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 肖本剛
內容摘要: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人性的真善美就像一盞閃爍著耀眼光輝的明燈,指引著艱難旅途中的行人走向美好的新生。人性的真善美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它為現代人忙碌的生活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精神的給養,為人們貧乏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希望。本文通過解析文學作品《牧馬人》中人性的真善美,試圖喚醒還在物欲沉睡中焦慮不安的人。
關鍵詞:《牧馬人》 人性 真 善 美
《牧馬人》是李淮根據張賢亮短篇小說《靈與肉》改編的文學劇本,并于20世紀80年代被謝晉導演拍成影視作品。電影《牧馬人》當年一上映,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觀影人次達到1.3億;經過三十多年的沉淀,它依舊熱度不減,據抖音話題“電影牧馬人”短視頻記錄,截止到2022年5月24日,播放量高達2.3億次。到底是什么樣的魅力,讓《牧馬人》吸引了那么多人的注意?究其實質,是現實生活中被物欲限制的人們從文學作品中得到了精神的補償,文學作品所傳達的能量幫助他們重拾了對生活的熱愛。《牧馬人》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畫,對人物的心理狀態和情感變化描摹得很細致,這種細節處理試圖表達出來的恰恰是人性的真善美。
在人類社會里,無論我們處于何種身份地位,我們都不可避免會面臨著人性真善美的考驗。在考驗面前,解決眼前的現實問題,決定了我們能否走下去;而堅守人性的真善美,正視自我,則決定了我們能走多遠。在日趨復雜的世界里,一個人的堅守是困難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從《牧馬人》人物角色對人性真善美的堅守中有所啟發,汲取同行的力量,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收獲不一樣的意義。本文試圖通過解析文學作品《牧馬人》中人性的真善美,為現實生活里受物欲限制困擾的人們探求一些心靈的甘泉。
一.人性的真
什么是真?真者,非假也。真,既是真實、真我,也是真理。
《牧馬人》中的人物許靈均,因為資產階級右派的身份,屢受迫害,性格自卑而內斂。雖然有過自殺的想法,但是關鍵時刻他還是正視了自我,選擇了新生。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他知道自己的出身就是一種罪,也明白自己是父母的棄兒,但是在與牧場美麗的大自然和善良牧民的相處中,他意識到,自己依舊是被包容接納和支持的。即使無法選擇出身,只要好好勞動,依靠自己的力量依舊可以成就一個真實的自我。后來得到平反,政治的新生,則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仰:他是屬于祖國和人民的。從真我的覺知到真理的堅守,許靈均也在不斷地探求中進行自我完善。
《牧馬人》中的另一個人物李秀芝,從四川逃荒離開家鄉,滿心期待赴千里尋親,卻遭遇未婚夫意外身亡。舉目無親的她同意郭 ?扁子為她找個家,卻又因身材瘦小遭受相親對象的屢屢嫌棄,最終被帶到了家徒四壁的許靈均家里。面對新家的貧窮,李秀芝沒有悲觀失望,而是根據許靈均給她蓋被子,拿出所有的錢和糧票讓她回家以及見面第一天晚上睡地上的種種行為,判定自己命好,遇上了好人。更是在觀看了電影《列寧1918》后,與許靈均分享“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她還牢記母親讓她要勤快的話,一個人收拾屋子、種樹、脫土坯、飼養雞鴨鴿兔,真正地實踐了電影里的話,通過腳踏實地的勞動創造了美好生活。雖然文化水平不高,面對許靈均政治平反補助的500塊錢也會高興地數都數不清,但是在面對許靈均父親的億萬家財時,內心的堅守卻從不曾動搖。更是教育孩子,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擁有的財富,花起來心里才踏實。這是一個不僅對自身處境有正確認知,而且對自身的價值也有清晰堅守的勞動女性,她真正地實現了真我的統一。
人性的真,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了解起來容易,想要坦誠面對卻有些困難。所以堅守人性的真,不僅需要我們了解真實自我,更需要我們悅納真實自我。比如近幾年,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不少人陷入失業的困境。有的人怨天尤人,抱怨社會不公,埋怨他人無能;有的人自暴自棄,不思進取,放逐生命;也有的人認清事實,冷靜分析,意識到是自己目前的工作抗風險性不夠,坦然承認自己的現實處境,或加強學習,提高抗風險能力,或根據自己的個人優勢,轉攻其他穩定性的工作……隨著科技技術的發展,我們現在的生活瞬息萬變,如果我們不能堅守人性的真,坦誠地面對自我,并適時作出調整,就會被時代的潮流所吞沒。已有的相關研究也表明,展現真實自我的個體往往在心理適應、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和最適自尊方面有更高的得分。在現實生活里,我們不一定每時每刻都有機會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和價值觀順利地表達出來,但是我們要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和價值觀,接受現實的自己,坦誠面對現實的處境,悅納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不斷進行自我完善。這樣我們才能根據不同的社會情境,更好地適應生活。正如《周易系辭上傳》所言:“樂天知命,故不憂。”
二.人性的善
什么是善?善者,非惡也。善,既是無私、犧牲,也是助人。
《牧馬人》里的謝老師讓許靈均搬到學校宿舍去住是善;老牧民董大爺給許靈均釘上門簾子擋冷風是善;董大娘為了緩解許靈均對家的想念送來熱騰騰的面條是善;隊長王福興怕許靈均上山冷送上自己的皮襖是善;郭扁子為許靈均辦好結婚手續送來媳婦是善,幫助李秀芝找到了一個新家是善,在許靈均去學校當老師的前一天貼心地教育兒子不能對許靈均無禮也是善;許靈均拿出自己全部的錢和糧票給李秀芝,讓她回家是善,平反后輔導牧場的孩子們做作業也是善;李秀芝留下來陪許靈均勞動是善,從結婚那天起打心底就給他改正了也是善。這些都是個人的善,簡單直接又真誠。
李秀芝不嫌棄許靈均的右派身份和貧窮,從心底里接納他,和他分享自己對未來的期待,提高他對美好生活的信心;幫他收拾屋子,脫土坯蓋房子、壘院墻、種樹、飼養雞鴨鴿兔,為他生了一個大胖娃娃。隨著生活的改善,讓他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同時,還不斷給予他精神慰藉,減輕他對政治的不安。這是李秀芝與許靈均結婚后對他產生的重大影響,也是家庭所賦予的善,積極向上而又堅定。
解除勞動教養后,因無家可歸,許靈均被留在牧場生活是善;為保護許靈均不受造反派的批斗,郭扁子和幾個放牧員在董大爺家里商討對策,煞費苦心地與隊長周旋,甚至不惜冒著嚴寒趕馬上山是善;許靈均和李秀芝結婚當天,鄉親們不僅為他們送來了祝福,還為他們送來了自家也為數不多的鈔票、糧票、布票、鍋和大米是善;許靈均平反的時候,董大爺和郭扁子等人自發到家里為他祝賀也是善。這些是集體的善,熱情包容而又無私。
人性本善,但是隨著接觸環境的復雜,人性的善也有了部分異化,成為了人性的惡。因而,在人心浮躁、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每一個身處異鄉、內心孤獨,需要獨自面對一切的人能接受到從個人到集體的善都是彌足珍貴的。人性的善,不僅會影響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更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會有遭遇光明和黑暗的時候,倘若在我們人生的至暗時刻,有那么一絲絲的善意溫暖了我們的心,也許我們當時的處境沒有發生太大改變,但是我們的人生以后會迎來光明。因為我們的心境發生了變化,變得不大一樣了,那么我們未來的生活也絕對會是不一樣的。
同時,當我們接收到了別人的善意,那么某一天的某個時刻,當我們有機會施行善時,我們也一定會毫不吝嗇地釋放我們的善意。或者說因為我們主動去開展善意的活動,有一天,或許我們也會收獲到來自他人的善意。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是值得我們去堅守與實踐的。當然,我們也不能濫用人性的善和利用善,畢竟“狼來了”的故事講多了,最終遭受惡果的還是褻瀆善的人。你利用善的時候越猖狂,那么你遭遇惡的時候也會越猛烈。所以我們施行善的時候,既要把握尺度,也要適當甄別,除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還要用心去感受,用大腦去分析,不能讓人利用我們的善良,打擊了我們從善的熱情。
人性的善不分大小。凡是我們突破了個人物欲限制的善,大善小善,皆為善。這也意味著,善是我們生活中可以信手拈來的一件平常事,給人指路是善,為貧困兒童捐獻圖書是善,為救人生命無償獻血也是善。對于釋放人性的善意行為,我們不必有太大的心理負擔。人性本善,施行人性的善,不過是讓我們的本心充分釋放出來。只要我們對人性的善有正確的認知,內心有善的信念,那么我們的行為自然會向著善的方向去行動。當然,善也是有前提的,如果施行善,是適當的自我犧牲,是需要一定程度上去突破現實生活中物質和欲望對我們的束縛,那么是可以做的。但若是善意的行為危及了我們的生命安全,這就另當別論了。為了成全別人而傷害自己生命的善意行為,從受害者的角度來說也是一種人性的惡。因而,施行人性的善,應是一種理性助人行為。
隨著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不斷變化,或許施行善意的行為會讓我們在物質上顯得貧乏,但是我們的精神卻是非常富足的。如果我們始終堅守人性的善,毫不動搖,那么終有一天,我們也將被善意所環繞。
三.人性的美
什么是美?美者,非丑也。美,既是吸引、愉悅,也是完善。
無論許靈均處于何種身份,是“右派”,還是“國家教師”;也無論許靈均是貧窮還是富有,李秀芝始終堅定地選擇他,用滿心滿眼的愛與信任支持、包容、溫暖著他。這是人性超越的美。
面對新家的臟亂差和家徒四壁,李秀芝收拾房子、脫土坯蓋新房、壘院墻、種樹、飼養雞鴨鴿兔,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著他們美好的新生活,這是人性勤勞的美。
面對許靈均的無家可歸,牧場收留了他。牧民董大爺主動幫他釘門簾子;董大娘主動為他送吃食;牧員們為了讓他免受造反派的批斗主動商量對策,與隊長斗智斗勇;隊長主動為趕馬上山的他送來皮襖;郭扁子主動跑了三十多里路辦好所有手續為他送來媳婦;他結婚的時候,眾人自發給他送來錢票、糧票、布票、鍋和吃食;他平反的時候,鄉親們也自發到家中祝賀。這是人性質樸的美。
經歷了父母的拋棄,也經受了“右派”身份的批斗折磨,許靈均沒有報復社會,而是以德報怨,在政治平反后認真上課,教書育人。即使面對父親巨大的利益誘惑,也不為所動,而是堅定地選擇與走上正路的祖國共同努力,與人民一起度過暫時的艱難時刻。在牧場放牧的時候,他熱愛敕勒川草原的藍天白云,熱愛牧場質樸善良的牧民;政治平反進入學校后,他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學生,熱愛祖國的教育事業。在紙醉金迷的大都市里,他沒有迷失自己的心,甚至千里迢迢為家中妻子帶回一個能腌制她喜歡吃的泡菜的泡菜壇子。這是人性升華的美。
人性的美,既是人性真善的結合與升華,也是個體不斷的自我完善。當我們能真實的面對自己,還愿意一心向善時,這本身就是一種美的體現。美好的東西大家都喜歡,都希望能擁有,但是真正采取行動能擁有人性美的人卻不多。一方面是因為這個過程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則是有的人根本沒嘗試過就選擇了放棄。有的人認為,擁有人性的美是不可能的事。不可否認,想要擁有人性的美確實不太容易,但卻并非不可完成。只要我們正視自己心底的欲望,不給自己設限,平添煩惱,靜下心來細心觀察,踏踏實實做事,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泛著人性美的光輝。城鎮馬路上打掃衛生的環衛工人,每天起早貪黑,臟了自己一人,潔凈了整座城市是美;消防員不顧個人安危,奔波在救援一線,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他們忙碌的身影是美;醫護人員不畏危險,新冠疫情期間從全國各地逆行前往最危險的地方,去幫助最需要他們的人也是美。我們生活中各行各業的人身上都有著人性美的影子,他們有的人,像《牧馬人》中的人物許靈均一樣,明明自己遭受了社會的不公平對待,是受害者,卻仍愿意用自己的余熱去照亮社會的黑暗,溫暖他人。有的人,像“最美奮斗者”王繼才一樣,雖然一輩子都默默無聞,只是個普通人,卻愿意始終堅守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事,任勞任怨,矢志不渝。也有的人,比如不少研究“兩彈一星”的科技工作者,他們生而不凡,卻愿意為了祖國和人民,隱姓埋名,歸于平凡。這些人身上所擁有的人性美,有些我們也是可以實現的。如果我們對生活的要求和期許適當降低一點,敢于突破物欲所累,能擦亮我們的雙眼,透過現象去發現事物的本質,對身邊的人鼓勵和支持多一些,對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與包容多一些,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踐行人性的真與善,不斷完善自我。長此以往,我們這種對人對己的生活態度本身也就成了一種人性的美。
人性的真善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人人求之而非人人能得之。雖然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也無法決定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但是只要我們愿意真實的面對自己,悅納自己,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向善向上,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我們終將變成想要成為的理想自我,收獲人性的真善美。
正如《牧馬人》中的人物許靈均前半生的處境一樣,我們大多數人的現實生活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真實世界里,也許有的人事業正經歷著領導的責難,也許有的人家庭正面臨著情感的危機,也許有的人生活正面臨著經濟的窘迫,也許……不管現實生活里的人們是正經歷著挫折也好,還是正忍受著磨難也罷,我們都可以從人性的真善美中汲取力量,支撐著我們的未來一路向好。
《牧馬人》中所體現的人性的真善美,是人類孜孜不倦的理想追求。不管在哪個時代,它都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吸引著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向往,滋養著人們被物欲限制迷惑的心靈。希望本文對文學作品《牧馬人》中人性真善美的探求,可以給匆忙的世人一些啟迪,撫慰他們的孤獨,給予他們的生活以新的希望。
參考文獻
[1]裴艷艷.簡評李準《牧馬人》中的婚姻關系[J].芒種,2014,(06):14-15.
[2]楊宇靜.轉型期情感敘事的政治邏輯及內在裂隙——從電影《牧馬人》的再次走紅談起[J].文化研究,2021,(03):202-215.
[3]李準.牧馬人[J].電影新作,1981,(05):31-50+96.
[4]Heppner W L, Kernis M H, Nezlek J B, et al. Within-person relationships among daily self-esteem, need satisfaction, and authenticity.[J]. Psychol Sci, 2010, 19(11):1140-1145.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2020SJB1234).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湖北省陽新縣龍港鎮河西小學)