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丹丹
摘 要:由于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常識教學逐漸融入高中語文課堂之中,古代文學知識內容比重逐步加大。古文知識內容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在開展語文古詩文相關內容教學時,必須要結合我國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基本需要,改變自己傳統的授課方法和收購手段,從高中生感興趣的事物方面作為切入點,制訂出針對化的教學方案,改變學生對傳統語文教學課堂的認知。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文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具體探討了高中語文教師應采取怎樣的措施,提高學生對文學常識的掌握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代文化;教學
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蘊,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積蓄了豐厚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營養對于高中生來說,可以說是內涵豐富。在高中語文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運用科學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古代文化常識,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全面提升。
一、高中語文教學實施中學習古文常識的積極意義
古文常識內容是經歷了漫長歷史發展過程,經歷了烽火歲月洗禮而沉淀的優秀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實施中,引導學生學習古文常識內容,具有非常重要的現代意義。
(一)高中生學習我國文化古文常識時,可以增強學生對自己民族強烈的自信心。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發展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遭受文明入侵中斷的國家。教師在進行高中語文文化教學時,要重點關注古文常識內容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明的豐厚文化寶藏,讓學生在優秀古代文化海洋中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從而提升他們身為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
(二)高中生通過語文古文常識的學習,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效融入古詩文常識的學習是符合教學要求的。語文是沒有邊界范疇的學科,世界萬物、天文地理各種學科都是語文學習的內容,中國古文常識也是包羅萬象的,其涵蓋了各種學科知識,對現代文化發展具有非常寶貴的借鑒意義。學生在學習古文常識中,可以接觸到內容豐富的古文常識,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求。
(三)學習古文常識能夠充實學生文學涵養。文學涵養是當前人們所缺乏的,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精神文明層面發展與經濟發展不匹配,在社會上充斥各種急躁心理,在各行各業中都有急功近利的現象存在,學生在深入學習古文常識中,其內心的文學涵養能夠得到逐步提升夯實,有了文學涵養守護心靈,學生的心靈就會淡定從容,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1]。
(四)學習古文常識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認識觀。學習使人進步,知識是人類精神成長的重要食糧。古文常識是有著豐厚的歷史內涵,常說以史鑒今,高中生處于思想認識形成的重要階段,其思想很容易受到各種思潮侵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古文常識,充分發揮古文常識的“鑒今”作用,讓學生的思想認知逐步向正確方向發展,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認知觀。
二、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古文常識學習的不足之處
語文作為母語學科,到了高中階段的教學,教師更多的是注重課文思想觀點引導,但是由于高考影響,導致高中語文教學實施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一)忽略了文學思想。古文常識內容,在課程改革深入推行以來,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基于高考的應試壓力,在考試中涉及大量的古文常識,教師為了快速提高學生成績,習慣于針對考點分析古文內容,將完整的古文進行破碎化講解,注重字、詞的含義分析,而忽略了古文常識思想內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全面把握課文內容,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二)忽略了教學引導。古文常識作為文學知識,其內涵是非常豐富的。文學常識是社會的反映,是人們思想的凝結,是歷史發展的記載,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往往都是唱獨角戲的滿堂課講解,將古文常識的每個知識點都分析得清晰明白,學生只需要進行機械的記錄課堂筆記,而沒有思想上的觸動深思,其學習效果也就難以提升[2]。
(三)缺乏互動交流。高中生通過以往語文知識的積累,已經具有對語文問題進行探究、剖析、解答的能力。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實施中,沒有充分把握學生的這種能力特性,在組織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還是將師生位置定位清晰,界限隔絕明顯。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狀態,缺乏教學互動的教學課堂,學生沒有學習激情與動力,課堂的教學效果也就難以有效提升。
三、新課標背景下古文教學方向的轉變分析
(一)培養學生自主解決閱讀障礙的能力。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改變自己原先傳統的授課方法和授課手段,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針對語文的學習進行鉆研,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再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輔助。對高中生來講,由于他們面臨著高考的壓力,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學生挑選恰當的授課方式,語文教師通過改變在原先古文教學當中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將教學重心放在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問題,利用書籍和網絡等資源來尋找答案,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生通過自身化解語文閱讀時出現的阻礙,增強學生對語文古詩文學習的信心。高中語文老師倘若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對語文古詩文學習的自主性,那么就必須要提前做好課前的預習環節,語文教師要注重讓學生自主查找文本材料,學會自主翻譯課文,讓學生可以自覺完成課前的預習任務。高中語文教師通過讓學生采取獨立預習的方法,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同時又可以提高課堂授課的效率。
(二)發散學生的學習思維。一系列的調查研究顯示,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班級授課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固定思維的影響,難以跳出教材課本的教學框架。而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學生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教材課本當中的文章內容。語文教師在進行授課時,不僅需要要求學生理解教材文章內容,同時還需要讓學生讀懂教材之外淺易的文言文內容,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在語文實踐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將這樣的教學方式有效實踐到古詩文的學習之中,不但能夠訓練和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還能讓學生發現知識之間的關聯,同時學生還可以更好地鞏固教材課本當中的文章內容。
(三)改變“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就目前來看,一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往往會采取“死記硬背”方法,而在這種情況下,既不能減輕高中生對古詩文知識學習的壓力,也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情和動力。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結合我國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根據我國課程教學的背景,轉變自己的授課方法和授課手段。在文言文常識教學環節,教師在選擇科普常識內容的時候,要結合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再讓學生對文言常識進行學習,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對一些困惑之處能夠主動地鉆研,進一步掌握文言常識相關內容。
(四)改變對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評價建議。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學生已有的語文文學基礎,考查學生是否已經了解了語文文學的背景,引導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精神,讓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來審視文言作品的內容和思想。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的教學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要改變自己以往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在以后的教學活動當中,更加關注引用中國文學史教學,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讓學生可以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辯證地審視文學作品的內容和思想的傾向。舉例來講,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言文的課文教學時,既需要引導學生學會鄒忌的建議藝術,同時又需要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齊王和鄒忌這兩個人物形象,讓學生對鄒忌和齊王這兩個人形象做出形象性的辯證,使學生可以正確學會文學常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四、高中語文課堂開展古文常識學習的實施策略
古文常識作為中華文化的歷史精華凝結,對學生思想、文化、情感提升都有良好的輔助作用。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古文常識的教學活動中,要全面把握古文常識的積極作用,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教學形式開展古文常識教學,增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文常識的內容非常豐富,在浩瀚的古文常識海洋之中,蘊藏著無數的絢麗珍寶。作為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各種形式向學生展現古文常識的文化魅力,讓學生在美感之中提升學習興趣。例如:學習《蘭亭集序》內容,這是一篇傳世名篇。這篇古文既是文學作品,又是書法作品,因此,語文教師設計教學方案時,能夠借助信息技術多媒體為學生演示文章中的作品,帶領學生從書法的角度審美課文,探究其書法之美。然后從作者的立意出發,感受作者暢游的歡快情感。通過這種文學審美的形式,學生感受到古文常識的藝術魅力,其學習興趣也就會被激發出來,促進課堂教學效果提升[3]。
(二)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古文常識能夠流傳至今,不僅在于它們行文優美,具有精彩的文學魅力,同時在于它具有深厚的思想情懷,文人墨客的思想是古代社會的真實寫照,能夠帶來思想情感共鳴。教師在組織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向學生展現古文常識的思想情懷,引發學生情感共鳴,提升課堂教學實效。例如:語文教師在教學《琵琶行》時,白居易借助描寫彈奏琵琶的女子凄涼的遭遇,感嘆自己在官場的不公待遇,文章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將作者的感情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為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可以從全文語境情感入手,帶領學生進行全文情感的分析,通過對白居易的不幸而惋惜情感培養,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有學生思想情感的融入,教師再進行課堂教學講解,其學習效果必將大大提升[4]。
(三)抓住基本知識的積累。對高中生來講,文言文學習最大的難點就在于文言文與現代文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為文言文既存在著古代語言與現代語言之間的差異,同時還存在著古代人思想與現代人思想上的差異,高中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時,讓學生理解古代語言與現代語言之間的差異是最主要的教學重點。而由于學生的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所以面臨著眾多的實詞和虛詞,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師就必須要緊抓學生的基礎知識積累,改變學生對傳統語文教學課堂的認知。在荀子的《勸學》當中就曾明確指出“積土成山,積水成淵”這兩句話,強調的就是知識積累的重要性,要想學生語文水平不斷提高,那么學生的文學知識的儲備就必須豐富。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文學常識的學習,在讓學生不斷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內容的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正所謂慢工出細活,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言文常識學習和積累的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重點知識進行歸納,構建語文文言常識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將教師在授課課堂上所提到的學習重點進行記錄,從而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有重點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和鞏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學知識常識學習的過程中,采取通過文本積累的方法,增強高中生學習語文文言常識的成效,培養學生優良的學習態度。與此同時,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學常識記錄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認識到文本知識的學習不應該局限于某一篇課文當中,而是要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自覺回顧或者是翻查之前所學習過的詩詞和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并且隨著學習課文的內容不斷增多,而不斷地豐富自己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舉例來講,在文言文當中,“夫”字的用法如果用在開頭,則一般當作發語詞,起到平衡句子音節的作用,讓讀者讀起來可以抑揚頓挫,而如果這個字用在句子當中,則一般當作指示代詞“那個、那些”來翻譯。但是這個詞一般也具有一些特殊的用法,例如:在《荊軻刺秦王》中的“于是太子欲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在這里“夫”的字面意思就不能按照上述的方法來理解,夫人也不能按照今天的意義理解為對已婚女子的尊稱,在這里這個字僅僅只是代表一個人名而已。高中語文教師如果不能帶領學生做好日常常識的積累工作,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很難提高學習效率,進而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語文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覺進行文學常識的積累,全面增強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中的重點字詞的理解,同時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常識,發散學生的思維。
結束語
高中語文教師在對古詩文常識內容開展教學時,要從教授文學常識的核心、教學的方法,以及教學的評價等方面入手,結合我國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基本需要,彰顯以學生為教學中心,發揚以生為本的語文教學思路,正確把握新課標的主旨,培養高中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內容的開展,在新時期新階段有了新的內涵,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魅力是無盡的,語文教師在相關教學活動中,需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設備,充分展現古文常識魅力,引導學生深入自主學習古文常識,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穎.人教與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古文選文、助讀及注釋比較研究[D].合肥:合肥師范學院,2016.
[2]邢愛玲.高中語文古文教學與學生傳統道德思想的培育[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3]武君玲.高中語文歷史散文教學探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5.
[4]付真真.“古文觀止”對中學古文教學的啟示[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