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 祝華遠 紀云飛 馬海洋 劉楊
[摘 要]該研究基于深度學習理論,從情感、行為、認知3個層面,采取認知重組、聯系、反饋、參與、問題、激勵、交互、拓展8項策略,構建了以16項教學活動為主體的深度學習策略模型,探索了課程與教學活動相耦合的人才培養方式。教學實踐表明,該研究使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人才培養的“指揮管理”特質得到鞏固強化。
[關鍵詞]深度學習;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培養方式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1-0114-04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全軍院校長集訓開班式上強調,要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員是航空兵部隊裝備保障指揮與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形成部隊戰斗力和保障力的重要因素,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的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人才是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教育的核心任務。海軍航空大學自2000年至本文寫作時,承擔了31期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培訓(學制半年),積極貫徹以學員為中心、教學相長等教學理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提高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下文簡稱教學團隊)自2018年開始,以深度學習理論為基礎,研究構建了促進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學員深度學習的策略模型,探索了課程與教學活動相耦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把握深度學習的內涵與策略,剖析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培養要求
教學團隊系統研究深度學習理論,認真把握深度學習內涵,剖析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培養要求,為開展人才培養方式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目標要求。
深度學習既是一個相對于淺層學習來說的概念,又是一個認知、運用、建構、遷移與重點式的學習過程。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往往會形成理解性的認識,學習投入程度達到峰值,學習動機明確,并形成批判性思維。深度學習具有認知性、運用性、顛覆性、投入性、互動性、理解性、聯系性以及遷移性的特點[1]。
深度學習主要有情感、行為和認知3個層面,包含認知重組、聯系、反饋、參與、激勵、問題、交互、拓展8項策略,這些策略在促進深度學習發生時的作用各有側重。側重于情感參與的策略包含激勵、參與、聯系策略,側重于行為參與的策略包括反饋策略和交互策略,側重于認知參與的有問題策略、認知重組策略和拓展策略[2]。
高素質、專業化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要求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具體表現為善于把政治要求貫徹落實到航空裝備保障指揮全領域全要素全過程,全面增強籌劃保障打仗、裝備管理、組織保障、科技理解和改革創新等本領。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人才培養要以政治能力培養為首要任務,以裝備指揮管理能力培養為核心,以戰略能力、管理能力、訓練能力、科技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支撐。
二、構建“3個層面8項策略16項教學活動”的深度學習策略模型
教學團隊基于深度學習理論,從情感、行為和認知3個層面設計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學員深度學習策略,采用深度學習策略系統設計促進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學員深度學習的教學活動。
(一)分析深度學習策略
采用深度學習策略的目的是促進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學員深度學習的發生,提高其學習興趣、學習投入程度以及優化其學習效果。一是促進情感深度參與策略,能夠推動學員提高學習積極性,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從而使其得到更好的學習體驗。二是促進行為深度參與策略,能夠促進學員進行自我反思與自我調節,使其能積極地參與深層交互活動。三是促進認知深度參與策略,能夠使學員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的過程,重新認識已有知識技能,并將新學的知識技能和已有的知識技能建立連接,從而達到拓展學員思維的效果[3-4]。
(二)設計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是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實現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可在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中采用深度學習的促進策略,使學習者將新知識和新技能與工作經驗、實踐領域和興趣建立聯系。教學團隊通過對不同的教學活動在深度學習3個層面的不同作用及其所體現的深度學習策略進行分析,整理得出能分別重點體現8項教學策略的16項教學活動。
(三)構建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深度學習策略模型
教學團隊以深度學習策略為指導,系統設計了理論層、策略層與實踐層的教學活動[3-5]。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深度學習策略模型如圖1所示。
三、實踐探索課程與教學活動相耦合的人才培養方式
教學團隊采取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深度學習策略,按照教學施訓的組織實施程序,以政治理論課、任職基礎課和崗位業務課3個模塊11門課程的知識結構為主體,輔以促進深度學習的16項教學活動,共同促進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人才8種能力的提升。其課程與教學活動相耦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如圖2所示。
(一)促進情感參與活動設計
開展這項活動主要是為了使學員在學習過程中能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和被重視的,從而能夠主動地、積極地參與深層交互教學活動[6]。
1.學員見面會。向學員介紹培訓的總體安排,學員表達個人期望和提出建議;與學員開展座談交流,增進教員、學員之間的相互了解,使教員進一步掌握學員的具體情況和學習需求,為順利開展教學施訓奠定良好的基礎。
2.學員問卷調查。詳細了解學員的學習需求、學習背景、知識結構、所學專業、工作經驗等。
3.現地教學。圍繞“實戰化裝備保障”“艦載航空裝備”“新型作戰保障力量”等主題,組織學員赴典型單位開展現地教學,讓學員實地觀看,邊看邊學,在現實環境中感知、學習和掌握知識。
4.情境教學。設置“任務部署會”“預先機務準備會”“安全形勢分析會”等情境,讓學員在模擬的工作情境中開展工作,使學員對所學知識有直觀、真切的感受。
5.專題研究。針對航空裝備保障指揮與管理的重難點問題,按照任務部署、自主選題、指定導師、制訂計劃、開題審查、中期檢查、撰寫論文、討論交流等環節組織開展專題研究,最終將研究論文結集印刷,并推薦優秀論文公開發表。
6.案例撰寫。案例撰寫、分析與交流,按照專題輔導、案例撰寫、中期檢查、案例交流等環節組織實施,學員根據部隊裝備保障與管理事件,在導師指導下開展案例研究分析,并撰寫案例分析報告,然后進行課堂討論交流。
(二)促進行為參與活動設計
開展這項活動主要是為了使學員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根據反饋進行自我反思與自我調節,更積極地參與深層交互活動[7]。
1.講座選擇。讓學員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和學習需求,根據教務部門下發的講座目錄進行自主選擇,有效激發學員參與講座的熱情。
2.研討交流。教員針對某一問題或現象,組織學員共同開展研討交流,層層深入,引導學員進行深層次思考;要求學員能通過查閱有關資料、閱讀教材等力式,獨立分析這類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做到舉一反三,從而深化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掌握。
3.中期座談。開展這項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征求學員對教學內容、組訓模式與方法等方面的建議,了解學員對教學管理、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問題的解決建議,以便于整改。
4.結業座談。總結匯報教學施訓情況,學員結合自身學習需求和崗位需求以及在校5個月的學習生活經歷,以問題為導向,在教學對象選取、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組織實施和數字資源庫建設以及教學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議,以便于改進下一期教學施訓工作。
(三)促進認知參與活動設計
開展這項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員實現認知重組和拓展,提升學員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8]。
1.混合式教學。對于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如航空裝備保障、航空裝備管理、航空裝備指揮等理論難點,主要采取課堂精講并結合學員利用慕課、微課開展自主學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深化學員對理論重難點的理解,較好地達成重難點內容的學習目標。
2.外請專家講座。主要是針對學員共同關注的內容,邀請相關專家進行深度講解,使學員能夠及時掌握本專業最新動態,有效拓寬學員的視野。
3.重大課題研究。針對航空裝備保障與管理的重大課題,通過制訂、實施重大課題研究計劃,使學員在研究過程中嘗試解決實際問題。
4.個人補差訓練。按照“滿足崗位任職需要,強化大綱個人訓練”的原則,彌補學員在訓練大綱中個人訓練部分的不足,夯實崗位任職能力所需的理論基礎和業務技能基礎。訓練過程分為訓練內容確定、訓練計劃制訂、個人訓練3個階段,按照任務部署、選擇訓練內容、制訂訓練計劃、提高自主學習、考核5個步驟組織實施。
5.戰時政治工作實踐作業。戰前組織召開黨委會、組織開展戰前動員等實踐作業,強化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教育,教會學員從政治上認識、把握和處理作戰問題,善于把政治要求貫徹落實到作戰和指揮的全領域全要素全過程。
6.綜合演練。綜合演練作為本專業的綜合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對前期課程教學內容的深化學習和綜合運用,目的是通過演練使學員在接近實戰背景的演練環境中得到鍛煉,進一步提升航空裝備保障指揮和戰時政治工作能力。
四、基于深度學習的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效果
經過前期探索和全面實施的改革實踐,基于深度學習的高素質、專業化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人才培養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為開展現職軍官培訓類教學活動提供了參考
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人才培養是現職軍官培訓的一種,現職軍官培訓普遍具有培訓時間短、任務多、要求高的特點,學員除了需要有基礎扎實的理論素養及能力支撐,還需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對教員與學員的要求都較高。本研究為開展現職軍官培訓類教學活動設計提供了參考:一是在“學”的方面,探索了提高現職軍官學員參與學習過程程度的有效途徑,為學員提供了學習理論指導并促進其深度學習發生。充分利用現職軍官學員具有豐富的裝備保障工作經驗的長處,補足學員在指揮管理相關理論基礎比較薄弱、知識結構不夠合理的短板,提高了現職軍官學員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自律性和積極性。二是在“教”的方面,進一步推動了現職軍官培訓改革的實施,為任課教員組織實施教學和開展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與實踐模式,促進了任課教員尤其是年輕教員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理論知識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實踐,進一步開展了系統性、前瞻性的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及時應用到教學實踐中。
(二)有效提高了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組織開展深度學習,有效提升了學員備戰打仗能力。自2018年至本文寫作時,先后完成了3期對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36名學員的培訓。學員針對航空裝備保障指揮的重難點問題,結合自身保障工作實際,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及建議;完成了36項專題研究并獲得了一些成果,在校期間公開發表了19篇論文,撰寫了航空裝備保障管理案例35個、現地教學體會7篇,開展了航空裝備保障指揮綜合演練3期。學員回到部隊崗位后,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了諸多航空裝備保障與管理中的實際問題,很好地提高了部隊保障指揮與管理水平,學員畢業后3年內得到職務晉升的比例達75%左右。
(三)全面提升了教學團隊的教育教學水平
在基于深度學習的高素質、專業化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人才培養改革過程中,教員隊伍的教學研究、教學組織實施和服務備戰打仗的能力均有了明顯提高,任課教員督導成績優良率達100%,作為改革成果的固化,在國防工業出版社、航空工業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教材11部,任課教員多次受機關、部隊及兄弟院校邀請開展學術講座,多人次參與重大演習演練活動,多所兄弟院校在現職軍官教學施訓中對這個教學改革進行了借鑒與參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五、結語
本研究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結合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的教學施訓,開展了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實踐:一是構建了“3個層面8項策略16項教學活動”的深度學習策略模型,為教學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二是探索了課程與教學活動相耦合的人才培養方式,有效提升了學員崗位任職能力和教員教育教學能力,為規劃設計現職軍官培訓類教學活動提供了參考。由于深度學習的效果受教員、學員、教學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學員學習的深度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后續還將進一步跟蹤和分析學習效果,逐步完善教學活動的設計和施訓的組織實施,不斷促進航空裝備保障初級指揮專業人才深度學習質量和培養質量的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郭曉磊.基于深度學習的主題教學設計研究:以完全平方公式、二項式定理和二項分布為例[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8:7-9.
[2] 戴歆紫,王祖浩.國外深度學習的分析視角及評價方法[J].外國教育研究,2017,44(10):45-58.
[3] 穆肅,王孝金.在線學習中深層次學習發生策略的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9,39(10):29-39.
[4] 劉路.大學生深度學習的內涵與結構模型研究[D].黃石:湖北師范大學,2016:5-13.
[5] 張屹,郝琪,陳蓓蕾,等.智慧教室環境下大學生課堂學習投入度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課”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9,40(1):106-115.
[6] 陳明,陸建峰,牛浩.基于深層次學習理論的翻轉課堂發展性評價體系的構建[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7,39(6):20-26.
[7] 張浩,吳秀娟,王靜.深度學習的目標與評價體系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4,35(7):51-55.
[8] 余勝泉,段金菊,崔京菁.基于學習元的雙螺旋深度學習模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30(6):37-47.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