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帥 趙倩
下面,筆者為卒中后遺留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提供一些康復訓練方法,以供參考。
據統計,超過60%的腦卒中患者在進入慢性期后仍然持續存在上肢功能障礙,尤其是手功能障礙。手部受到大量神經纖維支配,以完成各種精細、復雜的活動,比如抓、握等。腦卒中后大量神經纖維損傷,遺留的手功能障礙就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康復。
早期可以被動的關節活動如肩關節外展、內外旋、前屈、內收和按摩為主。被動活動時,家屬要考慮到患者肌肉對關節控制能力的下降,因此要預防出現超過關節活動范圍的情況,避免造成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損傷。與此同時,患者要配合想象運動,根據運動記憶激活大腦特定區域,從而達到提高運動功能的目的。
功能恢復期則可以主動手功能訓練和生活能力訓練為主。可通過強化使用患側肢體來完成一些動作,進而使患側手功能得到改善,比如使用懸吊帶、連指手套、夾板等裝置限制健手使用,在起床、洗漱、進餐時均使用患手,逐步鍛煉手關節的活動度,還可以有效防止腕關節、指掌關節屈曲攣縮以及拇指關節攣縮,逐步使手部各關節實現全范圍的運動。
據統計,腦卒中后早期60%左右的患者遺留下肢運動功能障礙,不能獨立行走。行走受限的患者應進行強化、多次重復的移動性任務訓練。
首先是翻身訓練,早期可在家屬的協助下翻身,將健側上下肢抬起并伸向患病一側,同時身體向患側旋轉;也可取仰臥位,將健側的腳放在患腳上,雙手十字交叉,上肢左右擺動,利用慣性向健側翻身。臥床期間,為了提高患者對骨盆的控制力,誘發下肢分離運動,緩解下肢和軀干痙攣,還可每天堅持進行下肢屈曲訓練:仰臥,雙手十指互扣舉過頭頂,家屬一手把住患腳于背屈位,使其腳掌撐在床面,另一只手把住其膝關節,保持髖關節內收,然后患者的腳緊貼床向后進行滑動,最后緩慢伸直下肢,反復重復上述動作。
待患者能夠獨立完成翻身動作后,就可以開始下床訓練。先坐在矮床上,雙腳著地,連續前后左右移動,能夠獨立完成重心轉移后緩慢站起,在家人的攙扶下或使用助行工具行走,然后慢慢過渡到自己獨立行走。進行步行訓練要確認各種動作的安全性,掌握正確的動作技巧,抑制異常的病理運動模式(如劃圈步態),將重點放在加強下肢力量和協調性的訓練上,以增加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
對中度步行障礙患者,可以嘗試減重步行訓練,即運用電動升降和吊帶控制,減輕患者腿部的重量,讓患者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步行、平衡、站立等運動能力的訓練。對于足下垂患者,可使用踝足矯形器(AFO),以代償足下垂,改善移動能力。
總之,肢體功能障礙的恢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患者要有耐心和信心,并積極參與和堅持,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