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晶 程媛媛 錢飛躍 任云高 李勇
[摘 要]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要內容,國際交流合作是新形勢下高校肩負的重要使命之一。高校人才培養國際化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是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的有益探索。蘇州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從人才培養國際化目標的確立、保障體系的構建、評價方法的實施等方面著手,構建了以“展國際視野、曉國際規則、跨文化交流、踐國際實務”為培養目標,以“培養方案優化、師資隊伍強化、專業內涵提升、國際合作加強、獎助渠道拓寬”為保障內容,實施綜合性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方式的地方高校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國際化“151”體系,并進行了積極實踐,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果。文章對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國際化;地方高校;環境類專業;環保人才;“151”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1-0097-04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全球國際化大背景下教育領域的大趨勢,是指在院校與國家層面把國際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緯度整合進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傳遞的過程[1]。我國“一帶一路”倡議亟須大量國際化人才,高校需要對學生進行教育國際化培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2]。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國際交流合作是高校肩負的重要使命之一[3]。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中對人才培養國際化提出了更明確和更高的要求[4]。
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使環保產業成為排頭兵,國務院在《“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將節能環保產業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這為環保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契機[5]。國務院又在《“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進一步提出要加快發展先進環保產業[6]。目前,環保產業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越來越深入和廣泛,對環保專業人才培養國際化提出了更加明確和迫切的要求。
為積極響應國家戰略,立足服務地方和行業發展,蘇州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在確立“特色鮮明、品質卓越”辦學定位的同時,明確了“高素質有特色應用型創新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并認定國際化是高素質的重要內涵。因此,為地方輸送環保行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我校環境類專業,面臨著人才培養國際化的緊迫需求。
基于國家需求、學校辦學定位和學生發展三方面的驅動,我校環境類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亟須解決的問題:(1)如何確立符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滿足綠色經濟轉型升級期環保產業人才需求的國際化培養目標?(2)如何構建與該目標相適應的、保障目標實現的、完善的人才培養新體系?(3)如何探索與人才培養體系相切合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圍繞上述問題,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學院)自2013年起以開放辦學思路為指引,以學生為中心,以工程教育認證為抓手,以學院現有的學科專業優勢及國際教育資源為依托,持續深入開展了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國際化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以“一個培養目標、五大保障模塊、一個評價體系”為主體的地方高校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國際化“151”體系,如圖1所示。
一、“151”體系構建與實踐
(一) “一個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國際化是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要求,而環境保護是我國參與國際事務、樹立國際聲譽、彰顯國際地位的重要領域。借鑒國內外高校改革實踐,并結合我校“立足江蘇、服務行業、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服務定位、“特色鮮明、品質卓越”的辦學定位、“高素質有特色應用型創新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學院確立了“展國際視野、曉國際規則、跨文化交流、踐國際實務”的環境類專業人才國際化培養目標。我校從理論知識層面,要求學生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全方位拓展國際視野、知曉國際規則;從實踐能力層面,既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跨文化英文交流能力,又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國際實務踐行能力。
(二) “五大保障模塊”
1. 優化培養方案,注重學生培養國際化
為了達到人才培養國際化的目標要求,學院經過廣泛調研、多輪論證、師生座談等方式,最終對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確立了以下優化途徑:(1)根據學生的不同畢業出口方向(出國深造、國內讀研和就業創業),確立差異化培養目標及方式;(2)進一步提升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英文授課比例,確保前5個學期中的每個學期都有一門全英文教學課程;(3)借助國際留學生全英文培養體系的優勢,將國際留學生的任選課向本科生開放,拓寬本科生對采取英文授課的專業課的選擇范圍;(4)通過項目立項、課程對接論證會,增設與國外高校學分互認模塊,并對學位項目、課程項目采取課程打包對接方式,保障學生階段性學習模塊的完整性,簡化學生的課程對接程序。
2.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高素質教學團隊
對于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培養,學院通過人才引進和自主培養方式全力打造了一支包括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和特聘教授在內的、具有海外背景的專業教師隊伍。
為進一步加強應用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學院鼓勵教師結合自身的專業特色及地方需求,積極參與社會服務項目,以進一步拓寬教師的研究應用領域,提高其指導學生的質量。
此外,學院還通過政策導向,引導教師積極參加國際交流合作,進一步提升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從而保障人才培養國際化的師資實力。
3. 提升專業內涵,打造優質教研平臺
以國家特色專業、江蘇省優勢學科和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為依托,以學位質量標準、創新創業訓練以及全英文教材、精品課程和高水平實驗室建設為抓手,學院開展了一系列教育研究與改革實踐。學院所獲批的國家特色專業、江蘇省優勢學科等學科專業平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或省部級科研平臺,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培養具有跨文化交流與應用能力的專業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4. 加強國際合作,豐富學生國際交流項目
參加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夠使學生及時了解國際上關于專業的新信息、新知識和新方法,快速提升學生的國際化水平。為此,學院以開展環境保護領域合作為契機,分層次實施中外師生互訪、在校生學分互認和學歷聯合培養等項目,搭建了能夠適應不同學生成長發展特點與要求的特色化國際交流合作平臺。截至2021年8月,學院共與4個不同國家的知名高校簽訂了合作協議,包含不同類型的合作項目,這其中既有為期2~4周不等的寒暑期交流項目,又有為期1~2學期的課程項目,還有“3+1”的本科學位項目、“3+1+1”的本碩學位項目以及“1+1+1”的碩士聯合培養項目。
5. 拓展獎助渠道,多方位資助學生出國
以學校優惠政策、學科發展優勢和專業歷史積淀為支撐,通過整合學校、學科和社會資源,學院構建了以“全方位覆蓋、全公開評審、支持優秀生、關注貧困生”為核心的獎助體系,為鼓勵在校生參加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了財政保障。為此,我校專門出臺了《蘇州科技大學本科人才培養國際化專項經費使用管理辦法(試行)》(蘇科大〔2016〕12號)文件,學院也召開了人才培養國際化補貼辦法的論證會,對國際化專項經費和補貼進行細化分配管理。
(三) “一個評價體系”
培養質量評價既是總結前期教育教學工作經驗的必要舉措,也是確保人才培養體系持續改進與發展的基礎性保障。學院以工程教育認證理念為指導,構建了“有機結合中方與外方評教、全程融合知識考查與能力考核、充分體現成果導向與參與體驗、重點強調學習成長目標與個人職業規劃”的綜合性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有力保障了培養目標的全面達成。
二、改革成果成效
(一)完成全英文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師資、課程、教材建設提升
基于人才培養國際化的總體目標,對培養方案實施系統優化,旨在提升教育國際化水準,培養學生踐行國際實務的綜合素質。優化后的培養方案保證環境類本科生前5個學期中的每個學期都有一門全英文課程。借助國際留學生全英文培養體系的優勢,學院將國際留學生的任選課向本科生開放,拓寬本科生全英文專業課的選擇范圍。為配合全英文教學,學院還對師資隊伍、課程、教材等進行了積極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以服務“一帶一路”學歷碩士培養與援外培訓班為抓手,全力打造了一支包括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和特聘教授在內的,可全英文授課、有較高學術水平的骨干教師隊伍,其中有海外留學經歷的教師占54.2%,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66.1%。近幾年,學院教師共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38項,發表SCI論文百余篇。
課程與教材建設方面,獲批江蘇省外國留學生英文授課精品課程1項——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省級“十三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全英文)2部。
借助國家特色專業、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江蘇省優勢學科、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學科專業和科研優質平臺資源,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諸多教育教學成果。截至2021年8月,學院獲教育教學成果獎省部級9項,市廳級、校級9項;編制全英文教材5部,其中2部為江蘇省重點教材、3部為規劃教材;共獲批教研教改項目省級2項、市廳級3項;教師基于優質平臺資源,積極總結探索,共發表與人才培養相關的論文18篇。
(二)國際合作交流持續加強,派出學生日益增多
在國際合作交流方面,學院秉承“走出去”和“請進來”雙管齊下的方針,一方面積極鼓勵和支持學院教師和學生“走出去”參加國際合作交流,另一方面也積極把國際有名的專家學者“請進來”,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
學生方面,學院與學校教務處、國際處共同制定了國際學分互認辦法,具體如下:(1)針對暑期項目,學生根據各專業的培養方案對接選修課(科技與專業外語);(2)針對課程項目,學生按照境外合作高校的學分要求完成課程學習后,對接我校相應專業的整學期課程包(實踐環節和專業必修課除外);(3)針對學位項目,學生根據雙方簽訂的合作協議及指定的聯合培養方案完成課程學習,通過后獲得雙方學位。通過以上方法,參加留學項目的學生中,已有96%以上的學生完成了學分互認。2015—2018年,學院共有142名學生參加了瑞典哈爾姆斯塔德大學暑期項目;2016—2018年,學院共有12名學生入選了瑞典哈爾姆斯塔德大學“1+1+1”碩士聯合培養項目;2018年,學院有9名學生參加了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暑期項目。
教師方面,學院規定每名教師都必須到國外的大學進行為期至少一年的合作研究,為短期來訪的外國專家提供資助。學院近年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專家到學院做學術報告,共34人次;學院教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并做報告20余人次。
(三)多層次獎助體系完善,資助學生參加國際項目
根據《蘇州科技大學本科人才培養國際化專項經費使用管理辦法(試行)》(蘇科大〔2016〕12號)文件,我校向不同國別和時間的留學項目分別給予補貼5000~10000元不等(針對貧困生,學校還增設了貧困生獎學金,補貼金額為20000元/人)。根據人才培養國際化補貼辦法的論證會結果,學院設立了國際留學一、二等獎學金,評選辦法依次參照留學項目的基本類別(學位項目>課程項目>暑期項目)、學生的平均績點(由高至低)、科研學術活動的成果進行獎勵。該獎學金經費來自環境科學與工程優勢學科、重點專業建設經費以及企業留學獎學金等多個渠道,具體的項目資金補助比例見圖2。
據統計,2015—2017年間,校、院兩級對學院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的累計投入超過了225萬元。2018年,學院校友企業或環保企業又設立了企業留學獎學金,專門資助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出國學習交流,鼓勵優秀本科生參與國際人才培養計劃。目前,學院與4家環保企業簽署了企業國際獎學金的協議,累計金額達到155萬元。
(四)建成完善的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保障
1.獲得國際工程認證
我校環境工程專業于2006年經江蘇省教育廳批準成為省級重點學科和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010年獲批江蘇省優勢學科和江蘇省特色專業,同年獲批教育部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2012獲批年江蘇省教育廳環境科學與工程類重點專業建設點;2017年獲批通過教育部基于《華盛頓協議》[7]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這充分顯示了學院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并得到了主管部門的認可與肯定。
2.學生的學習、就業、深造情況良好
學院學生畢業后,一部分進行碩博深造,一部分進入環保公司、地方環保局等,還有一部分從事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企業管理咨詢等工作。通過跟蹤調查及與用人單位訪談了解到,參加過國際留學項目的本科生英文溝通能力、團隊協作意識及問題解決思路等多方面都表現得較為突出,因此畢業后的發展更多元化和國際化。他們有的到國內外知名高校讀研,有的到大型國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或外企就職,主要從事工程管理和設計、研發工作,并陸續成為所在單位的技術骨干和管理骨干。
3.獲得國際國內高校的認可與借鑒
本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在我校起到了較好的引領與示范作用,如系統化的國際合作模式已被電子學院、商學院等學院借鑒和采用。此外,本體系在國內院校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2017年商務部舉辦的國際援外培訓會議上,我校就相關經驗在會議上做了專題交流發言。2015—2018年間,華中科技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天津城建大學、紹興文理學院等20余所國內高校來學院就人才培養國際化進行了調研交流。學院環境類專業學生的國際化水平也得到了海外合作院校的充分認可,如瑞典哈爾姆斯塔德大學對參加聯合培養項目的學院學生免英文水平測試,首批進入實驗項目的2018屆學生共有28人,其中有10名學生被瑞典皇家理工學院、香港科技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等知名高校錄取攻讀研究生學位。
三、思考與建議
(一)進一步提升全英文教學質量
學院于2017年修訂了2018年本科生培養方案,其中關鍵點之一就是配合學校和學院人才培養國際化的目標,在原有的雙語教學課程的基礎上,增開了一系列全英文教學的專業課程,并對2018級環境類本科生開始實踐。在學期初段和中期,學院針對全英文教學課程召開了多次師生見面會,及時聽取學生和任課教師的意見與建議,從思想上鼓勵學生,消除部分學生的“畏懼”心理;從內容學習上給予學生實際的學習方法指導,幫助學生更高效地進行全英文學習;從教學技能上,與任課教師共同探討適合全英文教學的方法,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以上舉措從學生學習和教師授課兩方面進一步提升了全英文教學的質量。
(二)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交流渠道
拓展國際合作交流渠道是人才培養國際化的關鍵。拓展國際合作交流渠道使“走出去”“請進來”都更加簡易通暢,從而提升國際化的效率和水平。目前,學院已經與澳大利亞、瑞典、美國等國家的高校建立了穩定的合作交流渠道,為雙方師生的交流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下一步,我們將總結其中的良好經驗,繼續與國際上的知名高校展開合作,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交流渠道,為我們的學生提供更大的國際化平臺,讓更多的學生通過我們搭建的平臺“走出去”。
(三)進一步提高學生出國資助水平
經費是許多學生出國交流學習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之一。地方高校學生普遍難以獲得政府的出國學習交流獎學金,經費資助來源較為缺乏。目前,已經有4家環保企業在學院設立了獎學金,用以資助環境類專業本科生出國交流學習,資助效果顯著。下一步,學院將與更多的環保企業展開合作,爭取在獎學金種類和金額上均有所增加,拓展資助的渠道和受資助面,讓更多有意愿的優秀學生能夠出國交流學習。
四、結語
地方高校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國際化是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積極踐行教育國際化重要使命的重要途徑,應當根據高校的自身定位和綜合實力穩步推進。在具體舉措實施的過程中,應充分調研并積極借鑒已有成功經驗,以國際化人才培養為目標,從學生培養、師資建設、內涵提升、國際交流、獎助體系等方面著手,探索和實踐促進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國際化的新路子。
[ 參 考 文 獻 ]
[1] Knight J. 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 Definitions, rationales and approaches[J]. Journal for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0(1): 5-31.
[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領導小組辦公室.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2016〕31號)[Z].2016.
[4]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8-09-10)[2021-07-20].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0/c1053-30286253.html.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通知(國發〔2012〕28號)[Z]. 2012.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通知(國發〔2016〕67號)[Z]. 2016.
[7] 王孫禺,孔鋼城,雷環. 《華盛頓協議》及其對我國工程教育的借鑒意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0-15.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