關地理知識,能夠從整體大局視角去將高中全部地理知識內容劃分為若干知識體系,分門別類梳理清晰各個知識點間的邏輯關系。不僅如此,地理教師還能根據學生的學習背誦情況循序漸進地逐步增加知識難度,在復習的過程中不忘幫助學生反復鞏固地理知識,夯實基礎,進一步提升學生們的復習效率。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是地理課程內較具代表性的知識點,學生們不光是要理解記憶這些內容,還要能夠融會貫通,加深其對自然地理環境的理解,為后續相關知識復習做好鋪墊。
一、解讀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復習重難點
高中地理在自然地理環境部分的知識點內容較多,有關自然地理環境的重點在于整體性,幫助學生們將分散的各個地理環境要素以整體視角進行分析審視,明確地理環境各個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又相互滲透的關系。這是將自然地理環境知識整理為一個有機整體的過程,學生們只有具備這一整體性認知才能更深層次理解與思考地理問題,明白地理并不是將各個元素割裂開來的獨立知識點,現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往往是錯綜復雜相互交織在一起,為學生后續學習地理知識打好基礎。
在建立整體性認知基礎上,地理教師還需培養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的運用能力,自然地理環境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類圈共同組成,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包括氣候、地貌、水文、土壤和生物,這些理論知識學生們不僅要能夠熟記下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系在一起,熟練地運用起來。比如:面對濕熱條件下土壤層厚度大的問題,學生們能夠聯想到各個圈層間的相互作用,分析影響土壤條件的其他圈層有哪些變化,包括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土壤生物活動、水循環、人類活動等,唯有能將所學知識真正應用在實際問題處理分析過程中,學生們才能切實掌握地理知識,真正做到融會貫通活學活用。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復習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過程中應注重鍛煉和提升學生的運用能力,保證學生得以將各個考點、知識點銜接在一起形成架構明確的知識網,以加強對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1]。
任何學科知識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地理知識也是在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更新迭代的,在幫助學生們復習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相關知識內容的過程中,地理教師還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融入時事熱點話題等延伸知識點,輔助學生不斷深化理解,避免學生由于太過專注復習而將學習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割裂開來,為提升學生地理學科素養水平保駕護航。
二、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復習計劃擬定思路
(一)抓準主干基礎知識,厘清課程脈絡
在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課程內容中富含多項內容,既有較為枯燥的概念解讀,又有靈活多變的實際問題,以及現實應用分析等決策觀點,面對錯綜復雜的知識點,地理教師應抓準主干基礎知識,幫助學生厘清課程脈絡,并沿著脈絡逐步由淺入深地進行復習。
縱觀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課程內容,依據學習記憶的靈活度可以概念性知識點為基礎,比如:自然地理環境圈層分布、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等。因為這部分知識的可變性較低,即使學生并不理解,只要能夠記牢固便能夠在考試中做出正確答案;其次,是需要在理解基礎上去進行分析推斷的實際問題性知識,諸如:整體性、土壤、成土母質等。這部分內容單靠死記硬背是無法充分理解的,需要通過具體事例分析的過程鍛煉學生,逐步加深其對知識內容的理解程度,適時進行啟發引導去鍛煉學生運用所學地理知識的能力;最后是現實應用分析與決策性知識內容,主要是以環境整體性要求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的綜合考量,這部分知識體系開放性較強,考查難度較高,是基于先前所有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知識的實踐延伸。地理教師可依據這樣三層知識分類抓準主干知識,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知識點復習任務。隨著復習進度的逐步推進,學生們復習的過程也是再一次學習的過程,使學生面臨的復習任務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舊知識,有助提高復習材料的趣味性,為學生提供更多新穎生動的地理問題,讓學生們得以見證自己的改變與成長。
(二)遵循記憶遺忘規律,做好復習計劃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是教育學上研究記憶與遺忘的著名科學記錄,我們得以知道遺忘是伴隨著學習這件事的,從開始學習新知識的那一刻起我們的大腦就在不斷遺忘。遵循記憶遺忘規律,提前制訂復習計劃更有利于提升學生復習效率,還能幫助學生逐步了解自己的思維方式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得學生的復習效果更佳。
地理教師可根據不同知識內容特點為學生們的復習計劃提供個性化指導,根據實際學情靈活調整每位學生的復習計劃。例如:針對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整體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等概念性的知識點,及時復習是關鍵。所以教師可以在復習之初便制訂好后續復習打卡節點,如:復習課當天關鍵知識點回顧、復習課一周后抽查、兩周后易錯點回顧、一個月后整體考查。學生根據教師制訂的復習考查內容自然而然便會復習相關內容,潛移默化間便養成了及時復習的好習慣。地理教師可根據考查結果了解學生復習情況,與學生共同探討反思復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給予學生適當的參考建議以幫助學生調整復習計劃,采取更適合自己的復習方式去復習地理知識。
(三)做好專題復習課,以練帶學更高效
做題是鞏固和檢測所復習知識點的一種最好方式[2]。在每復習一個考點之后地理教師都應進行相應的專題訓練,讓學生們得以運用剛復習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概念類知識點可通過增加較為相近的混淆項迷惑學生,或是關鍵字眼填空等方式進行練習,讓學生們得以在一次次練習過程中逐步鞏固加深印象。理解性知識點可結合具體問題情境去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分析時許多未完全理解的知識內容會成為學生的阻礙,出錯便能說明在哪些知識點上學生的理解還不充分。應用決策類知識則可通過自由隨機改變條件或主題辯論的方式去進行復習,調動學生的思維活躍度使其得以充分運用所學內容,多視角分析,提高綜合決策的可行性。地理教師做好專題復習課,以練習的過程代替學生死記硬背的復習過程,不僅課程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易于理解,還能有效啟發學生思考地理問題,深化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相關知識點的理解程度,有效提高高中地理復習效率。
三、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復習策略中的常見問題
(一)學生復習觀念有偏差,復習無效果
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學生經常把關注點聚焦于課堂聽課,而對下課后的復習環節并不關注[3]。學生缺乏正確的復習觀念導致課上所學內容沒有及時復習,隨著時間流逝慢慢被學生遺忘,只得不斷重復學習、遺忘、再學、再忘的過程。時間久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信心逐漸喪失,付出大量時間卻很難得到滿意的復習效果。
(二)缺少梳理知識體系過程,復習無章法
在復習地理知識時,很多學生習慣于按照課本內容逐字逐句地重新閱讀回顧,不僅需要耗費大量時間,還極易受到專注力波動的影響,讀書半小時只記住了最后十分鐘的內容。事實上,復習過程并不只是原字原句回顧那樣簡單,首次學習時,需要大量解釋和注解去輔助學生理解,每個概念都會夾帶一到兩個實例去幫助學生消化新知識點。復習時,學生先期已經理解了這些知識點,所以不需要再去花費大量時間讀解釋和注解了,復習更重要的是將學生多理解的知識點用起來,使知識得以轉換為能力。因此,復習一定是一個梳理知識體系的過程,應從大局角度重新審視已學知識點,將其按照難易程度、靈活性、實用性等特點梳理清晰邏輯關系,以便于進一步理解和記憶這些知識點,將知識點與能力一一對應。
(三)地理知識越背越死性,復習效率低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平臺上有大量地理知識的學習資源,其中不乏許多前人整理出的考試知識點匯總等總結性較強的學習資源。部分學生課上不認真聽,反而課后自行收集一些所謂的知識點大綱去進行死記硬背,不僅復習過程枯燥乏味,最終的復習效果也不理想。
四、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復習實踐實施策略
(一)轉變觀念,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復習意識
學生的主觀意愿是影響高中地理知識復習的關鍵因素,教師講解得再好,復習計劃制訂得再完備,如果學生自己不配合,那些努力也只能付諸東流,得不到滿意的成果。在開展正式復習活動前,地理教師應讓學生們認清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這一內容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復習意識。
地理教師在帶領學生們復習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知識前,可先啟發學生們思考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與哪些地理知識有關,以此為中心向外發散思維設想與其相關的地理知識點,學生們會想到大氣與地貌的相互影響、不同地貌下的不同氣候、氣候與水文的相互影響、大氣與生物相互影響、地貌與生物相互影響等。隨著思維導圖被逐步填滿的過程,學生們猛然發現,原來這一內容所延伸出的地理知識點如此錯綜復雜,才真正意識到這部分內容對復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有了正確的復習意識,學生們自然會在后續復習過程中更為認真和努力,為教師后續開展復習專項教學活動做好鋪墊。
(二)建立體系,引領學生厘清地理知識的脈絡
在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課程中,學生們需要學習的知識點不僅多,而且內容也比較散亂,各個元素間的相互影響關系還算是比較有規律可循,但一旦結合實際問題后所需要考慮的因素就會變得復雜多變,極其考驗學生掌握地理知識的程度。高中時期學生們每天需要復習的課程內容較多,各個學科課程復習壓力都比較大,學生們很少有時間能夠空出來去自行梳理知識體系,整理知識點。考慮到這一現實情況,地理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知識體系,根據地理知識脈絡開展復習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們逐步厘清地理知識,將零零散散的知識點以實際問題為黏合劑聯系起來,以連帶學促進學生發展,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運用能力。
以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之一的土壤為例,地理教師可根據由淺入深、由理論轉應用的方式厘清相關知識內容,依據整理出的知識脈絡去設計開展相應的復習教學活動。比如:土壤的概念是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陸地疏松表層。針對這一概念可以提取出肥力、植物、陸地、表層等關鍵詞,這些關鍵詞便是理解土壤觀念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關游戲競賽的方式在限定時間內隨機改變這四個關鍵詞,形成混淆選項,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判斷概念是否正確。限時游戲緊迫感強,能刺激學生大腦高速運轉,逐步增強對四個關鍵詞的記憶點,從而起到幫助學生記憶理解土壤概念的目的。有了扎實的概念基礎后,教師在圍繞土壤去進行延伸,引入:成土母質、土壤物理性狀、土壤化學組成、土壤水熱狀況等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們思索分析各項影響因素,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學科的邏輯思維能力。最后再引入開放性較強的綜合探究類地理問題,如:預測不同地質條件下的土壤特性。讓學生們得以自主探索地理問題找尋答案,以此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決策能力。
沿著地理知識脈絡讓學生的復習過程更為輕松,循序漸進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學生每次接觸到新的復習內容都是運用和鞏固之前所復習到的舊知識,更有利于學生整理出清楚的知識線索,提高了學生們對學好地理課程的自信心。
(三)掌握方法,指導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方法
地理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進行復習,不光是在課堂上抓好復習任務,還要關注課下學生們的復習情況,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地理知識點。
以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圈層為例,很多學生照著字面意思去死記硬背,不是忘了人類圈,就是將土壤圈和巖石圈混為一談,六個圈層總是背得亂七八糟。此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以畫圖的方式去記憶,為每個圈層填上不同的顏色,比如:巖石圈是水泥灰、大氣圈是天然藍、水圈是深海青、生物圈是充滿生機的綠色、土壤圈是棕色、人類圈是女生的粉和男生的藍混在一起的淺紫色。教師將圈層名字掩去,只看顏色讓學生們重新回想,很快學生們便記下了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圈層。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今后遇到不易背誦的內容就去試著畫畫圖,用顏色增強內容的記憶點,圖畫內容可由學生自由發揮,以便學生記得又快又準。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地理知識內容繁多,需要地理教師及時厘清知識脈絡,在開展復習課程時逐步引導學生建立地理知識體系。地理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復習意識和適合自己的復習方法,既要抓好復習課上的教學效率,又要追蹤輔導學生課下復習情況。同時,教師還需活化復習內容,避免學生死記硬背等機械式復習,教授學生正確的復習方法,不斷提高復習效率,提升學生地理學科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平紅.基于“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淺談高三地理二輪復習[J].文淵(高中版),2019(8)375.
[2]黃鏡蓉.高中地理復習之我見[J].未來英才,2017(1)289.
[3]周冰洋.高中地理復習探析[J].新課程·下旬,2018(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