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京菊
進入“十四五”規劃時期,公共文化的發展邁入新高潮,國家和地方積極引導和支持各類創新型文化業態的發展,同時明確在健全和完善基層文化設施網絡的同時要以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為重要任務,相關政策文件的發布更是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打造和升級提供了保障和助力。以國內研究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文獻資料為主要對象,進行系統的文獻分類并結合當前發展背景進行一定的分析和評述,以期探索出符合我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路徑。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是彰顯人類社會特征的關鍵要素,在促進國家產業升級、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提高社會發展水平的過程中越來越成為關鍵因素。近年來,我國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上取得了矚目的成績,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經到來,這一場以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虛擬現實等新科學技術為主的革命將為未來文化空間的打造提供強大的發展動力和技術支持。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概念與特征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概念的提出
隨著“十三五”規劃的順利完成,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就卓著,基本建立了現代化、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逐步覆蓋城鄉,文化產品與服務日趨優化,文化的品牌效益也日益彰顯,這一系列的成果成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概念提出的催化劑。
2017年3月國家出臺的《“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中“第十章基本公共文化體育”提到“在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統籌建設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月出臺的《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提到要“自主制定富有特色的地方實施辦法,健全各級各類公共文化基礎設施”;7月發布的《“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中也提到完善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設施,其中的推薦項目包含“城市24小時閱讀服務空間”,以期打造百姓身邊的公共閱讀場所。這些文件的出臺,指明了公共文化空間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也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2021年4月,國家文旅部發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到要“創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文化禮堂、文化廣場等城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2022年4月23日在蘇州召開的全國公共文化領域重點改革工作總結部署會議指出,全國公共文化領域未來工作的重點是要著力構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間,及時總結“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建設經驗,在更大范圍推進改革,以構建公共文化新型空間為抓手,在建設標準、設施布局、建設主體、功能設置上進行創新。會議明確了未來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方向,借鑒成功案例的經驗,強調以“新型”為切入點,以創新為目標,打造與以往不同的公共文化空間。
綜合近幾年的發展來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寬泛,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將公共圖書館的物理服務空間、讀者閱讀學習空間、公眾社會文化活動、網民網絡數字空間等融為一體”,最終形成“閱讀服務資源鏈接共享的全域服務”,逐步融入公眾生活,成為傳承文化、休閑娛樂、慰藉心靈的一方天地。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特征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區別于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傳統的公共文化空間,北京大學李國新教授認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應當注重“規模適當、布局科學;有特色、有品位、小而美、舒適化;業態多元、主題功能、嵌入式;社會力量參與、融入社區生活、促進共建共享”,他從多角度、多方位闡釋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特征。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和打造是基于民眾的需求,從規模大而固定、管理模式單一、服務范圍有限的傳統圖書館改為走向民眾的規模小、形式靈活、功能全、受眾廣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進行建設,滿足了人們對新時代新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使人們在工作與生活之余能有一方溫馨的集休閑、學習于一體的“小天地”。
綜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特征可以總結為三方面:一是結合城鄉規劃,布局科學合理;二是充分融合地域特色與多業態,功能多樣,內涵豐富;三是社會廣泛參與,融入民眾生活。
國內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研究現狀
近幾年,我國已經由建設“公共文化空間”轉變成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基于對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概念和特征的分析發現,自2016年始,我國已不斷涌現出有別于傳統圖書館的新型閱讀空間,如溫州市的“城市書房”與農村基層的“百姓書屋”、廣東省的“粵書吧”、蘭州市的“讀者小站”、江陰市的“三味書咖”、合肥市的“悅·書房”、洛陽市的“河洛書苑”、蘇州市的“四時書屋”等,這些都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成功案例,結合鄉村振興、“互聯網+”、文旅融合的發展背景,學者們對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探索與研究也愈發積極。自2016年以來國內關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研究主要可以總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分析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概念,結合國家相關政策和城鄉發展現狀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發展路徑。隋緣的《我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及其路徑探索》一文以全國及地方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相關政策為脈絡,并以城市書房為案例,提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三個導向——融合多業態公共文化空間、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務、及社會力量參與運營與三條路徑——為以柔性拓展實體空間外延、不斷擴展文化空間意涵、雙向深化公共文化服務;張超民《新型城市文化空間服務的建設與完善研究》以合肥市的“悅·書房”為例分析了其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諸如館店分散、管理低效、宣傳單一、店員不專業等一系列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為同類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發展提供借鑒。
二是結合書香型社會建設、全民閱讀、文旅融合等發展背景,以城市當前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為主要對象,分析其建設價值與意義,并總結發展經驗,為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提供借鑒。關淦、趙麗梅的《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國城市書房建設探析》一文結合文旅融合的發展背景及國內城市書房的建設現狀,深入剖析了建設城市書房面臨的困境并從構建共生型組織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書房建設發展的優化方案;王海英的《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分析》以鄭州為例,分析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有利因素,結合城市美學理論來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鄭州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可行性路徑。
三是結合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歷程,分析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運行的主要模式,使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發展與運營更具可持續性。司新麗的《公共文化服務領域PPP模式的探索:以新型公共閱讀空間為例》一文中以江陰市的“三味書咖”閱讀聯盟和北京西城區的特色閱讀空間采用的PPP運營模式為對象,研究該模式的具體運行情況,指出創新點與有待改進之處,據此提出該模式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中運用的具體建議。王巨川《“城市書房”發展現狀與運營模式分析》一文中分析了當下城市書房的發展運營情況與PPP運營模式對城市書房發展的重要影響,并且針對城市書房的發展運營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四是結合“數字化”“互聯網+”“5G時代”的時代發展背景,分析城市書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目前的發展現狀,探索現代科技運用于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方案,實現科技與文化的高度結合,為豐富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功能提供參考。榮嘉的《“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城市書房構建研究》一文中以城市書房為對象,分析了“互聯網+”環境下城市書房構建的基本要素、主要功能等,最后提出可行性對策;陳煒《5G時代城市書房建設研究》一文分析了城市書房的現狀,介紹了四個典型案例——溫州城市書房“粵書吧”“我嘉書房”“四時書屋”的服務模式,指出5G時代技術支持下城市書房的拓展方向與未來的發展趨勢。
結合所有的研究文獻來看,雖然國內關于公共文化空間的研究起步較晚,但自2016年以來,關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研究頗多,主要是通過分析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現狀與運營模式,探究其在發展中的困難與不足,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全國各個城市的典型案例都有涉及,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如學者們更關注的是較發達城市的文化空間發展,對一般城市關注不夠,從而導致相關對策建議普適性不強,并未形成科學的指導性理論;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涉及的學科專業廣泛,如社會學、人類學、地理學、文化學、民俗學、美學、藝術學、城市規劃學等,眾多研究成果中相關學科的融合不夠深入;對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內涵挖掘不夠透徹,每個城市的文化底蘊不盡相同,獨具特色的文化習俗是城市的重要標識,深入挖掘其內涵而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提供發展策略的研究頗少;研究重點關注的是城市而忽視了鄉村。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路徑探索充分利用新型科技豐富空間功能
隨著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在公共文化領域的大量運用,當前智慧文化空間已成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最新發展方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集學習、交流、展示、休閑于一體的公共空間,實現智能安防、自助閱讀、虛擬體驗、智能機器人服務等功能是其未來發展趨勢,持續探索科技與文化的高度融合,構建閱讀學習移動化的特色空間,從而實現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可持續發展。
充分融合多種學科拓寬空間性能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打造需要融合眾多學科知識,如社會學、人類學、地理學等,“城市文化空間構建與反構建需要協調文化資源現狀、城市形象需求和空間要素承載能力的順應關系,也要處理好城市文脈傳承與更新、文化存在的資源與社會意義、空間發展的影響與依賴等反向關系。”在均衡城鄉各方面建設要素的同時,融合多種學科知識,增強文化空間與地域空間的適配性,從而提升空間的整體品質,為打造空間的品牌影響力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跨學科融合使文化資源煥發新生,打造與地域空間更具匹配度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使其更符合城鄉的發展定位,實現空間從根源上獲得長效發展。
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深化空間內涵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打造不應只是注重外型,要從文化空間的功能和建設目的角度出發,從“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出發,在橫向拓展空間性能的同時,更要注重縱向深掘城鄉的地域特色,如傳統節日習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等,不遺余力地發揮其在文化傳承方面的作用。面對“書香型社會”“全民閱讀”“文旅融合”的發展背景,大眾化的文化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要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與新型文化融合發展,進行傳承與創新,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充分調動民眾熱情激發參與度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構建是以人的需求為標準從而對人產生價值與意義的,“通過場域空間內的多元文化體驗,建立人的連接、激發文化認同、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營造一種‘文化氣場,吸引更多民眾前來參與文化活動、文化傳播乃至文化創造,促成人與文化空間的共在、共享及共生”。傳統的公共文化空間選址固定,受眾群體受限,而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主打走進城鄉,走近民眾,讓廣大民眾真正參與其中。
充分建立監督、評價與反饋機制
構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目的是更好地為公眾提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富含中國特色的文化服務與文化產品,賦予公共空間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將真實、溫馨、美好的物理空間與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融合到一起,為大眾提供富有品質與特色的精神徜徉空間,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所以要以百姓之需為目標,以百姓之急為動力,建立暢通無礙的監督與反饋體系,才能及時明確改進方向,實現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深遠而長久的發展。
充分總結經驗,形成科學完備建設理論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從初步試點到推廣普及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包含考察調研、分析研究、形成方案、試點運行、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推廣實施等多個階段,在建設過程中難免會涌現出各種預料不到的突發狀況或發展困境,及時主動總結建設發展經驗亦是至關重要的任務。
文化空間不只是單純的功能性空間,未來文化空間的打造要突破實體空間的桎梏,“基于人民對文化的高質量和多元化需求,統籌時空、尺度和文化差異、實現文化空間的協調統一”。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國家政策推進和全國公共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已從基層試點轉向全國推廣。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能夠從旅游業、文化產業等多方面推動城鄉快速發展,實現以文化人與經濟效益雙豐收,同時也順應時代發展,滿足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要求與期待,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增強民眾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楊暉.文化空間的概念及其學術視野[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9(02):36-41.
[2]司新麗.公共文化服務領域PPP模式的探索:以新型公共閱讀空間為例[J].學海,2021(06):128-133.
[3]隋緣.我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及其路徑探索[J].人文天下,2021(12):34-39.
[4]王海英.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分析——探索鄭州的城市美學新范式[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2,42(02):99-101.
[5]王勛榮.面向全民閱讀的新型公共閱讀空間建設研究[J].圖書館界,2022(04):70-73.
[6]杜澍,周君,趙坤,等.中國城市文化空間研究的進展、趨勢和應用建議[J].中國名城,2022,3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