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艷


摘 要:音樂無國界,不同的音樂唱法之間有著一定的融合空間。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起源于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國家的特色,但是二者在發音方式上又有著本質的相同之處。在實際演唱中,也有非常多將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結合演唱的案例,二者的巧妙結合能夠輔助演唱者更好地詮釋一首歌曲。本文簡要闡述了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特點和異同,分析了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發展過程中的相互促進和借鑒,總結了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實現相互融合的策略和方法,旨在為聲樂美聲與民族唱法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聲樂美聲;民族唱法;融合;策略
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是時下比較流行的兩種歌曲的演唱方式,二者之間有著很多共通的點。在民族唱法演繹過程中遇到難以達到的高音標準時可以嘗試使用美聲的整體腔體共鳴共振,借助真假音結合更好地詮釋,增強歌曲演唱過程中的流暢性和自然性。在美聲唱法當中融入民族唱法的技巧,可以使美聲表達更加清晰,更具意境感,更能引起聽眾對歌曲的情感共鳴。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沒有定式,一切有益于歌曲詮釋和情感表達的方式都可以嘗試。
一、聲樂美聲與民族唱法分析
(一)聲樂美聲與民族唱法的特點
1.聲樂美聲的特點
美聲唱法起源于意大利,是喉頭在保持吸氣的狀態下,利用呼出的氣流吹響聲帶,使打開的腔體能夠產生均勻共鳴的一種歌唱方式。美聲唱法最明顯的特點是混合聲區唱法,從聲音上來講,它使用的是一種真假聲混合的方式;從體腔共鳴的角度來講,美聲唱法能夠產生腔體的共振,靠歌唱呼吸發聲。
2.民族唱法的特點
民族唱法是中國各族人民按照自己民族的習慣、習俗和喜好,逐漸創造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唱法,包含戲曲唱法、民間歌曲唱法、說唱唱法等。民族唱法使用的是美聲腹腔式的呼吸方法,高音區以頭腔共鳴為主,混合真假音,借助這種方式發出的聲音會更加具有穿透力。民族唱法的音量一般情況下是靠口腔共鳴或者胸腔共鳴來提升的,這種提升音量的方式能夠使高音區更加清晰,且帶有一些美聲的感覺。[1]
(二)聲樂美聲與民族唱法的異同
1.聲樂美聲與民族唱法的相同點
民族唱法有“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貫通,氣走丹田”的說法。這里的“天”指的是兩眉中間,“氣”指的是胸部以下肚臍以上的位置,“地”指的是肚臍以下三個手指的位置。“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貫通,氣走丹田”是民族唱法調節氣息的方式。美聲唱法使用“小腹收縮”“頭腔共鳴”的方式來調節氣息。從根本上講,美聲唱法的“腹腔式呼吸法”與民族唱法的“天地貫通,氣走丹田”是有一定相同之處的,都是在氣息的支點上利用橫膈膜的振動來實現氣息的調節,橫膈膜的振動幅度與聲音的深淺有直接的關系。不同音樂作品演唱出來之所以有區別,主要是因為腔體的共鳴與呼吸的調節有所不同。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演唱的過程當中都會不同程度上利用腔體的共鳴。在美聲唱法當中,真假音混合是一種比較明顯的特色,并且高、中、低聲的混合有一套屬于自己的嚴格準則,三聲連貫、混合才會有比較好的換聲效果。在民族唱法當中講究“高不刺耳,中不顯噪,低不顯濁”,這也是一種真假聲的混合,強調三者之間的融合和連貫性。
2.聲樂美聲與民族唱法的區別
民族唱法是中式發音,其發音基礎是漢字,對漢字發聲的清晰度和聲調要求是比較高的,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地借助喉嚨、舌頭、牙齒和嘴,多器官聯動發出協調、清晰的聲音。中國漢字的發聲講究“字正腔圓”,也就是說,民族唱法對于漢字的咬字要求是比較高的,民族唱法向前寬咬字,橫處理,以達到咬字和發音的協調。
聲樂美聲起源于意大利,最早是在意大利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意大利語的音節非常簡單,但發音具有連貫性,并且豎向窄咬字,共振效果較好。演唱者在進行美聲唱法演唱時還要結合一定的表演,表演的形式比較豐富,歌唱為主、表演為輔的形式也更容易引起聽眾與歌曲的共鳴。[2]
二、美聲與民族唱法的相互發展與借鑒
(一)美聲整體共振共鳴的唱法在民族唱法中的應用
美聲唱法有明確的男聲和女聲之分,并且男聲和女聲的唱法有明顯的區別和要求。男女聲唱法都被分為高、中、低三種類型,在每一種類型之下又進行了更為詳細的細分。每個歌唱者的音色和音域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的聲帶長度、厚度和寬度是不一樣的,再加上歌唱過程中腔體共鳴的形狀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音色和音域也會有明顯的區別。也正因為此,演唱者才能通過腔體的共鳴和音色的調節來詮釋不同的歌曲,能逐漸地找到自身的最大優勢以更好地將演唱作品呈現出來。在美聲唱法中,整體腔體的共鳴是一大特色,高聲部發音要與呼吸相協調和配合,發音過程中,聲帶的振動與呼吸也是協調配合的,聲帶與呼吸的協調使美聲演唱者的頭部和面部也能夠呈現一種共振狀態,從而實現整體腔體的共振和共鳴,而這種演唱方式在民族唱法當中的應用,能夠使民族唱法發出的聲音更加圓潤,音色和音調更加協調,不僅能夠將民族唱法的特色更大程度地呈現出來,也更提升了民族唱法的氣勢。所以,美聲唱法的整體共振共鳴的發聲方式對于民族唱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字正腔圓、飽含意境的民族唱法在聲樂美聲當中的應用
民族唱法對咬字要求很高,強調字正腔圓。所以,民族唱法在演繹過程中更要求演唱者的發音是準確、清晰的。這種字正腔圓的唱腔同樣可以應用在美聲唱法當中,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結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將美聲的連貫性更好地詮釋和發揮出來,使聲音更加細膩、美妙。民族唱法是基于中國各民族的特點和喜好發展起來的,所以民族唱法的民間性和民族性更加明顯,民族歌曲當中也蘊含著飽滿的各民族情感,聽眾在欣賞的過程中能通過不同的民族特色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情感共鳴,我們可以將這種感覺稱為意境美。美聲唱法本身就是演唱為主、表演為輔的一種演唱形式,意境感的融入能夠賦予作品更豐富的內涵,演唱者在演與唱的過程中也能夠將自己的情感更好地抒發出來,引起聽眾更強的情感共鳴。[3]
三、美聲與民族唱法相互融合的方法
(一)氣息的調整與融合
通過分析聲樂美聲與民族唱法的異同,我們已經知曉民族唱法的形式是非常多樣的,且內容非常豐富;美聲唱法的呼吸和共振技巧是非常獨特的,并且美聲唱法的整體共振共鳴式唱腔在民族唱法當中的應用能夠更大程度上呈現民族唱法的氣勢和特色。可以借鑒美聲唱法的這種利用橫膈膜振動的方式調節呼吸,推動身體內的吸氣肌肉群和呼氣肌肉群的協調配合,以呼與吸的協調支撐氣息的調節。這種氣息的調節方式使演唱者在演唱歌曲的時候把氣息調節得更加連貫和順暢,沒有明顯的喘息感。均勻、連貫、平穩的氣息是演唱者實現歌曲順利演唱的基礎,能將歌曲的特色最大化地發揮出來。同時,更有助于演唱者根據歌曲的不同特色,結合靈活的氣息調整方法,把握不同歌曲的演唱技巧,以實現更高效的歌曲演唱。
例如一些民族特色非常明顯的歌曲,像《蘭花花》,這首歌曲的陜北味兒就非常濃,演唱過程中的發音也獨具特色,怎么發出陜北那種獨有的音色,主要還是要靠呼氣、吸氣、換氣的靈活調節,并不是單純的口語上的模仿;而像《我和我的祖國》這一類的民族歌曲,使用美聲的連音唱法更能提升氣勢,也能更好地詮釋歌曲情感。同時,美聲唱法也可以避免在換氣過程中出現氣息不足的問題。在我國的多民族地區,尤其是云南地區,人們在日常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經常哼著山歌干著活兒。一般情況下,山歌聲音都是比較高亢的,聲音洪亮且自由,并且在民族山歌當中由于每個演唱者的自身條件不同,他們詮釋同一首山歌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山歌的唱法,每一個演唱者是在用自己的演唱方式詮釋著自己對于這首歌的理解。所以,山歌還包含對情感的傳輸和交流的特點,而這種抒情的過程如果能夠嘗試性地加入美聲的氣息調節方法,巧妙地結合美聲的真假音混合,就能夠更好地詮釋山歌的情感,豐富山歌的層次。[4]
(二)咬字方式的融合
民族唱法橫向前置咬字,講究字正腔圓。美聲唱法,豎向窄咬字,咬字與發音的連貫性獨具特色。一般情況下,將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結合,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咬字不清狀況。所以,在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結合的過程中要尤其注意這個問題,要有意識地去降低喉頭的位置,穩住字在發音時的著力點,以維持腔體的穩定,保持腔體共振的靈活性。充分運用美聲唱法當中元音混合的方式使民族唱法的聲音更加圓潤,所以需要借助反復的哼鳴音訓練找到準確的發音位置,來達到最佳的發音需求,以呈現順暢連貫的發音。
例如對《楓橋夜泊》這首歌曲的第一個“月”字,演唱者可以巧妙地將聲母過渡到元音,讓發音的著力點下降到咽部位置,這樣發出來的聲音會更加豐滿、美妙,咬字也會更清晰。《金風吹來的時候》這首歌的演唱就非常流暢、明亮,很自然地運用了美聲唱法當中的一些滑音和倚音的技巧,美聲唱法的呼吸方式、民族唱法的唱腔和唱調,使這首歌展現得更加完美。
(三)共鳴方式的融合
在民族唱法當中,口腔共鳴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形式。美聲唱法當中的混合共鳴法在民族唱法當中有非常大的應用價值。當然,在融合操作的技術和技巧上也對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當中要尤其注意喉腔的應用和調節,有意識地將喉嚨延展開,來增加發音的圓潤性。在高音的發音區,要注意使用整體腔體的共鳴來實現音色的調節和音量大小的調節。聲音的變化,可以嘗試使用真假音混合的方式來實現,不僅可以達到美化和豐富聲音的目的,還能夠給聽眾帶來蕩氣回腸的感覺。
例如對于《太陽出來喜洋洋》這首民族歌曲,不同的演唱者可以演繹出不同的感覺。但單純地使用口腔共鳴,就很容易出現破音、顫音或者聲音嘶啞、不連貫等問題,如果能夠融入一定的美聲共鳴技巧,巧妙地利用美聲的真音與假音的混合來詮釋部分位置,就能夠使演唱者更輕松地實現發音,保持聲音的連貫、舒暢和響亮。《船工號子》這首歌在開始和結尾的位置氣氛都是比較高漲的,屬于很明顯的高音部分,在高音位置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發聲的力度,就會氣息不穩,這個時候如果使用美聲唱法的真假音混合共鳴和聯合呼吸的方法,借助更具民族特色的吶喊和吆喝,發出來的聲音會更高、更穩、更流暢、更有穿透力和感染力,更能引起聽眾心中的情感和共鳴。[5]
當然,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方式并不是固定的,也沒有范式,應該更加靈活和巧妙,融合是為了使發出來的聲音更美妙,情感貫通更飽滿。一切有助于歌曲詮釋和藝術升級的融合都是可以嘗試的。
四、結 語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起源于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歌唱技巧和特色,但又有著可以融合和貫通之處。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相互融合和借鑒,將進一步推動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創新和發展。演唱者在對美聲唱法的演繹過程當中,可以借助民族唱法的咬字方法來提升歌曲演繹的意境感,在演唱民族歌曲的時候也可以巧妙地借鑒美聲唱法的氣息調節方法使演唱者的氣息更穩定、靈活和流暢,將民族唱法的特色更加突顯出來。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融合不僅可以實現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和發展,還將進一步推動音樂藝術的發展。
(沈陽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 平麗華,王芷茹.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路徑探討[J].大觀(論壇),2022(6):30-32.
[2] 潘俊如.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鑒及融合探究[J].藝術評鑒,2022(8):67-70.
[3] 龔青.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比較及融合方式探討[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2(3):34-36.
[4] 鄺靜.茶文化背景下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借鑒與融合研究[J].福建茶葉,2021,43(12):115-116.
[5] 王兵.簡述新時代背景下聲樂演唱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發展路徑[J].文化產業,2021(19):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