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旭 薛麗苗 董怡君 向映姣 張彤

[摘要]近年來,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重要角色的工程技術類期刊取得了快速發展,尤其是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發展迅速。文章在梳理Scopus數據庫中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的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的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對其辦刊特點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我國工程技術類優秀英文科技期刊在服務國家重大工程需求、舉辦高端學術會議、辦刊專家的國際化和拓展融媒體出版方面積累了有益的經驗,但期刊數量、學科分布、國際影響力等存在不足。針對存在的不足之處,文章提出應對措施,如增加我國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數量與種類,促進發文量與期刊學術質量雙增長,推進集群化和集團化發展。
[關鍵詞]“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工程技術;英文科技期刊;辦刊特點;應對措施
科技期刊是記載和傳播科學發現的重要載體,是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直接體現。截至2020年底,我國科技期刊總量為4963種,其中英文科技期刊僅有375種,僅占總量的7.56%[1],而英文科技期刊在提升我國科研成果的國際顯示度和影響力、加強我國學術話語權等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2019年8月,中國科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隨后,中國科協等七部門組織實施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行動計劃”),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在科技期刊領域實施的資助力度最大、資金最多、范圍最廣的重大支持專項。無論從國家政策層面,還是從具體項目實施層面,我國英文科技期刊都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期。
工程技術類期刊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角色,是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科技創新成果的主要傳播者,承擔著服務工程技術領域創新交流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辦好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是所有工程技術領域的科研人、期刊人面臨的問題。在國家政策的良性引導、各部委資助項目的支持下,近幾年我國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取得了快速發展,涌現不少學科排名領先的優秀期刊。為了總結工程技術類優秀英文科技期刊的辦刊經驗,文章對Scopus數據庫中入選“卓越行動計劃”工程技術類的21種英文科技期刊的基本情況和辦刊特點進行梳理,總結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面臨的困境,并提出應對措施,以期為其他專業類英文科技期刊提供參考。
一、樣本期刊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的樣本期刊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入選“卓越行動計劃”期刊項目;第二,在Scopus數據庫學科分類中屬于“Engineering”的英文期刊。樣本期刊信息來源于Scopus數據庫和期刊官網等。最終篩選出21種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在21種樣本期刊中,刊期為月刊和雙月刊的均為9種,占比最高,旬刊有1種,季刊有2種;教育部主管的期刊有7種,中國科協主管的期刊有6種,說明我國高校和全國學會憑借豐富的學術資源在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辦刊方面具有較大優勢。
從國際合作出版方來看,21種樣本期刊均與國際出版商合作,這也是現在國內絕大多數英文科技期刊通常采取的方式。現階段,我國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傳播度、顯示度以及引用水平主要依托與國際出版商的合作[3]。這是因為我國暫時還沒有國際化的數字出版與傳播平臺,而國際出版商規模大、受眾多、運營模式成熟[4],有助于快速提高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21種樣本期刊中有12種與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合作,占比最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在工程技術領域的巨大影響力;與愛思唯爾合作的期刊有6種;與IEEE合作的期刊有3種,分別是電氣電子工程領域的《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英文版)》《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與能源系統學報(英文)》和自動化與控制系統領域的《自動化學報(英文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IEEE在電氣電子工程和自動化與控制系統領域具有一定優勢。
在出版模式方面,21種樣本期刊中有12種為開放獲取(Open access,OA)期刊,期刊使用OA可以快速地讓更多讀者閱讀期刊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期刊的影響力。目前,我國的OA期刊總量逐年遞增,且大部分為英文科技期刊。截至2021年7月11日,DOAJ共收錄中國期刊143種,其中英文刊有113種,占比79.02%[1],所以采用OA出版模式是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現階段的主要特點之一。
二、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的辦刊特點
(一)服務我國重大工程需求,報道我國重大工程項目
我國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除了作為科研成果的傳播者,還承擔著服務我國重大工程需求、報道我國重大工程項目的責任與使命。例如,《中國航空學報(英文版)》瞄準國際航空界爭相研究的領域,先后策劃《翼身融合專欄》《智能飛行器專欄》等多個專欄,助力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發展,其通過綠色發表通道發表中國科學院高溫氣動團隊的突破性研究成果—爆轟沖壓發動機,在高超聲速飛行器領域為中國原創發聲[5]。港珠澳大橋于2018年正式開通,其在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等方面取得眾多創新,《工程(英文)》發表了其中諸多創新成果。《摩擦(英文)》經常邀請摩擦學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發表圍繞國家重大項目和重要科研課題的論文,所報道的研究成果不僅是該領域內最新研究動態,而且具有權威性[6]。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機械工程學報(英文版)》密切關注與疫情相關的科研進展,發表了多個具有突破性的原創成果,為抗疫做出了實質性貢獻,例如,其報道了清華大學現代機構學與機器人化裝備實驗室和煙臺清科嘉機器人聯合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適用于室外環境的自動快速體溫篩查系統—“荼與機器人”,此成果解決了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體溫篩查存在交叉感染風險的難題;其還報道了浙江大學流體動力與機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的應用于新型冠狀病毒診治的“遙操作醫療輔助機器人”,該技術減少了醫護人員與感染患者的接觸次數,有效降低院內交叉感染的風險。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及時報道我國重大工程項目科研進展,不僅可以推動相關學科技術的發展,進而推動行業進步,還可以為我國優秀科研成果爭奪國際學術話語權,為中國科技進步發聲。
(二)舉辦工程領域的高端學術會議
品牌學術會議、學術論壇是匯聚行業專家學者、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平臺,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采用主辦、合辦、承辦等多種形式舉辦工程領域的高端學術會議,能進一步提高期刊影響力。《信息與電子工程前沿(英文)》于2019年開始舉辦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前沿論壇(FITEE Forum),邀請多位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參與,采用主旨報告、特邀報告、圓桌論壇等方式,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國際學科前沿,對芯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5G/6G無線通信等關鍵技術和前沿熱點進行探討,獲得業界廣泛關注。《工程(英文)》依托中國工程院舉辦了多場前沿論壇、青年論壇活動,進一步突出了期刊在工程領域的引領作用,提高了期刊的國際影響力。《自動化學報(英文版)》作為主辦單位之一,組織了系列高端學術論壇—自動化前沿熱點論壇,每期選擇不同的高校承辦,并邀請國內、國際知名專家參與,促進了自動化、人工智能和系統科學領域學者的深入交流和研討,為學科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三)邀請國際工程專家參與辦刊
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要想走向國際,期刊編委會必須更加國際化,邀請國際工程專家加入編委會參與辦刊也成為我國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的特征之一。例如,《工程(英文)》編委會的一個特色就是邀請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以及其他國家工程院和相近機構院士擔任編委[7]。《摩擦(英文)》的國際編委均來自外國知名高校與研究機構,編委會和編輯部每年還會在全球范圍內甄選具有相當學術聲望并熱心期刊出版工作的國際編委,充分利用國際編委的影響力,組約高質量文章、策劃前沿熱點專題、邀請更多國際審稿專家,從稿源和審稿兩個方面共同提高期刊內容質量[6]。《鎂合金學報(英文)》的國際編委來自16個國家,包括國際鎂協主席、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韓國科學技術翰林院院士、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主編等。其每年都會召開國際編委會,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約請國內、國際編委為期刊發展建言獻策。
(四)拓展融媒體出版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傳播手段逐漸多樣化,而移動終端的普及、新興出版與傳統出版的融合,促使越來越多的期刊開始借助多種傳播媒介來傳播學術成果,網絡多媒體將圖片、聲音、視頻及超鏈接等技術手段融為一體,內容更加豐富生動,進一步提升了人們獲取期刊信息的能力[8]。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論文由于試驗內容豐富,采用融媒體出版形式能使其研究成果更直觀地展現給廣大受眾。例如,《工程(英文)》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和Twitter等多種傳播渠道,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將征稿啟事、期刊論文、作者訪談等推送給國內外用戶,同時在推介期刊論文時會進行再加工,將專業內容通俗化,增強了學術論文的可讀性[7]。《中國機械工程學報(英文版)》將試驗過程制作成動畫,通過電子刊、微信公眾號、視頻號進行廣泛傳播,并開設《論文100秒》欄目,通過主播推介,在短時間內將論文主旨內容傳達給受眾,有效地增強了論文傳播效果。《自動化學報(英文版)》《中國機械工程學報(英文版)》
《納米研究(英文版)》等多個期刊通過微信視頻號、嗶哩嗶哩、九州云播等平臺,開展線上直播講堂,邀請國內外優秀專家分享領域前沿熱點及研究進展,以線上報告的形式廣泛宣傳作者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進一步提升了期刊在業內的影響力。
三、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的辦刊啟示
我國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辦刊經驗,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國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整體發展較緩慢,在數量規模、學科種類、國際影響力、集群化和集團化發展等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一)增加期刊數量
雖然近幾年我國從政策、財政、立項等多方面給予科技期刊,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諸多支持,使得期刊數量不斷增長,但是總量還是太少,與我國科技進步和科研產出嚴重不符。2020年我國被SCI收錄的論文達55.26萬篇,而在我國本土科技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僅有2.51萬篇,只占總數的4.5%;2020年我國作者發表的SCI論文數占全球SCI論文數的25.9%,但我國SCI期刊發表論文數僅占全球SCI論文總數的1.5%[9]。從國家新聞出版署2020年全國期刊年檢數據來看,我國英文科技期刊僅有375種,其中技術科學類(工業技術總論,交通運輸,航空、宇宙飛船,環境科學、安全科學)只有127種,僅占我國英文期刊總量的1/3,占我國科技期刊總量的2.5%,而工程技術類英文期刊則更少。因此,相關單位應盡快在工程技術領域創辦更多英文科技期刊,更好地承載我國不斷涌現的先進工程技術科研成果。當然,這也需要我國評價體系真正地摒棄“唯SCI論”和“唯影響因子論”,讓更多優秀的國內科研成果發表在國內期刊上。
(二)增加期刊種類,彌補優勢學科空白
我國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不僅數量少、規模小,還存在學科分布不均的情況。近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尤其在航空航天、深空探測、路橋建設、高速鐵路、水利工程、電氣工程、武器裝備等工程技術領域均有重大科研進展,且我國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已經達到國際先進甚至一流水平,但在這些優勢學科領域,我國相對應的英文科技期刊數量很少,且增速較慢。例如,在水利工程、礦業工程、電工技術、武器工業等學科領域,我國英文科技期刊數量均未超過5種,高水平期刊更是少之又少,部分領域還存在空白。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優秀的科研成果流失,在爭奪國際學術話語權中處于劣勢。因此,在創辦新刊時,相關單位應以補短板、填空白為主,優先選擇在我國工程技術領域國際領先和有重大科研進展的學科進行創辦,如“卓越行動計劃”的“高起點新刊項目”提出47個優先建設領域,其中工程技術領域包括生物醫學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電氣工程、海洋工程與裝備、農業工程、航空航天等。
(三)增加發文量,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
從期刊學術指標來看,我國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在國際同學科期刊排名中不斷提升,如《工程(英文)》《鎂合金學報(英文)》等期刊在Scopus、SCI等數據庫中名列前茅,甚至躋身前5%,但發文數量較少嚴重限制了這些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提升。同時,期刊國際化程度較低,且國際宣傳推廣渠道有限,未形成真正的國際品牌影響力。如何破解這一困境,文章認為我國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應增加發文量、提升國際化水平。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應在保證期刊學術質量的前提下,縮短刊期,增加刊文數量,提高文章處理效率,縮短文章發表周期。同時,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要進一步提升期刊的國際化水平,保證較高比例的國際作者文章,邀請更多國際專家參與辦刊,拓展國際化宣傳途徑,使期刊成為真正的國際學術出版平臺,匯集全球工程領域優秀成果,并成為國際知名、行業認可的旗艦期刊。
(四)大力推進集群化和集團化發展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1)》指出,我國科技期刊的主管、主辦和出版單位分布分散,平均每個主管單位主管期刊3.79種,平均每個主辦單位主辦期刊1.58種,平均每個出版單位出版期刊1.16種,與國外的愛思唯爾、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相比,集團化程度還遠遠不夠。我國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各主管、主辦單位應分領域、分學科整合資源,形成工程技術、化學、農業科學、醫學、生命科學等不同學科的集群化期刊聯盟,并通過資本整合,實現規模化發展。
四、結語
為展示我國工程技術先進科研成果,搶占原創成果的全球首發權,增加我國在全球工程技術領域中的學術話語權,建設高水平、有國際影響力的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意義重大。隨著我國不斷加大對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我國科技期刊進入了戰略機遇期和快速發展期,涌現了一批優秀的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這些期刊在服務國家重大工程需求、國際化辦刊、匯聚學術資源和融媒體發展方面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其他英文科技期刊應多借鑒這些先進和成熟的辦刊經驗,以更加開放的思路尋找符合自身發展路徑的辦刊方式。盡管我國工程技術類英文科技期刊還存在數量少、規模小、影響力弱等諸多不足,隨著我國對科技期刊發展的精準施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相信在工程技術領域的交叉前沿學科和我國優勢學科將會涌現更多高水平、國際化英文科技期刊,在服務科技創新、引領科技發展、提升中國科技文化軟實力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1)[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2]任勝利,寧筆,陳哲,等.2019年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發展回顧[J].科技與出版,2020(03):4-13.
[3]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4]段艷文.行穩致遠 務實創新: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未來可期[J].科技與出版,2019(09):57-60.
[5]王嬌,蔡斐,李明敏,等.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爭奪論文全球首發權:以《中國航空學報(英文版)》為例[J].編輯學報,2021(03):331-334.
[6]徐軍,陳禾,張敏.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的策略與實踐:以Friction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08):853-859.
[7]嚴曉昱,李紅,翟自洋,等.中國工程院《工程》系列期刊特色舉措及進展探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09):1057-1067.
[8]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9]任勝利,李響,楊海燕,等.2021年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發展回顧[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03):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