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可



摘 要:新媒體時代是基于計算機和互聯網信息技術普遍應用的數字時代,數字技術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為藝術創作者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舞蹈表演藝術也因數字視覺技術的介入而進入一個全新的平臺。舞蹈藝術的快速發展不僅使市場對舞蹈表演人才的需求增加,同時也對舞蹈表演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新媒體的層面出發,對高校傳統舞蹈表演人才的培養現狀進行辯證分析,進而針對新媒體時代下對舞蹈表演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提出新思考。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校;舞蹈表演;人才培養
近年來,新媒體技術迅速發展,并在社會各個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學者尼克·史蒂文森說:“媒介文化變成我們當代日常生活的儀式和景觀。”[1]在數字媒體的運用下,網絡、虛擬現實和計算機圖形等數字信息技術與高校的教育教學越來越深入融合,改變了原有的教育教學語境,特別是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數字媒體教學的針對性、廣泛性、傳播性、有效性,日益被廣泛認可與應用。
國家教育在不斷完善與改革,特別是課程教學中,從傳統的口傳身授的教學到結合多媒體教學,到自媒體教學,再到運用高科技信息技術新媒體的教學。高校舞蹈表演人才的培養模式也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結合,跨學校、跨區域、跨領域的新型教育模式正在形成。
一、新媒體藝術概念
(一)新媒體的概述
新媒體是指采用網絡信息技術、數字媒介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進行信息傳遞與接收的信息交流平臺,包括固定終端與移動終端。[2]其基本特征為互動性、平臺化、人性化。新媒體時代,重構了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的形態,智能媒體成為用戶需求理解者和提供者。
(二)新媒體舞蹈的概述
新媒體舞蹈是一種結合新媒體技術、數字技術形成的一種新型的舞蹈藝術形式,沖破了傳統藝術的束縛,開啟了對舞蹈藝術視聽的無限可能性。其包括兩個層次:一是作為獨立藝術表現形式的新媒體舞蹈,即在新媒體技術條件下將傳統表演藝術因素升級換代的“結果”;二是作為先鋒藝術運動組成部分的新媒體表演藝術活動,即藝術因素與技術因素在先鋒藝術理念統攝下自由碰撞的“過程”。[3]隨著數字技術的普遍應用,新媒體舞蹈具有廣泛而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代表作品有加拿大新媒體現代舞劇《靈·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畫卷》(圖1)、楊麗萍的《雀之戀》等。
二、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對舞蹈表演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一)舞蹈表演人才需具備創意性、復合性、新異性
新時代,舞蹈作為一門以身體為載體的動態藝術不可避免地與互聯網、虛擬現實和計算機圖形等數字技術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在數字媒介的參與下,舞蹈表演改變了其藝術語境,舞蹈表演者需要為鏡頭而舞,將舞蹈動作“降解”為鏡頭選擇的動作素材。
1.時空意識的轉換
在傳統舞蹈的表演中,舞者能夠在時空中隨意流轉身體;而在現代化的新媒體舞蹈中,舞者的舞臺不僅在腳下,更在“屏幕上”。這種從“三維空間”向“二維空間”的轉化,要求舞者必須營造出比舞臺空間更大的立體感和更強的動作感。[4]在舞者的表演中,新的空間意識和動覺意識都要有所體現。如1965年默斯·坎寧漢和約翰·凱奇聯合創作的實驗性多媒體表演藝術作品《V變奏》,該作品將舞者定義為一個純粹的“音源”,舞者的每一個動作都會產生新的光標和波段,任意一次動作的調整都將改變整個系統的“運動軌跡”。該作品通過現場舞者動作與異地其他信息的交互式對話,為舞者如何超越“動作空間”局限提供了一個范例。
2.為鏡頭而舞
“為鏡頭而舞”是新媒體舞蹈的表演語匯。在這種“為鏡頭而舞”的單向度動作表演下,舞者必須為觀眾而舞、為鏡頭而舞,限制了其表演方向。舞者既需要對局部動作,如面部表情和細節處理,給予格外的關注,又需要按照屏幕空間的要求完成充滿生命活力和動作質感的動作流。在瑪雅·德琳的實驗性舞蹈電影《一項關于為鏡頭而編舞的研究》中,舞者作為時空風景不斷變化中的一個常量,其動作通過鏡頭的流轉始終延續不斷(圖2)。比如,在一些場景中,舞者的胳膊可以在一個“空間”中打開,而在另一個“空間”中結束。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前進,舞蹈自身的種種要素也在發生質變。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下舞蹈場域的變化、觀眾的新需求,舞蹈表演專業對學生的培養,不僅僅只是舞蹈技術技巧的掌握以及單一舞蹈表情的訓練,還要逐步地去掌握音樂、燈光和錄像投影等技術手段,像電影編導和裝置藝術家一樣,能夠將舞蹈與新媒體技術的精髓相融合,打造出有內涵、有趣味、有震撼的新型舞蹈作品,使他們成為與新媒體時代相匹配的,具備創意性、復合性、新異性專業素質的舞蹈表演人才。
(二)課程體系設置需時代化、科學化、系統化
一方面,舞蹈表演人才的培養一直緊跟時代步伐,處于不斷更新、不斷優化的進程中。1954年,北京舞蹈學校成立后,首次在中國舞系表演專業開設了“舞蹈表演課”。為了適應舞蹈事業迅速發展的形勢需要,在教學上直接引用了當時的熱門藝術——戲劇藝術中的“戲劇表演課”,讓學生體悟表演中情感表達的藝術手法,來提高舞蹈表演專業學生的舞臺藝術表現能力,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質量、高水平和高標準的舞蹈表演藝術人才。雖然“舞蹈”與“戲劇”關系十分密切,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它們在本質上仍存在不同。為此,“戲劇表演課”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不能直接服務于舞臺表演的需要。為了在舞蹈教學中全面培養學生的表演技能,加速學生表演技藝的成熟,高校必須尊重科學,按科學的規律辦事,必須研究建設出一套舞蹈藝術自己的表演訓練內容、形式及方法。[5]
另一方面,我國舞蹈表演人才的培養主要是沿著蘇聯職業舞蹈教育的路徑,所以,我國目前的舞蹈教育“中專教學思維”根深蒂固,課程設置單一化,缺少前瞻性。[6]同時,有些學校的舞蹈課程設置體系不夠完善,過多地借鑒、模仿其他學校的課程設置。由于不同院校所處地域不同、辦學理念相異,過多借鑒其他學校的課程設置體系不僅不利于本學校的人才培養,反而會產生同質化、程式化的辦學模式,這對于舞蹈表演人才的培養會產生一些不良影響,也不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
因此,高校對于舞蹈表演專業人才的培養不能簡單地嫁接某些傳統專業的課程體系,而是應該依據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來設定課程,從而實現其課程設置的時代化、科學化和系統化。
三、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對舞蹈表演人才培養的新思考
(一)舞蹈表演人才培養要與新媒體時代相適應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對于舞蹈表演專業課程的設置定位要準確,且具有一種立足于實際、面向市場的開放意識。舞蹈表演專業是高校為培養優秀演員而開設的,為專業藝術院團及商業化演藝集團等培養舞蹈表演人才。但近年,各大院團所創作的舞蹈作品都是技術與舞蹈的融合。例如,《孔雀》把數字的山水和動作結合;《秀水泱泱》映像出水中記憶;《五星出東方》的多重肌理和元素分型……此外,在當今時代背景之下,“新媒體與舞蹈表演藝術”已經成為當下的學術前沿。根據知網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圖3),在2022年有關“新媒體舞蹈”的論文達154篇。可見,我國目前對于新媒體舞蹈藝術研究的日益重視。同時,美國加州大學“舞蹈與媒體技術”研究項目和德國ZKM“媒體與表演藝術”實驗項目等專門化的創作或研究性項目的開展,進一步推動了新媒體與舞蹈技術的交互。[7]
因此,在這種條件和環境的影響下,建立一個專門的新媒體舞蹈表演專業實驗示范中心勢在必行。學生在學習舞蹈表演時,不但要掌握多媒體和表演藝術、現場藝術和電子媒體、舞臺和屏幕,以及可以捕捉舞蹈動作的錄像機與操作帶有輔助設計功能的電腦等基礎知識,還必須具備能夠在各種多媒體藝術實驗與理論研究中汲取靈感的能力,并將其融合為聲音、圖像、舞蹈、現場表演等多種藝術表現的綜合能力。這樣可以將更多的學生培養成為專業舞蹈表演人才,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從而促進舞蹈藝術的發展。
(二)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舞蹈教學模式的創新
1.動態交互技術的應用
動態交互是新媒體舞蹈的基本語言。動態交互,是指運用技術手段對舞蹈這一獨特的身體動態藝術形式加以“捕捉”,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舞蹈的視覺呈現。[8]如新媒體舞蹈《西河劍器》,以“公孫大娘”為題,結合動態跟蹤、實時交互等手段,完美地將舞者的劍舞與“張旭的草書”“毛筆的筆勢”相融合,力圖復現公孫大娘《西河劍器》的神韻,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人氣概和宏大精神。
新媒體技術與舞蹈藝術的動態交融發展,讓新媒體舞蹈變得豐富多彩。通過利用新媒體舞蹈的動態捕捉技術,在舞蹈表演人才培養的課堂與教學研究過程中,運用舞蹈數字化教學模式,實現對舞者動態的主觀反饋和數據分析,為更加科學的舞蹈教學提供了可視化數據分析的基礎。首先,可以在課前建立舞蹈教師動作的運動數據并制成動畫,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動態定格或者慢動作播放舞蹈的分解動作,并在一旁講解動作的細節,讓學生以更加直觀、立體的方式去理解;其次,也可以將學生的動作柵格化處理并建立三維模型數據庫;最后,制作成舞蹈動作三維動畫,將其運用于舞蹈教學的課堂中。(圖4)通過三維模型數據庫,舞蹈教師可以將學生們的運動姿態與模型姿態進行比對,形成兩者的差異化曲線以及準確度記錄,從而實現舞蹈科學化訓練;學生們也能根據自身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動畫回放和訓練。
2.時空廣延性的啟發
當影像技術實現了對舞蹈的“記錄”功能,時空廣延性是媒介融合時代舞蹈教育最顯著的特點。這不僅僅體現在舞蹈信息等影像的跨時空、跨地域的交互傳播與應用上,更體現在舞蹈學習環境和課程設置中。師生之間對知識的持有關系以及固定的時空結構都將被打破進行再建構。
美國社會批評家伊萬·伊里奇在《去學校化社會》中指出,“將先進的信息技術綜合融入學校系統中,創造發散性的學習網絡,將更多的學生緊密聯系到學習過程中,以產生一種更為高效的、參與式的學習”。舞蹈課堂訓練是舞臺實踐的基礎,但舞蹈表演專業的學生常因大量的舞臺實踐,而忽略或者錯過了課堂學習。現有慕課教育網絡平臺的建設,本著“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能學到任何知識”的教學宗旨,打破了時空、地域的限制,讓那些被演出任務占據個人主要時間的學生,可以在演出之余根據自身的需求安排學習內容。同時,教師也可在平臺上統一布置學習任務,并開展一些可以遠程操作的卷面習題或測試。此外,舞蹈慕課的視頻多采用課堂錄像的形式,本堂課的課程目標、舞蹈組合展示以及舞蹈分解動作等皆會以局部或特寫的方式在視頻中多角度地呈現出來。如中央民族大學2019年在慕課上推出的“民族舞蹈技術技巧”專業技能類課程,包含了蒙古族、藏族、傣族等五個民族的舞蹈風格與表演技術技巧的教學,主要目的是集中強化民族舞蹈的特色技術技巧,緊密課堂訓練與舞臺運用的銜接關系。
(三)將新媒體舞蹈與舞蹈表演人才培養相結合
新媒體舞蹈藝術具有交叉跨界和信息交互的特點,而舞蹈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再媒介化”舞蹈教育的跨界融合性,跨學科、跨專業的舞蹈教育理念將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如觀念演出《對話·寓言2047》的第二個節目《古琴·光劍》(圖5),將科技、音樂與舞蹈三者進行了充分結合。在遙遠而又空靈的古琴聲中,激光技術在舞臺上呈現出一個方形圖案,如同一座看得見、摸得著的牢籠,而舞者通過京劇身段與現代舞結合的舞蹈動作,不斷地去突破激光牢籠的桎梏,從而表達其內心的掙扎。在此刻,激光技術與舞者的舞蹈達到了精確的同步,冰冷的技術被賦予了藝術靈魂。
在舞蹈表演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可以借鑒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通過項目式教學的方法實現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跨界融合,使得知識傳授的等級制度讓位于團隊合作的實踐模式。教師可以通過設定不同項目主題讓舞蹈與多個藝術門類進行跨界融合,讓舞蹈表演專業的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與舞蹈編導、舞蹈史論等各專業人才協作配合完成項目任務,從而提高他們跨學科、跨領域完成復雜項目的工作能力,進而幫助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維推理,培養其創新意識、團隊精神與研究能力。
四、結 語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社會對舞蹈表演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當務之急是深化舞蹈表演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在探索與實踐中不斷積累、進步與發展,滿足新媒體時代對舞蹈表演人才的實際需求。因此,對于高校來說,培養出能夠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舞蹈表演人才,以及傳播新的舞蹈思維方式,推動學生培養新的學習觀念,是一機遇和挑戰。
(北京外國語大學)
參考文獻
[1] 史蒂文森.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M].王文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3.
[2] 熊澄宇.新媒體與移動通訊[J].廣告大觀(媒介版),2006(5):31-33.
[3] 張朝霞.新媒體舞蹈概論[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04,134,174.
[4] 于平.舞蹈表演教學參考資料[M].北京:北京舞蹈學院,1998:103.
[5] 孟夢.新媒體時代舞蹈教育創新路徑初探[J].齊魯藝苑,2022(4):124-128.
[6] 陳偉江.動作捕捉技術在舞蹈姿態分析和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微型電腦應用,2020,36(3):102-105.
[7] 伊里奇.去學校化社會[M].吳康寧,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
[8] 孟夢.MOOC:高等舞蹈教育的又一個機遇?——由“停課不停學”現象所引發的思考[J].舞蹈,2020(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