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穎
[摘要]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深刻影響各行各業,隨著媒體之間的界限被打破,融媒體生態漸成體系。新興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傳統出版生態,加速出版業的融合轉型步伐。在融媒體時代,編輯面臨諸多新挑戰,因此,其有必要增強融合出版意識,有效重構和適當創新職業角色。文章從場景融合、圈層疊加、跨界傳播、關系重構方面探討了編輯探索融合出版業務過程的角色創新路徑,并圍繞融媒體時代編輯重構新型角色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融媒體;編輯角色;重構;創新
媒介技術的快速升級加速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構建出立體多維、跨越時空的新媒介生態。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結合新興的移動互聯網、物聯網、5G等技術,使得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互動化。媒介之間的界限被打破,呈現外延化狀態,導致當下的科學技術、傳播渠道、產品形態、產業鏈條等發生深刻變化。
近年來,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工作。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1]2022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的《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為編輯探索融合發展路徑提供行動指引。在融媒體時代,出版業出現諸多新業態,傳統的出版工作流程、傳播載體、產業結構等均有革新,這對編輯的融合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對此,編輯亟須做好角色重構與創新,在融媒體新生業態格局下實現更大作為。
一、融媒體發展形勢下編輯的角色重構需求
(一)出版邊界消弭,編輯須重構新型角色
在融媒體技術的沖擊下,傳統出版的邊界逐漸消弭,出版業態呈現融合發展趨勢,而融合出版的邊界呈現不確定的發展趨向,從表面來看,編輯的角色呈現模糊化的特征。但是因為編輯的職業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因此,編輯應在新的出版格局下找準自身定位,精進專業技能,重構新型角色。另外,在出版邊界延伸的同時,編輯應拓展自身的知識邊界,發揮自身的職能優勢,做好融合出版工作。在融媒體時代,編輯的角色可能出現集成多元狀態,使得原本的單一化角色向多元化角色轉變,演變為新型復合型角色。今后,隨著融媒體技術的深化發展,編輯需要提高角色認知能力,描繪好新型復合型編輯角色的畫像,快速成長為能夠適應出版智能化生態的復合型人才。
(二)生產關系改變,編輯須延伸角色空間
在出版領域,生產關系會隨著傳播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在融媒體時代,編輯除了負責固有的內容生產和編輯出版工作,還需要打造融合出版新形態。融合出版工作流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可延伸出一個“微空間”,這類空間并非每個出版環節簡單的切割與分配,而是垂直化的細分,即傳統的編輯出版工作出現更多細致的分工,如一人多職、人機協作等新型工作方式。基于此,編輯可從內容加工者、信息把關者、產品宣傳者對應轉變為內容運營者、信息引導者、產品運營者。當前,融媒體愈來愈多地融入編輯的出版工作,成為編輯傳播優質內容的有力工具。對此,編輯可借助融媒體的傳播優勢,全方位地延伸自身角色空間。
(三)技術快速更迭,編輯須加速角色轉型
技術創新與編輯角色創新具有一定的關聯。“創新作為編輯主體作用和創新精神的重要表征,貫穿于編輯工作的全過程,主要包括選題創新、理念創新、形式創新、市場創新等。”[2]如今,融媒體技術快速更迭,影響并改變出版生態格局。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高新技術不同程度地介入出版領域,為出版賦能。對此,在技術快速更迭形勢下,編輯須加快角色轉型,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和作用,增強創新意識,利用數字媒介技術整合優勢資源,打造優質的出版融合產品,探索融媒體時代的出版工作路徑。
二、編輯探索融合出版業務過程的角色創新路徑
(一)場景融合:打造“碎片化景觀”設計者角色
“場景”一詞源于影視術語,原指人們在具體時空內發生的日常行為,因與人物動作直接關聯,就構成了特定的場面。在融媒體時代,場景發展成為媒介傳播的重要元素,其可具體分為社交場景、購物場景、視聽場景、游戲場景和移動支付場景等。
編輯的角色創新可探索打造“碎片化景觀”設計者角色。這類角色突出設計功能,使編輯以往的“策劃者”角色轉變為“設計者”角色。“在場景交織的媒體生態中,場景本身也成為用戶與出版者、用戶與媒介、用戶與信息、用戶與用戶之間的連接方式。”[3]當前,融媒體鏈條覆蓋多個場景,這些場景富有開發價值,對此,編輯應做好融合出版業務的多場景設計,打通場景消費生態鏈。編輯應對融媒體場景具有敏銳意識,深挖場景入口,將場景與出版服務相融通,從而更好地為用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出版體驗方案。例如,編輯為用戶提供知識服務,可考慮以圖片作為場景入口,設置“圖片+VR+云課堂”的場景組合,用戶掃碼圖片后可進入VR視覺界面,全景式觀看云課堂的內容。這類場景容易打通內容宣傳、視覺呈現、互動傳播等出版環節,類似的場景組合還有“IP+文創+3D打印”“短視頻+圖書營銷”“出版+移動直播”等。
(二)圈層疊加:打造“自組織”社群服務型角色
“圈子”是社會中常見的人群聚合形態,傳統的“圈子”受血緣、地理位置、文化意識等方面影響,具有明顯的區分界限。如今,“圈子”在網絡環境下呈現跨媒體化、互動化、可視化等新特征,新型“圈子”聯結不同階層的社會成員,重組形成網絡社區群體。而融媒體則加快了新型“圈子”的疊加和擴大速度,促進社群成員緊密聯結。
編輯的角色創新可探索打造“自組織”社群服務型角色。這類角色突出編輯在知識傳播領域的公共服務功能。“自組織”源自物理學詞匯,指靠內部默契和約定的規則,使系統內部形成一種協調有序的結構。在融媒體時代,“自組織”的含義有所延伸,融媒體具有社群圈層覆蓋的特性,圈層涵括知識型社群、興趣型社群、目標型社群、工具型社群等。由此,編輯應掌握融媒體傳播規律,高效地將知識服務延伸到社群“圈子”中。在融媒體時代,編輯需要進一步擴展角色功能,既要懂出版,又要懂產品運營、數據反饋以及能進行有效溝通。融媒體不僅為編輯傳播優質內容賦能,也為編輯運營“自組織”網絡社群提供便利。例如,編輯可采用社群分享模式,聚合并引導用戶群體,編輯在社群內為成員提供知識服務時,側重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方案,以及提供陪伴式互動服務,積極參與社群運營的全流程。
(三)跨界傳播:打造以短視頻為主的編輯品牌角色
在融媒體傳播場域,跨界傳播現象并不少見。短視頻、移動直播等新形態的出現,促使視覺文化消費經濟大幅增長,尤其是短視頻憑借“短平快”的優勢,為創作者經營私域流量提供良好機遇。當前,短視頻與出版的融合成為新型出版業態之一。
編輯的角色創新可探索打造以短視頻為主的編輯品牌角色。這類角色需要編輯重構思維范式,及時抓住短視頻風口,精心打造編輯形象品牌。短視頻具有多個入口,融合了商品購買鏈接、外賣點單服務、社交溝通等功能,未來還可能出現多個碎片化入口,這對編輯打造品牌角色,借助短視頻拓展出版業務大有裨益。編輯將出版物內容轉化為適當的短視頻內容后,可借助融媒體平臺的智能算法技術向受眾傳遞優質知識內容。同時,編輯可通過高效互動來吸引粉絲關注,積極培育粉絲社群,擴大“出版+短視頻”的創新空間。在這一過程中,編輯應及時做好角色規劃和定位,注重提高自身視聽審美水準和視頻制作技能,掌握融媒體傳播規律,以轉型成能夠實現跨界傳播的復合型人才。
(四)關系重構:打造“人機協作”的互助型角色
“智能媒體的運用旨在讓技術成為人體的延伸,并逐漸朝著人機交互、人機融合的方向發展。”[4]智能技術驅動媒體融合朝縱深方向發展,使其出現智媒化特點。在智能媒體發展階段,出版的主體變得豐富,人的主動性和機器的虛擬性可實現較好的融合,從而出現新型“人機協作”關系。
編輯的角色創新可探索打造“人機協作”的互助型角色。這類角色覆蓋人工編輯和智能編輯,突出互動功能,具有相互協調、相互督促、相互分享等特點。智能機器介入出版環節后能夠勝任部分職業分工,在此情形下,智能機器可參與日常出版實踐。人工編輯在智能機器的協助下,可從繁復單一的編校工作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精力投入內容生產、內容把關、內容審核等環節;而智能機器能批量化智能處理業務,可高效管理內容匹配、內容包裝、數據分析、智能分發等事務。人與機器的互助式聯動工作可推動出版業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三、融媒體時代編輯新型角色的重構策略
(一)以更高要求做好編輯專業化重塑
在融媒體時代,出版業態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發展態勢。而編輯的思想導向和專業能力往往決定內容生產的質量,因此,編輯應堅持守正創新,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推動出版高質量發展。劉易斯·芒福德曾指出,“超級技術社會文明本身充滿活力,但缺少必要的人文內容、理性、反思,它不服務于一種合理的社會目標”[5]。在未來的傳播領域,媒介高度融合發展,編輯應注意不要盲目追求技術上的融合,而應在復雜的網絡傳播格局下,明確自身角色職責。具體來說,一方面,編輯應提高出版物質量,履行好社會責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出版工作服務于社會文化事業建設大局。另一方面,編輯應提升自身新型專業技能,增強跨媒體應用意識,巧用融媒體工具和傳播渠道來構建“出版+融媒體”矩陣,推出具有時代意義的出版精品。
(二)探索云端“大編輯部”的工作機制
編輯部作為出版工作的核心樞紐,具有相對固定的組織架構。隨著融媒體傳播格局發生變化,傳統編輯部的工作運行機制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相關機制亟待完善。有學者提出建立“大編輯部”的觀點,認為“在融媒體環境下,出版社的編輯部需要重組,具體來說,就是打破傳統的組織架構,重塑編輯出版的工作流程,建立起全新的‘大編輯部運作機制”[6]。由此,融媒體時代編輯部的架構、形態可能出現新變化。未來,出版單位可建設云端“大編輯部”,實現對內容資源、傳播平臺、信息數據、產品載體和推送方案等的有機統籌。同時,編輯應順勢而為、主動作為,積極學習和掌握云上辦公的技能,配合云端“大編輯部”的指揮調度,參與智能化分工的全流程,以充足的知識儲備和良好的狀態適應新的工作機制,做好出版工作。
(三)適應融媒體生態的視聽化生產
當前,以5G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為視聽傳播帶來廣闊的創造性空間,打開“萬物皆媒”的新生態格局。未來,在更多高新技術的影響下,視聽內容的生產還可能發生巨大變革。對此,編輯塑造新型角色,可充分適應未來融媒體生態的視聽化生產趨勢。編輯應充分發揮想象力、策劃力、研發力、執行力,探索創新出版形態,不斷拓寬視聽傳播邊界。第一,編輯可探索開發富媒體互動電子書,拓寬移動終端豎屏下的視聽敘事邊界。第二,編輯可研究“無屏化”閱讀模式,借助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將移動音箱與聽書業務等相結合,延伸跨產業傳播鏈。第三,編輯可探索沉浸式、交互式、全景式視聽內容的呈現方式,推出具有豐富視聽特點的出版產品。
(四)前瞻預判出版智能化發展模式
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智能技術將促使出版業務不斷創新。編輯塑造新型角色,應前瞻預判智能化技術可能對出版業帶來的多重影響。智能技術與移動終端的深度關聯,將開放更多的內容入口、消費入口、增值入口。對此,編輯可碎片化切分內容資源,將其應用于智能音箱、智能穿戴設備、智能家電等智能載體場景上,以拓展出版業務鏈條。智能媒體具有數據互聯互通的優勢,大部分數據經智能化處理后具有循環利用價值。通過智能媒體終端,編輯可便捷地搜集用戶數據,并進行智能化挖掘和分析,將用戶資源轉化為內容生產資源,以豐富數據價值。未來,編輯借助智能技術可提高工作效率,革新工作方法,在出版實踐中創造更多價值。
(五)提升出版融合產品創新孵化能力
在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的深度融合發展進程中,出版融合產品形態日益豐富,與之關聯的內容生產方式、傳播營銷方式、文化服務方式層出不窮。為更好地應對出版行業出現的新變化,以及塑造新型編輯角色,編輯應重視提升自身的融合產品創新孵化能力,完成從編輯到產品經理的過渡轉型。未來,編輯對融合產品的創新孵化應從多方面著手。一是要調整自身的編輯角色思維,具備融合視野,能對紙質圖書做多形態出版融合產品開發管理;二是要重視用戶體驗,基于用戶角度設計出版融合產品的互動功能、美學風格、個性形態等;三是要具備營銷推廣能力,能熟練運用多種新型媒體傳播渠道對融合產品進行深度宣傳;四是要具備衍生產品的孵化能力,能構建“出版+”業務模式,根據市場形勢靈活調整各類新型業務模式。
[參考文獻]
[1]新華網.習近平: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EB/OL].(2019-01-25)[2022-08-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25/c_1124044208.htm.
[2]張西山.創新:編輯的角色意識[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2):77-80.
[3]李煒.跨媒體閱讀的場景轉換與出版路徑構建[J].科技與出版,2021(02):43-47.
[4]夏德元,劉博.智能媒體時代編輯角色重構與編輯素養新內涵[J].中國編輯,2020(10):65-69.
[5]劉易斯·芒福德.機器神話(下卷):權力五邊形[M].宋俊嶺,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7 .
[6]李梅.試論融媒體環境下編輯的融合意識與編輯能力[J].出版廣角,2019(0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